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历史>> 高二>>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第7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21日

7课《北宋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

回忆必修一第34课内容,思考:北宋初期时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从集中行政权、军权、财政权三方面考虑。)为什么需要变法呢?(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这是变法的背景也是其必要性。

一、背景: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的原因和表现(三冗与积贫积弱)

1、积贫积弱的局面的形成

增设官僚机构    -----冗官

扩充军队        ------冗兵--------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积贫局面

养兵养官战争赔款------冗费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分化事权措施和军事加强,“三冗”出现是导致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

分散军权----军队战斗力弱------皇帝------集军权    ------------  积弱局面

          行政效率低下             集中行政权

集中财政权

2、社会矛盾激化

1)王小波、李顺起义(土地兼并、赋税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的反抗斗争

北宋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兼并,从根本上反映了北宋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使农民丧失土地。为解决财政危机增加苛捐杂税,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引起社会不安定的主要因素。大地主往往隐瞒田产,逃避税收,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是北宋财政收入难以保证的主要原因之一。

2)辽宋西夏连年征战-----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的威胁-

守内虚外。冗兵素质低下,临阵多败。宋军往往屡战屡败,这是受到不断威胁的原因。

社会危机的表现

原因

1

土地兼并严重

北宋统治者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

2

 

积贫积弱的局面的形成

(冗官、冗兵、冗费)

 

分化事权,防止文武官员专权。“恩萌收官”科举制的改革(冗官)

募兵、养兵的弊端(冗兵)(积弱)

伴随着冗兵、冗官而来的是国用大增,每年还要给辽、西夏大量的银绢。(冗费)(积贫)

3社会矛盾激化

阶级矛盾尖锐

(农民的反抗斗争)

土地兼并使农民丧失土地。为解决财政危机增加苛捐杂税,激化了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激化-

(辽、西夏的威胁)

守内虚外。冗兵素质低下,临阵多败。

二、内容与影响

1、目的: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社会危机,巩固封建统治而实行的。

2、性质:地主阶级封建改革。(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的局部调整)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相同点

背景:都是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社会危机,巩固统治而实行的。

性质:地主阶级封建改革。

结果: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而失败。

不同点

中心内容不同:庆整顿吏治

       王理财

改革程度不同:庆-局部改革

       王-全面改革

 

3、核心内容:富国强兵

4、具体措施: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理财措施

青苗法

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以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募役法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免役钱。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农田水利法

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方田均税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税

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市易法

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也有所增加

(强兵)

军事措施

保甲法

十家为一保,农闲时练兵、生产,战时编入军队。

既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可以地预料和西夏的进攻,同时减少军费开支。

将兵法

禁军固定辖区,有固定将领训练。

加强了军事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取士)教育措施

改革科举制

废除明经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选拔大量能够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

整顿太学

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课直接受官。

使学校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板书:

措施

目 的 

内 容

作 用

富国之法

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发展生产,增加财政收入

强兵之法

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

保甲法、保马法、

将兵法、设军器监

节省了政府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增加了武器装备

取士之法

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舆论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重视官员的选拔任用

培养人才,发挥其才干,为变法起了舆论作用

三、王安石变法的结果的认识

1、王安石变法的认识:(注意认识历史事物的方法)

1.变法的不足: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2.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2.变法的进步意义: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3.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变法的局限性

1.变法针对的是社会的上层的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所以一开始就遭到强烈的反对。

2.王安石认为增加政府收入,就要扩大税源,要“取诸民”。可是一旦执行不善,变法过程中就加重了贫苦百姓的负担,就会引起民间的不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

3新法的变质:

元佑更化后新法淡出历史舞台,1093年哲宗亲政后虽有志于恢复新法,启用变法派,但是到徽宗时新法成为聚敛的工具。原有的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

4、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总结以及得到的经验教训

(1).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保守派)的阻挠和破坏。----主要

2.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3.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

4.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引起民间不满

5)王安石的“三不足”思想

教训:

改革是艰辛的,必然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改革中注意合理的用人。

学习王安石等改革家勇于改革的精神和敢于斗争的性情。――情感培养

五、【课堂练习】

1.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出现的根源是(B

A.辽夏经常攻宋  B.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C.土地兼并严重 D.皇室浪费惊人

2.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 A

A.抵御辽夏的进攻 B.平息农民的反抗 C.减少政府的开支 D.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3.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募役法引起的争议最大,这是因为(A

A.严重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B.对农民剥削国重 

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           D.政府的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

4.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以政府借贷方式收取一定的利息的有(B

A.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B. 方田均税法、青苗法

C.青苗法 、市易法        D. 市易法、募役法

5.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司马光的这句话反映了(A  )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

②变法过程中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借口。

A.        二者都对 B.二者都错C.前对后错 D.前错后对

6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 C    

A.辽、夏的威胁         B.土地荒芜、水利废毁 

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D.官僚地主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六、【课后练习】

课本P53页“阅读与思考”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争辩中二者对于理财的不同认识是什么?各有什么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地方?结合所学知识,考虑王安石变法中是否体现了他的言论中的精神?

材料一: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1、  材料一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么杨的社会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北宋中期面临积贫积弱的局面。原因在于北宋初年的中央集权措施

材料二:            材料三:宋代习武图

2、  材料二、三说明王安石采取了什么措施?

理财方面: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军事方面:精简军队、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3、  分析三则材料之间有何联系。

材料一反映的社会危机引起了材料二、三王安石在理财、军事方面的变法;而王安石变法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北宋的社会危机

七、失败的直接原因: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及变法支持者-宋神宗的病死。

根本原因: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你从王安石变法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A。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B。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C。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尖锐斗争,因此, 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