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16日
第23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够分析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识记“文革”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史实;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我国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建立、实施情况;结合事实分析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通过阅读、分析各种历史材料,训练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及教师的讲述,理解“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归纳“文革”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史实。
通过各种历史资料的举例、分析,了解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我国目前基层民主选举的有关情况(成就和不足之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文革”发动及“文革”期间我国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民主法制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
通过新时期党、政府有关拨乱反正、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有关事实认识到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就,“依法治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通过开展社会调查,认识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改进和提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巨大成就。
“文革”使我国的各方面建设都遭到严重的伤害,尤其是民主法制建设,它的教训我们必须认真汲取。而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巨大成就则给了我们信心和希望。
难点:“文革”发生的原因;新时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要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平稳并迅速的发展,就必须有健全的民主法制;“依法治国”可以使我们少犯或不犯类似“文革”的错误。
三、教材内容安排(1学时)
第一目:“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教学要点:(1)“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2)“文革”中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的事实。
第二目: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教学要点:(1)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2)政治体制改革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3)“依法治国”思想及其实施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进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方法及手段 |
导入设计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三、基层民主选举
课堂小结
达标检测 |
复习导入: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间,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归纳、总结学生回答情况后,指出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特别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而遭到严重的挫折和破坏,这种情况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发生了全面的改变。
展示资料和提出要求: 相关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的展示。 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教材内容,简要概括“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的主要表现。 提出探究问题:我们今天应如何看待“文革”时期青年学生的这种行为呢?
提出探究问题:有人说它“人类史上至今仅有的一次争取并且成功了的那个人民群众无论是对‘谁’所做的事不满——哪怕这个‘谁’是再大的官、再富的人、再大的机构单位,也都能够从速妥善处理的时期:文化大革命,才是真正的人类史上唯一的民主时期!”你怎样认识、评价这一观点?
提出探究问题: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悲剧的重演呢? 民主法制建设应从哪些方面加强呢?
设问并导入下一个环节:我国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是如何进行的?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展示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并要求学生阅读本目教材,了解并归纳我国在新时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措施和成就
提出探究问题并引导学生讨论: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主张并在后来将其写入宪法,这有什么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强调对“法治”与“法制”的理解)
提出探究问题并导入下一个环节:“依法治国”应如何实现呢? 在学生回答后归纳:基层民主选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思考问题:①实行基层民主选举有什么重大意义? ②学生所在村庄的村委会是怎样产生的?(此题可以事先布置或留做课下作业)
“文革”是民主与法制的浩劫;我国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使我们步入“法治”社会有了依靠和希望。 (略) |
思考、回答
观察、思考
归纳、概括并能举例解释。
讨论 提出自己的观点及依据
讨论并在教师引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至少强调没有法制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只能是无政府主义)
讨论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思考
阅读材料、本目教材并回答问题。
学生互相讨论后回答
理解
思考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阅读、思考
展示社会调查成果
理解、归纳本课所学,把握本节课的结构。
练习 |
从已知到未知,复习导入新课学习。
增加学生对“文革”的感性认识,提高兴趣与注意力,提高分析、表达能力。 使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形成正确认识。
培养学生多角度、辨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民主”的真正含义。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深印象,培养学生阅读、归纳的习惯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强调“法治”的意义。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增加实践机会,加深认识。
帮助学生理清并巩固本课知识结构。
巩固、矫正本课所学。 |
1、三分钟默写 2、提问与回答
多媒体展示各种资料。
可以分组讨论
可以分组讨论
可以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各种资料。
可以分组讨论。
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社会调查
多媒体演示
多媒体展示或小测验。 |
五、知识链接
1、名词解释:什么是“走资派”?
所谓“走资派”,全称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1966年8月8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十六条》规定:这场运动的目的“是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后来,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一步抛出了老干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就是走资派的反革命政治纲领,把打击迫害的矛头指向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使许多干部遭到抄家、批斗、迫害。
2、学术观点:关于“文化大革命”对民主制度的践踏
有学者指出:1966年5月起,当代中国的历史走进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革”时期。这场从一开始就冠以“文化”字样的大革命,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严重摧残,而且更是对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巨大破坏。在这十年间,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统帅一切,“打倒一切”的“全面内乱”步步升级,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体制趋于解体,民主与法制荡然无存。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因此而陷入了山重水复的矛盾和困境之中。不过,也有学者从另一种思路提出: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给全党、全国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造成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人为中断,痛失了大好发展机遇。但是,如果把“文化大革命”放到当代中国的整个历史进程来考察,把它作为当代中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一个链条来看待,就会发现,“文革”在带给中国人民痛苦和灾难的同时,也给中国人民带来教训和智慧。“文革”把中国旧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以浓缩的形式推向极端,加速了传统社会主义旧模式、旧体制的衰落解体,使中国提前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形成特有的“历史时间效应”。
六、教学资源建议
书籍:①王年一著:《大动乱的年代》,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②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词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
④《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⑤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影视:《百年中国》《文化大革命:1966》、1967、……。
网络:中学历史教学园地;中学历史风云网;人民教育出版社等。
七、学习评价建议
1、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理解度;
2、通过课堂检测来检验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完成情况。
- 上一篇:第13课 鸦片战争
- 下一篇: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