细胞的癌变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6年10月10日
第四节 细胞的癌变
厦门六中 苏燕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
2、能力目标:学生亲历收集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研究方法,养成尊重事实,会分析误差的研究态度和能力。
3、情感目标: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致癌因子。
2.教学难点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
1.课件
2.家族癌症发病情况调查表
四、教学设计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在教学中如何落实,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绝不像知识目标,能依靠讲解或讲授的办法来达到,应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过程来体验、培养。这是以往教学中的弱项,必须通过评价的激励机制和导向作用来实现,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本着以评促改的思想,在学期的评价体系中设计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研究课题供同学选择,经过一学期的自主研究,到本节课时,同学汇报研究成果并将评议结果记入期末成绩。题目为:1.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比较研究。2.癌症发病原因的调查(或致癌因子的研究)。3.吸烟与肺癌是否相关的研究。课前进行不同家族癌症发病情况的调查。
五、教学过程
程序 |
教师组织与指导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本模块学习开始的适当时候布置研究性学习课题 |
(一)把本模块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计划下发给学生。其中含与本节课有关的课题:1.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比较研究。2.癌症发病原因的调查(或致癌因子的研究)。3.吸烟与肺癌是否相关的研究。 |
(一)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可行性,自主选题,形成研究性学习课题组。 |
通过评价的激励机制和导向作用,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
课前调查 |
发家族癌症发病情况调查表。 |
学生回家调查,填写调查表。内容包括: |
使学生获得癌症的感性材料,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 |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导言:学习细胞的生命历程使老师联想到人的寿命,人类没有食物链上的天敌,却有威胁生命的杀手──疾病,威胁人类健康的四大“杀手”是什么呢? |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推测: |
激发学生对细胞癌变的关注。 |
探讨癌细胞的特征 |
组织“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比较研究”课题组汇报,要注意控制时间,不超过5 min。 |
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经过全体同学的质疑和探讨得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
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
研究致癌因子 |
组织“致癌因子的研究”课题组汇报,要注意控制时间,不超过5 min。 投影“正常细胞和紫外线照射的色素细胞”图片,引导学生讨论: 1、晒太阳对体有什么好处? 2、如何正确处理日光浴与预防紫外线过度辐射之间的联系? 3、为什么臭氧层破坏会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多?引导学生对日光浴的利弊进行辩证思考,并引发学生关注臭氧空洞这全球性环境问题,同时引导学生了解为什么不提倡吸烟。 |
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分类归纳如下。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细胞癌变的原因的分析 |
通过课前调查,引导学生讨论癌症是否遗传。从而分析细胞癌变的原因,引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 |
汇报课前的家族癌症发病情况调查,统计具有家族性的病例。 |
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研究方法,养成尊重事实,会分析误差的研究态度和能力。 |
讨论癌症的预防 |
教材资料分析:自己和家人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做法会增加患癌的机会?有哪些做法有利于预防癌症? |
汇报吸烟与肺癌是否相关的研究结果。 |
在活动中体验情感:确定以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癌症。 |
辩论癌症是不是“不治之症” |
提出问题,引出辩题,引导辩论。 |
根据课前癌症治疗的调查结果,学生对辩题进行选择,分成正方和反方两组,通过身边的病例进行辩论。 |
落实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 |
课后活动 |
布置写建议书 |
纠正家族的不良生活(包括饮食)习惯,给家庭成员提出防癌的生活方式的建议。 |
用以评估情感目标的达成情况。 |
- 上一篇:细胞的分化
- 下一篇:细胞膜——系统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