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政治>> 高二>>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之预测趋势类型

录入者:sophiawei1989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17日

预测趋势类

1.题型特点

“预测趋势类”试题侧重于探究一事物未来的发展过程、预测事物发展或者影响的趋势,一般使用“将如何”“影响”“意义”等关键词。这类试题与前文中“意义作用类”试题的“影响”的比较接近,它们的区别在于:“意义作用类”试题的“影响”侧重于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影响,从材料或教材知识即可获得答题素材的;而这里的“影响作用”更侧重于未知的、可能发生的影响,需要根据材料信息进行失推导才能得出的影响(如材料只出现某主体做某事、或国家出台什么政策,要求分析它可能带来什么影响、对某客体将发挥什么作用)。这两类试题区分起来有时比较困难,但只要从时间维度考虑,还是基本能够分清它们之间的差别的。

这类试题更重于推导,要求考生探究一事物或多事物未来“将如何”发展或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突出考查了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等关键能力。回答这类指向未来的问题,需要根据情境提供的信息和思路,借助联想、发散,从已知去推导未知。

2.例题解析

2:2019年全国I 38)

当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货物贸易进口国、第二大服务贸易进口国,货物和服务年进口值均占全球1/10左右。201811月,中国进一步降低石材、陶瓷、机电等1585个税目商品的最惠国税率,关税总水平由2017年的9.8%降至7.5%,平均降幅达23%。同月,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来自170多个国家、地区的3600多家企业参展,现场展示了法国葡萄酒、阿根廷红虾、美国智能车载空气净化器……进博会吸引了40多万名境内外采购商,累计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其中1/4以上为智能及高端设备。中国扩大进口“大蛋糕”的清单上,既包括数控机床、智能终端、精密医疗设备、新型汽车、先进民用飞机等高技术产品,也包括个人电子产品、农产品、食品、服装、化妆品等日用消费品。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中国进一步扩大进口对国内经济的积极影响。

试题分析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多边贸易体系面临诸多挑战,中国政府承诺进一步扩大开放,以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本题以此为背景,本着坚持对外开放的理念,以我国扩大进口为素材,考查学生对对外贸易相关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知识对社会现象的作用进行分析和评价。解答此题,第一,应先确定设问指向“扩大进口”对“国内经济”的“积极影响”;第二,从材料呈现的进口商品清单既有生产资料也有生活资料,既有高技术产品也有普通日常消费品,由此来判断被影响的对象;第三,可以从降低关税、增加进口量去分析影响的渠道。在上述基本思路指导下构建答题思路,然后分点进行推导。

对个人日常消费的影响:扩大进口→扩大了消费品市场的有效供给→产品更丰富多元→消费者选择余地更大→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对生产领域的影响:扩大进口→市场产品增多→市场竞争加剧→倒逼企业加强研发(提高质量、技术含量)→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进口→高科技进入国内市场→学习借鉴→创新→企业发展动力增强,经济发展动能转换。

本题还可以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社会生产环节去分析答题角度:首先分析对生产的影响,进口规模品类增加,会激发市场竞争,使企业在竞争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科技产品是重要的生产资料,进口高科技产品是引进来的重要表现,这有利于产品创新研发,推进经济发展动能转换。从交换来看,进口规模的扩大和品类的增加,有利于繁荣生产和消费市场,加强市场竞争,促进科技创新。从消费来看,关税降低,会降低产品的价格,从而降低消费的成本,更好地满足人们消费的需要,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 

参考答案降低关税,增加进口,繁荣生产与消费市场;激发市场竞争,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给,降低消费成本,更好满足消费者美好生活需要;带动技术引进,促进产品创新研发,推进经济发展动能转换。

【问题分析】多数考生在解答本题过程中,缺乏必要的逻辑构思能力,答题的思路比较凌乱,甚至没有思路,只能比较零散地从想到的侧面回答问题;部分考生答题不能针对题意,习惯于“走江湖”,从“引进来”“走出去”泛泛回答增加进口的意义,未能结合具体信息进行分点推导,从宏观到微观,从直接到间接,从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还有不少学生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要么只有经济知识罗列,要么只是抄写材料中的内容,未能从积极影响进行归类整合,合理推导。还有一些学生审题不清,不能抓住“国内经济”而是答成对国外、对国际的影响。

3:2019年福建文综质检 3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逐步完善,GDP年均增长约9.5%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40多年来,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市场和经济全球化潮流,成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2017年中国吸收外资136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对外投资1250亿美元,是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2018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超美国首破30万亿元人民币。2013年以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和贡献者。十八大以来,中国通过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举办世界首个国家级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中国将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放宽市场准入扩大进出口贸易,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和自由化。“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讲话展现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心和信心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中国加大“引进来”和“走出去”将如何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试题分析】本题以中国扩大开放为背景,考查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发展的贡献。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命题意图,抓住“将如何”这个关键指向,依据设问逻辑,把设问分解为:“中国加大引进来将如何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中国加大走出去将如何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两部分,厘清已知条件要素(引进来、走出去)和目标效果(世界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其次,依据设问指向,审读材料,获取“吸收外资”“对外投资”“进出口”“放宽市场准入”“贸易投资便利化和自由化”等关键信息,并对信息按“引进来”“走出去”两个角度加以比较分类;再次,要综合调用“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市场配置资源”“生产与消费”等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的方法,按照“引进来/走出去——具体的政策或事实——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的逻辑顺序推导;最后,确定答题结构,采取“分述——总述”模式,从三个角度描述发生作用的过程,答题过程中应运用简洁顺畅的经济术语,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地进行表达。

【参考答案】通过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吸引国际资本等生产要素,扩大进口,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好的投资机会与环境;通过增加对外投资、出口等,带动相关国家生产发展,促进就业和消费。通过加大引进来和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优化全球资源配置,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问题分析 本题学生作答过程中存在着如下主要问题:①将“引进来”和“走出去”合并起来,没有分别阐述,使得答题照抄教材的知识,无法对将如何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效果进行有效推导。②存在多模块拼盘现象,逻辑关系紊乱,要点重叠,表述不清晰。③答题目标不明确,不少学生把“将如何推动”的答案写成“为什么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或只写对我国经济的作用,忽略了对“促进世界经济发展”这一目标效果的把握。④部分考生没有分清“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区别,材料信息混用,关系推导混乱。

3.教学策略

解答这类试题,从思维过程看,应找准逻辑起点,结合材料的一系列事实逻辑,并与教材中的理论逻辑对接,通过层层推理与预测,最终到达思维的终点。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拓展广度、挖掘深度,引领学生基于知识逻辑和事实逻辑,推理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教学中亦可把不可见的思维路径与过程通过图示的方式呈现出来,尤如构建思维导图,实现思维可视化。

近三年全国高考“预测趋势”类试题还有:

2017全国卷Ⅱ38(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国内玉米价格下降对玉米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

2017年全国卷Ⅲ38(1):运用经济知识分析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相关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2018年全国卷Ⅲ38: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2018年全国卷Ⅲ39: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追责问责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