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历史>> 高一>>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第21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7年02月08日

课标要求:1.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社会变化的影响。

2.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三维目标:

(一)基础知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基本史实及伟大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北伐战争,“八七会议”极其确定的总方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与井冈山道路,红军长征及遵义会议,《八一宣言》,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及意义,“卢沟桥事变”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中共“七大”,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史实的学习,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四个阶段中共不同政策的归纳,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形成问题并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中共的成长历程和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中, 引导学生 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加深对中共性质、历史使命的理解和认识,深化热爱中共的感情,培养学生以科学精神看待中共领导地位的理念,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强化史能鉴今的意识、培养从自己、从小事、从现在做起的作风。

教材分析:本可设计内容较多,时间跨度较大,只是典范多,涵盖了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到推翻国家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历史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全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因此分成两课时进行教学活动。第一课时完成前四目,各幕内容联系紧密,主要讲了建党和大革命时期以及国公十年对峙时期中共的重大活动。同时,各幕内容又各具特点,较为准确叙述了中共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革命任务的需要所采取的不同斗争策略,从而展现了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俄成长历程。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普通中学高级学生。经调查学生对本课历史知识比较熟悉,因为在 初中都是重点内容。有关这段历史的 电视、电影、诗歌、小说很多。 但侧重对历史现象的感性认识、片面、零碎,对知识的掌握缺乏条理,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缺乏广度和深度。

高中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因此 已不满足对初中内容的简单重复,喜欢利用视频、多媒体等直观教学、开展 丰富活动自我探索一些新领域。

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及北伐战争,井冈山道路,红军长征及遵义会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教学难点:对井冈山道路、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滚动播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系列经典瞬间影视画面、图片(师生共同收集),提供背景音乐:《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我们已经非常 熟悉,为什么这样说?有人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只是某个历史人物,或者是某个政党出于政治目的所说的话,事实并非如此。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让事实说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长达 (闪烁显示:28年) 的艰苦斗争中形成。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

1.中共的成立。

情景营造:中共“一大”会址图片。

设问: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的条件有哪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何意义?

提示: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组织基础;陈独秀和李大钊在共产党创建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意义中重点强调标志中国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并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无产阶级领导革命。

2.中共二大。

情境营造:材料一  一、我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二、我党纲领如下: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选自《中共一大纲领》

材料二   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选自《中共二大纲领》

设问:中共“一大”和“二大”纲领中党的奋斗目标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别是什么?你认为哪一个奋斗目标更符合当时的实际?这种差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差别略。二大的奋斗目标更具针对性,更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了党在理论上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二.工人运动与国民革命的蓬勃开展

1.第一次工运高潮。经过略讲。

设问:“二七惨案”留给共产党什么样的教训?

提示:建立统一战线。

2.第一次国共合作及北伐战争。

设问: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别是什么?

提示:必要性:当时封建军阀统治力量强大,中国共产党力量弱小且无武装。

可能性: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最具革命性的且具有一定的武装。

设问: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他能成为两党合作的基础?

提示:国民党一大重释三民主义。

      学生结合书中书P92知识链接与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作对比,找出二者一致之处。

情景营造:播放北伐战争影像资料,打出“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图片。

设问: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标志是什么?对中国共产党有什么教训?

三.南昌起义与井冈山道路

情景营造:视频展示大革命后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气氛。

1.南昌起义。——武装斗争开始的标志。

侧重标志性意义。

2.    “八七会议”。——武装斗争理论形成

经过教师讲解。毛泽东对大革命进行总结:由单纯依靠工人而忽视农民到依靠工农联合;由以附于国民党,没有武装,更没有革命领导权到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3.秋收起义。——武装斗争理论的实践

角色扮演:文家市决策,分两派人物,是否强行攻打长沙?

4.井冈山道路。——重大政策转变

情景营造:打出“红色根据地形势图”

设问:根据“红色根据地形势图”,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思考这些红色根据地建立在这些地区的原因?

提示:远离国民党政权和军队控制的中心地带,有利于红色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有利于发动当地的贫苦农民进行土地革命,从而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意图。这些地区大多受北伐战争的影响,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设问:什么是井冈山道路?它与俄国十月革命道路有何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井冈山道路略。

俄国十月革命道路是“城市中心论”。

启示:必须按照本国的国情来制定政策,而不能照搬别国经验。

四.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

三条线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政策下国民党的内外政策与共产党的政策。

日本:1931“九一八”事变                                          1935华北事变

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

共产党:四次反“围剿”胜利          1934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6西安事变

被迫长征                《八一宣言》

1. 红军长征。

情景创设: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背景音乐中动态展示《长征路线图》: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沿着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行进,最后到达会宁。同时播放电视剧《长征》系列经典瞬间影视画面。

设问:你们知道吗?我们都走了多长时间?行程多少公里?经过了哪些地方?创造性地制定了哪些策略克服、化解了哪些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险阻?从中你们领悟到些什么?

活动:巧填地图

展示《长征路线图》 填空。

1)、告别瑞金长征开始(2)、冲破四道封锁线人员折损过半

3)、遵义会议生死攸关转折点 4)、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5)、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6)、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7)、陕甘宁会师→ 1935 、中央与陕北红军

8)、会宁会师→ 1936 、红一、二、四方面军(长征胜利结束) 

活动:长征老红军新闻发布会(一周前调查学生感兴趣问题并公布)。

学生自由组合探究、准备扮演老红军或专家,解答同学提问。师生解答提倡采取 播放视频、朗读诗词、展示图片等形式。

红军长征 胜利 到达会宁后的大约 2 个月传来一个更激动人心的消息,

猜猜看是什么消息? —— 西安事变。

2.西安事变。

活动:请同学准确传达西安事变的消息

活动一:分角色扮演当时国内外不同势力的态度(学生课前准备)

提示: 国际(日本、英美)、国民党(亲日、亲英美)、张学良与杨虎城、西北人民、中国共产党……

活动二:表演剧 —— 西安谈判(学生课前准备)

(谈判内容要点:周恩来力劝事变军官、亲美派一宋氏兄妹、蒋介石)

突出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和中共的伟大、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