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历史>> 高二>>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第15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8年05月11日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梁等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3、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4、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教学重点:维新思想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特点;戊戌变法的一系列措施;

戊戌政变;;评价戊戌变法

教学难点: 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思想特点;评价戊戌变法

教学过程:  

导入:因明治维新而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很快就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随着日本在朝鲜的势力不断膨胀,它对中国的野心也越来越大,最终通过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使自己很快就挤进了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野心勃勃地走上了侵略中国和亚洲的道路。甲午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变革的发生,那就是戊戌变法。

一、历史背景:  

1、社会背景: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  

1)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发展

1)基础: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①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

②代表:王韬、郑观应

③主张: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

        政治上——建立君主立宪

        文化教育——兴办学校

④作用: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⑤局限;没有形成系统,也没有付诸实践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人物

代表作

主要观点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托古改制

梁启超

《变法通议》

倡民权

谭嗣同

《仁学》

批判封建纲常名教

严复

《天演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二、过程  

1、序幕——公车上书  

1)原因:1895年,《马关条约》草签电传回北京

2)内容:拒约再战;变法自强

3)结果:由于保守派阻挠,上书未能传到光绪帝手中

4)意义: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2、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

   

名称

时间

创办人  

或主笔

结果

影响

组织学会

北京强学会

   

1895

文廷式

遭封禁

   

宣传维变法,扩大了影响,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上海强学会

康有为

   

创办报刊

《中外纪闻》

   

1895  

   

康有为

   

停刊

   

《强学报》  

   

1896

   

康有为

   

《时务报》

   

1896

   

梁启超

   

3、高潮——百日维新  

1)原因:189711月,德国强占胶洲湾(直接原因)

           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应诏统筹全局折》(施政纲领)  

           成立保国会  

2)标志:18986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内容:  

设问:变法涉及到哪些内容?有什么影响?没有涉及到哪些内容?  

阅读书本表格中的措施进行分析  

4)评价  

①积极: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预政权。  

②局限性:  

没有涉及到实行君主立宪等内容,表明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主张落后了;  

只是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因而没有形成巨大的社会力量。  

4、结果——失败(戊戌政变)  

1)表现:光绪帝被囚禁、维新人士遭镇压、变法措施被废除(除京师大学堂、中小学堂外)  

2)原因:

①客观原因: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光绪帝的无权;袁世凯的叛变  

顽固派反对和镇压维新派的步骤  

1.慈禧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控制人事权。  

2.1898921日,慈禧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屠杀戊戌六君子,惩除倾向、参预变法的官员。

3.废除京师大学堂等以外的变法的一切内容。

②主观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根本原因);  

策略错误: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既缺乏坚强的领导组织,又缺乏群众基础  

变法措施过激,急于求成;  

康、梁等是知识分子,缺乏政治经验  

三、评价  

1、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  

         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意义:  

提出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具有爱国和进步意义。  

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3、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延伸探究:  

    从改革的社会基础、领导力量、改革阻力以及改革的内容和改革的国际背景,说明中、日两国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