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政治>> 高二>>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之为什么类型

录入者:sophiawei1989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17日

“为什么”类试题

“为什么”题型思维方法角度来看,一般从“必要性”“重要性”“可能性”“条件性”等角度进行设计,分为“为什么说”“为什么要”“为什么能”三个具体小类。具体设问形式有: ①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某种观点、说法的合理性(指向某观点的原因);结合材料分析某主体为什么要做某件事情,或者指定某个具体原理分析某做法的依据(指向某做法的必要性、重要性);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能做某件事,或某事物存在发展的原因(指向做某事的条件性、可能性)等在高考试题中,“为什么”的试题是主体,其中犹以“为什么要”最多。

除了上述几小类,还有一种“意义”类试题也可以归入“为什么”类,但它只需要回答某事物的积极影响或作用,即从重要性角度进行回答即可。这类试题暂不在此处分析,归入“怎么样”类试题的“影响作用”小类中分析。

(一)“为什么说”

1.题型特点

为什么说题型一般理由”“原因“评析”指向出现,有时也没有出现这类指向词,只是“为什么+观点”,指向某观点、说法的依据。这类题目可以分为论证合理性与批驳错误性两种。答题时首先要从理论上说明依据或指出其违背的道理,其次从实践层面分析其积极作用或负面作用,最后还可以给出结论。

2.例题解析

1:2011年全国卷·39)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她一出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业不断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

【试题分析】此题主旨在于考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与传承,要求从文化的角度论证“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这一说法的依据。本题看似指向“作用”(高考参考答案也仅从作用回答),实际上它要求说明的是“为什么说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因此,答题首先需要从学理上说明经过千百年传承发展的妈祖文化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次从文化作用的角度说明妈祖文化在历史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此,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完整说明了“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的理由。

【参考答案】妈祖文化影响广大华人、华侨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丰富其精神生活,满足其精神需要。促进了文化交流,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问题分析】多数考生对不同题型的性质判断和答题基本要求不明确,不会从整体上考虑答题方式,总是想到一句写一句,答案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部分考生对文化的作用的知识不够熟悉,答题时不够全面,或原理的表述不准确;③部分考生不会研读材料获取解读有效信息,对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把握不住,答题时不会运用其中的有效信息,不懂得利用这些信息回答问题。

3.教学策略

教学与复习中,教师要加强诸如“文化的作用”这类高频考点的教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主干知识;要加强情境分析能力训练,学会对材料进行分层研读,提取如“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重要精神纽带”“走向世界”等信息,通过关键信息去调动相关知识;要加强主观题分类解读,让学生明确不同题型的特点、要求与答法,懂得针对不同题型去构建答题基本模型,如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去论证某一观点。

近三年全国卷考查“为什么说”的题目主要还有:

2018全国Ⅰ卷40(1):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为什么说唯改革才有出路、为什么说改革要常讲常新)

2019全国Ⅱ卷40(1):以其美多吉为代表的雪线邮路劳动者的事迹,生动诠释了“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的道理,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加以说明。(为什么说劳动者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

(二)“为什么要”

.题型特点

“为什么要”题一般来说有“为什么”“依据”“理由”、“原因”“运用……观点对……意义(做法)加以分析说明”“……做法的合理性”要求它可以再分为“为什么要做某事”“为什么要由某主体做某事”“为什么要坚持……”“做某事的意义(作用)”等。

为什么要类题型一般要必要性、重要性角度展开。必要性应从做某件事的依据入手,从教材知识、道理切入,说明必须这样做的依据,答题格式一般用“是……的需要”“是……的客观要求”“是由……决定的”要性应从做某件事的作用、意义等入手。在解答时,一般应从小到大对个人,而后对集体然后对社会对国家的意义从近到远对目前的意义、对长远的意义由直接到间接,分别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有利于……来回答。有时也要指出不这样做的危害,从反面进行说明

对于 “合理性”或“不合理”“错误”的论证题,同样先阐述知识和原理,然后根据知识要点,结合实际说明其正确或错误、分析其意义或危害。

这类试题有时经常会直接问“意义”“积极作用”。在回答意义类题目时,一般只要运用发散思维,答出对谁、对什么事的重要性即可。但也有一些“意义”,还要先列出基本道理,或适当地说明它体现了什么道理、说明了什么问题。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2014高考Ⅰ卷39题(1)],答题时要求先答出“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实践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等知识。

2.例题解析

2: 2018年全国Ⅱ卷·39)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十九大修订的中国共产党规定:“党必须保证国家立法、司法、行政、监察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党必须加强对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群团组织的领导,使它们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充分发挥作用。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试题分析】“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本题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点,着重考查学生对这一基本方略的正确认识,深刻认识党的领导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对政治问题的分析能力。

本题设问要求学生从必要性和重要性说明。第一部分,从必要性角度回答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民的选择,并明确这一认识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政治前提、实践基础和根本条件;接着从重要性分析: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保证将党的意志贯彻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正确贯彻和全面落实,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第二部分从必要性说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接着从重要性回答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答题时可以将必要性与重要性分别整合说明。

本题突出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本知识点的基础上,深刻领悟坚持党的领导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实践逻辑,促进学生深刻认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四个自信”。

【参考答案】坚持党的领导是党的性质决定的,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党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只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保证将党的意志贯彻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只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问题分析】学生对课本知识点理解不够深刻,无法准确描述出相关的知识,从而在必要性方面阐述不清;对坚持党的领导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实践逻辑领悟不到位,无法按照事理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答题。

3.教学策略

首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学会调动和运用知识,善于运用相关知识作为论证问题的论据,说明事物的理论依据。其次,要引导学生运用理论逻辑与事实逻辑去分析问题,学会事理的有机结合,在理的基础上说事,做到有理有据。对于政治性试题,要深刻领悟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实践逻辑,增强“四个自信”。

三年来全国高考“为什么要”的试题还有:

2017全国Ⅰ卷39: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必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作出解释以及这一解释的重要意义。(为什么必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解释)

2017全国Ⅲ卷39(1):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全国Ⅲ卷39(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为什么要各国共商共建共享)

2019全国Ⅰ卷402):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村落需要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对此加以说明。(为什么要增强文化自觉)

2019全国Ⅱ卷39: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是贯彻落实上述六项基本原则的结果。运用政治生活知识,任选其中三项原则,分别阐述坚持这些原则的理由。(为什么要坚持这些原则)

2019全国Ⅲ卷38(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该公司为何在中国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工厂。(为什么要在中国投资建厂)

(三)“为什么能”

1.题型特点

“为什么能”类型的试题一般“为什么“为什么会”“能够做什么事的原因”等。这类题型侧重从可能性、条件性角度展开分析能够这么做原因、条件和环境,包括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内部条件外部条件等,可运用以下关键词物质基础、政治保障、精神支撑、文化条件等。但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要求分析推导原因、条件导致结果出现的过程。答题可从以下维度展开:

一是联系课本分析原因。我们看到一个“原因”类设问,第一个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课本上关于这个问题具体有哪些内容?联系课本是分析原因的最基本的角度,很多问题通过联系课本内容就能够得到解决的。

二是联系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原因”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原因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对材料加以充分重视。

三是联系主体分析原因。一个“原因”类设问一定牵涉到一定的主体,而特定的主体肯定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负有一定的义务、具有一定的职责。在具体的题目中,党的性质和地位、国家机构的性质和组织活动原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消费者的权益、经营者的素质、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等等,经常作为一些“原因”类设问的答案出现。

四是联系地位分析原因。某个问题的地位如何,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它的态度,所以,地位往往也是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方案的重要原因。因而我们在解答“原因”类设问时,可以从地位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具体到题目中,一般表现为诸如必要性、必然性、可能性、重要性等。

在解答本类试题是,有的只要从上述的某个方面考虑即可,有的则要综合分析原因在高考中出现的原因类主观题并不一定只能用一种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最适合的方法来进行分析解答,以取得最好的效果;也有一些题目可能不一定用一种方法就能解决,而是需要我们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全面准确的答案。因此,我们在具体答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善于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在答题时,非常重要的是要展现出分析过程,即说明条件A是如何导致结果C的,则将其中的B这一过程叙述清楚。

2.例题解析

3:2017年全国Ⅰ卷·40)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1)《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试题分析】2017年春节期间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是文化价值高、民众参与度广、社会影响大的热点文化事件,是利用现代传媒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本题选择《中国诗词大会作为题干材料,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分析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查考生对所给材料重要信息的发掘、提炼、概括的能力,引导考生学习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本题(1)小题是文化题,属于原因类问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诗词大会》获得成功的原因,即要求说明《中国诗词大会》为什么能成功。答题时,需要内因和外因进行分析。内因应从《中国诗词大会》的内容与形式去分析,外因应从受众的心理与需要去分析。本题通过分析材料,从具体做法和人们的反响来概括原因。从文化生活知识看,只有优秀传统文化才值得传承、都会得到人们的欢迎,由此可以从材料中获取选材的艺术价值高、文化内涵丰富等信息;只有良好的传播工具、表现形式才能让优秀文化传承传播,由此可以从材料中提取現代传媒先进的技术手段传播方式的信息;成功的文化一定是受大众喜爱的文化,由此可以通过材料获取人们的文化情结和参与热情等信息反之,从材料的逐层解读,也可以提炼出上述的文化知识,说明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原因。

【参考答案】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集中展示中国诗词的魅力;重视发掘诗词的深刻文化内涵,引导人们向美向善;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激发民众内心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引导民众广泛参与。

【问题分析】学生答题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无法正确地解读材料,不能准确地、全面地提取有效的答题信息,答题时要点不全或思路混乱。对相关文化知识不熟悉,无法正确的调动知识和运用学科术语答题,导致组织答案不到位逻辑思维上发生错误,误判设问指向,不是往前去分析原因,而是回答它对意义作用。部分学生只是简单地照搬了文化创新的途径,不能结合材料和针对问题,进行结合分析。另外,针对“为什么能”的问题,许多考生往往将其当成“为什么要”的问题来作答,不懂得从因到果的推理过程展现,反映出考生的思维能力还不足。

3.教学策略

一要把握高考文化试题考查的重点。近几年全国高考命题对《文化生活》的考查侧重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文化的发展和建设这几个方面进行设题,其设题角度均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来展开。针对这一命题特点,我们在高考备考中一定要注意从这三个角度对知识进行整合。

二要遵循文化试题从一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近几年高考对《文化生活》的试题命题,主要都是从宏观的知识范围设问,“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但试题设置的情境往往又是具体的、微观的文化现象。为此,答案的组织要依据从一般文化理论到具体的文化现象的思维规律,即先从多角度调动并描述文化的知识,然后以具体文化现象替代一般的文化概念进行阐述分析。当然,也有一些试题是从微观文化知识设问的,即指出具体的知识点,针对这类问题,只要根据知识范围的限定先描述知识再结合分析即可

三要加强审题教学,学会分析材料,提取信息,根据信息去搜集相关的知识进行答题。具体在上一份材料中已经有了分析,可以参见前期的材料。

四要加强推理能力培养,让学生学会从某一主体出发去把握相关条件,由各个条件去推导结果,形成完整的推理过程,展现问题分析的思路。

近三年全国高考“为什么能类”试题还有:

2017全国Ⅱ卷40(1):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科技领航者实现科技创新的主体原因。(从科技领航者自身看为什么能实现科技创新)

2018全国Ⅰ卷38: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近年来我国马拉松热的驱动因素。(我国马拉松为什么会热起来)

2018年全国Ⅱ卷401)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2019全国Ⅱ卷38: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分析该航运企业比港项目获得成功的原因。(为什么会获得成功)

2019全国Ⅲ卷(2):弘扬焦裕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分析。(弘扬焦裕禄精神为什么能推进脱贫攻坚)

上述“为什么”类试题是高考的重点题型,复习教学中要分清讲细,特别要引导学生区分“为什么说”“为什么要”“为什么能”三者的题型要求与答题思路的区别,做到正确理解试题,准确分析解决问题。

 

“为什么”类试题

“为什么”题型思维方法角度来看,一般从“必要性”“重要性”“可能性”“条件性”等角度进行设计,分为“为什么说”“为什么要”“为什么能”三个具体小类。具体设问形式有: ①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某种观点、说法的合理性(指向某观点的原因);结合材料分析某主体为什么要做某件事情,或者指定某个具体原理分析某做法的依据(指向某做法的必要性、重要性);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能做某件事,或某事物存在发展的原因(指向做某事的条件性、可能性)等在高考试题中,“为什么”的试题是主体,其中犹以“为什么要”最多。

除了上述几小类,还有一种“意义”类试题也可以归入“为什么”类,但它只需要回答某事物的积极影响或作用,即从重要性角度进行回答即可。这类试题暂不在此处分析,归入“怎么样”类试题的“影响作用”小类中分析。

(一)“为什么说”

1.题型特点

为什么说题型一般理由”“原因“评析”指向出现,有时也没有出现这类指向词,只是“为什么+观点”,指向某观点、说法的依据。这类题目可以分为论证合理性与批驳错误性两种。答题时首先要从理论上说明依据或指出其违背的道理,其次从实践层面分析其积极作用或负面作用,最后还可以给出结论。

2.例题解析

1:2011年全国卷·39)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她一出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业不断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

【试题分析】此题主旨在于考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与传承,要求从文化的角度论证“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这一说法的依据。本题看似指向“作用”(高考参考答案也仅从作用回答),实际上它要求说明的是“为什么说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因此,答题首先需要从学理上说明经过千百年传承发展的妈祖文化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次从文化作用的角度说明妈祖文化在历史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此,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完整说明了“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的理由。

【参考答案】妈祖文化影响广大华人、华侨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丰富其精神生活,满足其精神需要。促进了文化交流,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问题分析】多数考生对不同题型的性质判断和答题基本要求不明确,不会从整体上考虑答题方式,总是想到一句写一句,答案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部分考生对文化的作用的知识不够熟悉,答题时不够全面,或原理的表述不准确;③部分考生不会研读材料获取解读有效信息,对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把握不住,答题时不会运用其中的有效信息,不懂得利用这些信息回答问题。

3.教学策略

教学与复习中,教师要加强诸如“文化的作用”这类高频考点的教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主干知识;要加强情境分析能力训练,学会对材料进行分层研读,提取如“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重要精神纽带”“走向世界”等信息,通过关键信息去调动相关知识;要加强主观题分类解读,让学生明确不同题型的特点、要求与答法,懂得针对不同题型去构建答题基本模型,如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去论证某一观点。

近三年全国卷考查“为什么说”的题目主要还有:

2018全国Ⅰ卷40(1):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为什么说唯改革才有出路、为什么说改革要常讲常新)

2019全国Ⅱ卷40(1):以其美多吉为代表的雪线邮路劳动者的事迹,生动诠释了“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的道理,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加以说明。(为什么说劳动者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

(二)“为什么要”

.题型特点

“为什么要”题一般来说有“为什么”“依据”“理由”、“原因”“运用……观点对……意义(做法)加以分析说明”“……做法的合理性”要求它可以再分为“为什么要做某事”“为什么要由某主体做某事”“为什么要坚持……”“做某事的意义(作用)”等。

为什么要类题型一般要必要性、重要性角度展开。必要性应从做某件事的依据入手,从教材知识、道理切入,说明必须这样做的依据,答题格式一般用“是……的需要”“是……的客观要求”“是由……决定的”要性应从做某件事的作用、意义等入手。在解答时,一般应从小到大对个人,而后对集体然后对社会对国家的意义从近到远对目前的意义、对长远的意义由直接到间接,分别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有利于……来回答。有时也要指出不这样做的危害,从反面进行说明

对于 “合理性”或“不合理”“错误”的论证题,同样先阐述知识和原理,然后根据知识要点,结合实际说明其正确或错误、分析其意义或危害。

这类试题有时经常会直接问“意义”“积极作用”。在回答意义类题目时,一般只要运用发散思维,答出对谁、对什么事的重要性即可。但也有一些“意义”,还要先列出基本道理,或适当地说明它体现了什么道理、说明了什么问题。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2014高考Ⅰ卷39题(1)],答题时要求先答出“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实践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等知识。

2.例题解析

2: 2018年全国Ⅱ卷·39)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十九大修订的中国共产党规定:“党必须保证国家立法、司法、行政、监察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党必须加强对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群团组织的领导,使它们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充分发挥作用。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试题分析】“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本题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点,着重考查学生对这一基本方略的正确认识,深刻认识党的领导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对政治问题的分析能力。

本题设问要求学生从必要性和重要性说明。第一部分,从必要性角度回答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民的选择,并明确这一认识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政治前提、实践基础和根本条件;接着从重要性分析: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保证将党的意志贯彻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正确贯彻和全面落实,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第二部分从必要性说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接着从重要性回答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答题时可以将必要性与重要性分别整合说明。

本题突出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本知识点的基础上,深刻领悟坚持党的领导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实践逻辑,促进学生深刻认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四个自信”。

【参考答案】坚持党的领导是党的性质决定的,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党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只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保证将党的意志贯彻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只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问题分析】学生对课本知识点理解不够深刻,无法准确描述出相关的知识,从而在必要性方面阐述不清;对坚持党的领导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实践逻辑领悟不到位,无法按照事理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答题。

3.教学策略

首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学会调动和运用知识,善于运用相关知识作为论证问题的论据,说明事物的理论依据。其次,要引导学生运用理论逻辑与事实逻辑去分析问题,学会事理的有机结合,在理的基础上说事,做到有理有据。对于政治性试题,要深刻领悟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实践逻辑,增强“四个自信”。

三年来全国高考“为什么要”的试题还有:

2017全国Ⅰ卷39: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必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作出解释以及这一解释的重要意义。(为什么必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解释)

2017全国Ⅲ卷39(1):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全国Ⅲ卷39(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为什么要各国共商共建共享)

2019全国Ⅰ卷402):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村落需要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对此加以说明。(为什么要增强文化自觉)

2019全国Ⅱ卷39: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是贯彻落实上述六项基本原则的结果。运用政治生活知识,任选其中三项原则,分别阐述坚持这些原则的理由。(为什么要坚持这些原则)

2019全国Ⅲ卷38(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该公司为何在中国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工厂。(为什么要在中国投资建厂)

(三)“为什么能”

1.题型特点

“为什么能”类型的试题一般“为什么“为什么会”“能够做什么事的原因”等。这类题型侧重从可能性、条件性角度展开分析能够这么做原因、条件和环境,包括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内部条件外部条件等,可运用以下关键词物质基础、政治保障、精神支撑、文化条件等。但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要求分析推导原因、条件导致结果出现的过程。答题可从以下维度展开:

一是联系课本分析原因。我们看到一个“原因”类设问,第一个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课本上关于这个问题具体有哪些内容?联系课本是分析原因的最基本的角度,很多问题通过联系课本内容就能够得到解决的。

二是联系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原因”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原因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对材料加以充分重视。

三是联系主体分析原因。一个“原因”类设问一定牵涉到一定的主体,而特定的主体肯定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负有一定的义务、具有一定的职责。在具体的题目中,党的性质和地位、国家机构的性质和组织活动原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消费者的权益、经营者的素质、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等等,经常作为一些“原因”类设问的答案出现。

四是联系地位分析原因。某个问题的地位如何,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它的态度,所以,地位往往也是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方案的重要原因。因而我们在解答“原因”类设问时,可以从地位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具体到题目中,一般表现为诸如必要性、必然性、可能性、重要性等。

在解答本类试题是,有的只要从上述的某个方面考虑即可,有的则要综合分析原因在高考中出现的原因类主观题并不一定只能用一种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最适合的方法来进行分析解答,以取得最好的效果;也有一些题目可能不一定用一种方法就能解决,而是需要我们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全面准确的答案。因此,我们在具体答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善于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在答题时,非常重要的是要展现出分析过程,即说明条件A是如何导致结果C的,则将其中的B这一过程叙述清楚。

2.例题解析

3:2017年全国Ⅰ卷·40)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1)《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试题分析】2017年春节期间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是文化价值高、民众参与度广、社会影响大的热点文化事件,是利用现代传媒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本题选择《中国诗词大会作为题干材料,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分析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查考生对所给材料重要信息的发掘、提炼、概括的能力,引导考生学习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本题(1)小题是文化题,属于原因类问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诗词大会》获得成功的原因,即要求说明《中国诗词大会》为什么能成功。答题时,需要内因和外因进行分析。内因应从《中国诗词大会》的内容与形式去分析,外因应从受众的心理与需要去分析。本题通过分析材料,从具体做法和人们的反响来概括原因。从文化生活知识看,只有优秀传统文化才值得传承、都会得到人们的欢迎,由此可以从材料中获取选材的艺术价值高、文化内涵丰富等信息;只有良好的传播工具、表现形式才能让优秀文化传承传播,由此可以从材料中提取現代传媒先进的技术手段传播方式的信息;成功的文化一定是受大众喜爱的文化,由此可以通过材料获取人们的文化情结和参与热情等信息反之,从材料的逐层解读,也可以提炼出上述的文化知识,说明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原因。

【参考答案】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集中展示中国诗词的魅力;重视发掘诗词的深刻文化内涵,引导人们向美向善;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激发民众内心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引导民众广泛参与。

【问题分析】学生答题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无法正确地解读材料,不能准确地、全面地提取有效的答题信息,答题时要点不全或思路混乱。对相关文化知识不熟悉,无法正确的调动知识和运用学科术语答题,导致组织答案不到位逻辑思维上发生错误,误判设问指向,不是往前去分析原因,而是回答它对意义作用。部分学生只是简单地照搬了文化创新的途径,不能结合材料和针对问题,进行结合分析。另外,针对“为什么能”的问题,许多考生往往将其当成“为什么要”的问题来作答,不懂得从因到果的推理过程展现,反映出考生的思维能力还不足。

3.教学策略

一要把握高考文化试题考查的重点。近几年全国高考命题对《文化生活》的考查侧重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文化的发展和建设这几个方面进行设题,其设题角度均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来展开。针对这一命题特点,我们在高考备考中一定要注意从这三个角度对知识进行整合。

二要遵循文化试题从一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近几年高考对《文化生活》的试题命题,主要都是从宏观的知识范围设问,“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但试题设置的情境往往又是具体的、微观的文化现象。为此,答案的组织要依据从一般文化理论到具体的文化现象的思维规律,即先从多角度调动并描述文化的知识,然后以具体文化现象替代一般的文化概念进行阐述分析。当然,也有一些试题是从微观文化知识设问的,即指出具体的知识点,针对这类问题,只要根据知识范围的限定先描述知识再结合分析即可

三要加强审题教学,学会分析材料,提取信息,根据信息去搜集相关的知识进行答题。具体在上一份材料中已经有了分析,可以参见前期的材料。

四要加强推理能力培养,让学生学会从某一主体出发去把握相关条件,由各个条件去推导结果,形成完整的推理过程,展现问题分析的思路。

近三年全国高考“为什么能类”试题还有:

2017全国Ⅱ卷40(1):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科技领航者实现科技创新的主体原因。(从科技领航者自身看为什么能实现科技创新)

2018全国Ⅰ卷38: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近年来我国马拉松热的驱动因素。(我国马拉松为什么会热起来)

2018年全国Ⅱ卷401)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2019全国Ⅱ卷38: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分析该航运企业比港项目获得成功的原因。(为什么会获得成功)

2019全国Ⅲ卷(2):弘扬焦裕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分析。(弘扬焦裕禄精神为什么能推进脱贫攻坚)

上述“为什么”类试题是高考的重点题型,复习教学中要分清讲细,特别要引导学生区分“为什么说”“为什么要”“为什么能”三者的题型要求与答题思路的区别,做到正确理解试题,准确分析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