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资讯>> 书香校园

书香校园

一次深刻的心灵启迪之旅——《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书评“书香鲤城”教师书评征文三等奖

录入者:zhangyp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7日

 

一次深刻的心灵启迪之旅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书评
政治组 黄凤 凤
为了理解和掌握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曾经读了《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一书。今年暑假,为了审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以及梳理出自己对将读初中的孩子的教育方法,我再次阅读了《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一书。这本书给了我许多思考和感触。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这本书是李希贵老师所著。李希贵老师现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兼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中语会副会长。他曾经历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评估中心主任、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他既是优秀的语文教师又是一位杰出的教育管理工作者。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这本书是李希贵老师2005年4-5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访学期间,和美国教育专家、教师一起分析课堂,碰撞教育智慧的经历。书中李老师如实记录了他以访学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内容图文并茂,很多实地取景的照片也许从摄影的技术上讲一般,但真实反映了考察的内容;一些资料类的图片也让文字的叙述有了更直观的表现。在这36天里,作者完全沉浸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民主教育的浓厚氛围里,近乎贪婪地寻找着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营养。这36天是智慧激荡的36天,也是作者深入思考、审问的36天。这些思考极有价值,为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家长的我们都提供了一个对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教育的极好的视角。
一打开本书目录,一个个新颖的标题就会映入你的眼帘: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家常饭”与“法国大餐”、 我只有说,才能想、为什么要让学生都在课间挤厕所、大制度与小规矩、美国的教师怎样布置作业、美国人也会耍心眼、中国式的无所谓、接好学生每一个“球”、主人意识:从棒球场到教室……这么多新鲜的名词,自然就会唤起读者的好奇心,当然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的还是书中那带着异域风采的教育现实和碰撞思辨的教育理念。
其中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以下两点:
第一,落到细节是对孩子教育的关键。在阅读本书中美国的中小学生守则,你就会感受到这一点。如对礼貌上的要求:每次都有礼貌地称呼老师;对学习上的要求:按时或早些到校上课;有问题要举手;可以坐着和老师交谈;如果缺课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必须把所缺的课补上;如果有急事离开学校,应提前告诉老师并请教将要学习的内容;必须独立完成作业;考试不作弊;如果学习有困难、可以与老师约定时间寻求帮助,老师将会乐意帮助你;教师提问时,如果没有指定特定的学生回答,任何知道答案的学生都应举手回答等等。再看看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提醒:1、立刻行动做作业。每天放学后都要留出特定的时间做作业。你可能刚到家时想休息一下,但也一定要给自己充足的做作业的时间,这样,你就不会被晚饭打扰或因为太累而完不成作业。2、如果你厌烦了一项作业,真的不想去做它,你可以给自己一点小奖励。例如,努力工作了45分钟之后,你可以吃点小点心或打15分钟的球,过后再回去工作,然后再休息一下。3、如果需要帮助,一定要开口,可以给朋友别人打电话或向家人求助。如果这些人不能帮你忙,你可以第二天向老师问不懂的问题,你可以把老师的电话提前记住,到时向老师打电话求助。如果你没有老师的电话,记住,你的妈妈一般会有。4、练习,练习,再练习!你在某科目上提高技能的最好方法是通过大量的练习。如果你在数学、科学、社会学、语言、阅读方面遇到麻烦,多做些练习可以使你得到提高。
从这些对孩子学习上的要求和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提醒,我们不难发现,美国的学生守则“境界”似乎比较低,老师对学生的作业提醒更是太细了,连吃小点心作为奖励也提出来。但是他们的要求非常实实在在,全是可以容易让孩子行动和家长、老师督促孩子做到的细节。这就是把对孩子的教育要求都落到学习生活中的细小之处,落到实处。这也给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不仅在作业要求上注意细节,在课堂上他们更注重细节。同时,在教育孩子无论是德行还是学业都要从细节入手,落实好细节教育。
第二,多一些似是而非,多一些多角度反思。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曾经误解过一位学生,因为她发现每当她上课的时候,这位学生总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她有些气恼,甚至想琢磨一个办法制裁一个这个孩子。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这个孩子坐的位置有问题,他临近的窗子很低,而窗外是学校的球场,社区的许多比赛通常在这里举行,而且,他爸爸恰好是一名很棒的篮球运动员。所以,一到球场上有比赛的时候,孩子就以为他爸爸的球队来了。原来是这样,这位教师该做的事情就是解决窗子的问题,而不是制裁孩子。
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常常出现类似的例子,我们的孩子也常常放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是怎么处理的呢?我们老师或者家长时常从经验出发给他们找原因,认为他们不是主观上认识不正确,就是不好好接受家长、老师的教育,总而言之,太不“懂事”了。于是,或者是个别谈心、或者是严厉批评,总之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孩子们渐渐地不管心里是否十分情愿都表示悔改之意,可不久之后他仍然又出现老样子,显然我们的教育行为达到治标没有治本。对于这种情况,本书中金泽教授提出的“必须把学生的背景搞清楚”、“改变看问题的思维”、“寻找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观点就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面对学生(孩子)的错误,不能习惯性地把问题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学生的错误和教师(家长)的原因两种,要注意多方面的原因。同时,对于孩子的成长,除了批评、批判之外,多一些可以怎么做的具体建议一定更有利。因为,很多时候,孩子不是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只是苦于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克服缺点,做得更好。
当然,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了解中美两国教育精髓的极好的视角,是进行中美比较教育研究的一本重要著作。
越看这本书,内心的感触越深。从这本书里,我们不仅能了解西方发达教育的理念及一些具体的操作模式,同时也从作者李希贵老师身上,看到了我们教育中缺少的细腻。虽然不同文化背景下,有着截然不同教育价值取向,但是博采众长,吸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营养,我们的教育才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