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历史>> 高二>> 实践反思

实践反思

第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案例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26日

案例背景: 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平行班课堂教学。教学目标要求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概括并理解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正确评价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并通过学习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和经世致用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进步思想家们反封建思想的进步性和培养学生立足现实、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思想观念。

案例过程: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及其主张

(1) 三大思想家:

幻灯片展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画像。简要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有何共同主张?

(2) 主要主张:

①思想上:经世致用,求真务实

A、含义:

幻灯片展示:何谓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思想反映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精神。商周至春秋时期的教育强调人才培养与知识传授都是为了国家社稷的兴旺安宁,《大学》把它概括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在此影响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明清之际的许多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B、背景(幻灯片展示)

a、明朝末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b、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案

c、提倡以史为鉴,提倡研究与结合现实,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

C、内容:(幻灯片展示)

a、反对八股取士,主张为学应求真务实,关心国际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b、提出拯救时弊的主张

c、主张工商皆本

D、影响:(幻灯片展示)

a、实事求是,强调切实考察,反对空谈,博学考据开考证学术之风。

b、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幻灯片展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本,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二、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主张在雁南、雁北发展纺织业;在西北山泽地区开矿产;在东南沿海通市舶,发展海外贸。

材料三、大贾富民也,国之司命也。-----王夫之《黄书》

请回答:以上材料的共同主张是什么?这种思想的提出与当时社会的哪些发展因素有关?

②经济上:“工商皆本”

A、出现条件:明末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了尖锐的挑战。明末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B、代表观点: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

C、影响:“工商皆本”主张的提出,反映了市民阶层发展经济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带有初期的民主思想的色彩,具有进步作用。这是一种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正确思想,但在当时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③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限制君权。

材料一:“ 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自秦以来,凡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                      

-唐甄《潜书》

材料二: “ 有亡国,有亡天下。…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人。”                                         

——顾炎武

    材料四:黄宗羲提出要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是非决于学校”,国家最高权力是内阁,另设监督和咨询机关(即“学校”),对皇帝和大臣进行监督和批评。

分析:批判君主专制

a、君主专制是诸多弊端根源,揭露专制帝王的罪恶。

b、区分亡国亡天下的内涵,应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人民生活的安居乐业。亡国: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把“国”和“天下”区分看待,把某一特定的王朝与中华民族区分开来,这是对民族国家认识的一大飞跃。

限制君主: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起 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A、背景

明朝后期,君主的横征暴敛和专断加剧了王朝的危机,引起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不满和思索,他们逐渐认识到君主专制制度是诸多弊病的根源,无情地揭露专制帝王的罪行。

★要点点拨 明清时期,随着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加强,专制制度的弊端更加充分地暴露。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首先认识到这一问题,开始无情地揭露专制帝王的罪行,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B、主要内容: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其中最主要的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以保证各级政权机关清正廉洁、决策正确和国家社会安定。

★要点点拨  明朝末年出现的进步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反封建民主思想。

C、影响

A、君主专制的统治造成强烈冲击

B、思想启蒙给后世民众深刻的启迪

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唤醒了一些知识分子尘封的历史记忆,近代的维新志士和革命志士才深深想到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的价值,他们受到启发,为他们所从事的活动寻找历史依据。所以说,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影响主要在后世。但它对当时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社会弊端的无情批判也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没有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对那个时代所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

【李贽与三大思想家的关系】晚明的李贽是以异端的姿态而发端,对儒家思想猛烈批判,毫不妥协;而三大思想家因其时代的不同,影响力更大一些,其思想中更多的民主启蒙成份,对社会政治、经济及思想的批判更全面,对后世影响更大。

【课堂探究】

中国明末清初出现的具有民主色彩的批判思想与西欧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几乎是同时代的。为什么中国的民主批判思想最终没能实现中国社会的逐渐转型?

探究建议:可以从中国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以及国人的精神风貌等方面

a、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得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根深蒂固。

c、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案例反思:

在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的教材中,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反映,在必修三的教授中,大部分课标要求了解各个时期思想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通过本课的教学,重点传授给学生分析历史背景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和归纳能力。并通过学习这些思想家们的实际,培养学生为追求真理不畏强权、坚持不懈、不断完善自己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