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政治>> 高一>> 实践反思

实践反思

做新课标的明白人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6年12月12日

做新课标的明白人

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如何实施?课程怎么上?带着这个问题,近日本人同我市高中组各学科教研员,到市直中学开展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教研活动。通过深入教学一线听课、评课,利用课前课后时间,与各校高一年任课教师促膝长谈,了解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推进情况。

【一线声音】

课怎么上?课时要如何安排是每个一线教师最最关注的。旧教材《经济常识》分上下两册,供高一年一学年教学使用,而今压缩成必修模块1《经济生活》一册,需在一学期教完,而每周课时仍为2节。新教材虽经压缩但知识点没减反而有增,故普遍反映:“内容多而课时少,教不完。”

【实验区回声】

广州:(摘自:《广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学指导意见》)出于习惯,不少教师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表达的“粗线条”为由,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对体现课程改革新理念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上,很少甚至不直接接触课程标准,实验教学中把新教材上已经删除的或已经降低难度要求的旧教材上的理论内容又重新放入新教材的教学中,以致走进了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的“怪圈”。事实上新课程教学只有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为根据、为根本要求,才能恰当地控制教学总量,准确定位教学难度。教师要仔细研究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表达的“内容目标”,是如何从过程性和结果性两种意义上表达、呈现具体的学习目标的;并借助课程标准中以教师为行为主体的“提示与建议”,把握有关内容教学的侧重、难易、详略的要求,恰当处理好教材上看似比较多的教学内容。

如,关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有关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目标”是“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是要求学生通过理解和分析这一原则本身有关的知识内容,能够审视坚持这一原则的价值意义;课程标准提供的“提示与建议”是:“模仿:为一家公司设计合理的分配方案。”这是建议教学中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分配方案的设计过程,能够运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一理论知识,提高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教材内容涉及到:概念6个:①效率 ②公平 ③效率优先 ④兼顾公平 ⑤初次分配 ⑥再分配;原理观点2个:①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内容的呈现形式是:探究活动4个,辅助文1则,综合探究(讲究效率,维护公平)1课。建议教学使用2个课时。

把握教材上的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如果不以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目标为根据――把教学内容限定为重点要求学生学习“什么是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的现行分配制度)为什么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三个主要问题上,并以此处理教材,整合教学内容,展开学生的探究活动,而是将教材上的所有内容按部就班地讲授完,全部剖析透、深、清,甚至再补充分析新教材虽涉及到但并没有给出具体解释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概念的具体内容,恐怕很难按照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在2个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的。

再以“国家收入的分配”的教学为例。旧课标和旧教材在讲授这个内容时涉及“国民收入的分配用于积累和消费两个部分,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财政的概念,预算的概念,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包括的方面,财政收支平衡的概念,增加财政收入,财政的巨大作用”等三框内容,需要3课时,也必然要求学生记忆大量的概念和原理。

同样讲授“国家收入的分配”,新课标规定的内容目标是要求学生 “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根据课标的这一规定,新教材把有关教学内容缩为了两框内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财政的巨大作用”。教学时就要注意控制这个内容的教学总量和学习要求:减少学时,只需2课时;减少内容,学生只要重点掌握“什么是财政,财政收入的来源、财政支出的内容及其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就可以了。至于教材上的预算、决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概念等,并不需要详细分析,不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只要知道会用就行了。教学的侧重点在于给学生时间和机会再现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的事实,并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一事实中所体现的财政支出的具体内容和具体作用的评议――归纳提升,理解相应理论知识;学以致用,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专家解读】

课程教材研究所朱明光(必修课1《经济生活》编委):必修课的内容标准是如何控制教学总量的?

新课程的内容调整并不仅仅反映在建构思路上,而且也表现在对教学总量的控制上。根据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四个必修模块共144课时,而现行课程标准三门课程共192课时。与现行课程相比,就其相对应的新课程,即经济、哲学、政治三个模块,所用课时大体相当于原有课时的一半。对此,新课程对教学总量的控制,并不单纯地表现在知识点的增减上,而是通过“内容标准”采用行为目标的表达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以此在深度和广度上对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做出了程度和范围的限定,包括要求的侧重不同、难易不同、详略不同,实际上降低或限定了教学要求。如前面所举的例子: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的教学建议……

【本人建议】

1当务之急是,我省教育主管部门可参照其它实验省区的做法,出台细化了的课程教学目标(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而不是原有的《课程实施指导意见》),提供一份统一规范、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给一线教师,让师生教有方向、学有目标。

如:江苏省为稳步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规范和统一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求,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组织编写了《江苏省实施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将课标的“内容目标”细化和分解为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又如: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分课按照“课标内容”、“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三个栏目编写。“课标内容”是教学的目标源头,按课直接从《课程标准》中摘录,便于教师检索。“学习要求”按课时采用表格的形式,分“基本要求”、“发展要求”与“说明”列出。“基本要求”主要是提出学生学习要达成的三维目标,提示教师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对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学习要求按照“课程标准”设定的能力层次来制订,并以行为动词来提示,如识记层次的“知道”、“了解”、“明确”、“懂得”等;理解层次的“把握”、“理解”、“解释”等;应用层次的“探讨”、“比较”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采用体会、认识、感受、感悟等心态词汇,以明确我们在这一维度的具体要求。“发展要求”主要是针对教育教学的重点、热点问题,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层次提出的需要适度拓展的要求。“说明”部分主要是为了保证教学进度、调整学习负担而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指导性建议,分别列出了“不作拓展的内容”和“不作要求的内容”,学有余力或感兴趣的学生,不受此限。“教学建议”是按课对如何实施教学和达成教学目标所提出的参考建议,如课时分配、基于什么途径或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完成哪些学习要求等。“教学建议”不是刚性要求,而是一个导向。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认真研读课标。理解课标研制的背景;理解新课程的性质、理念与培养目标;研究课标中的“内容标准“,认真领会”内容标准“是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如何体现“三维目标”;要吃透课程标准,要与原教学大纲比较,不要深挖、加深,导致课时不够;

要厘清新课标与旧教学大纲的区别。

研究教材。研究对照课标,理解教材是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及培养目标的;研究教材的结构体系,整体把握各模块的内容及各模块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模块的作用;理解教材各栏目的功能,研究教学中如何灵活运用教材资源,有效实施教学。

研究模块教学的方法。课程模块,作为建构高中课程体系的基础,来自《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就课程模块而言: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体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显然,所谓模块,不是固有的知识体系,而是课程意义上的模块。针对不同模块,可以形成不同组合,它有利于学生形成不同的认知模式,不同的知识系统,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及其能力趋向,为不同学生的发展打下不同的基础。所以,从技术层面上讲,如何深入理解模块式建构方式,对于把握我们的课程标准,也是至关重要的。

3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政治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指出:“在教学计划的落实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活动课时间和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加强时事政策教育和其他专题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和其他专题教育可以课程化,以专题的形式开展教育。每周可安排1课时,每个学期1学分。”若每周的时事政策教育课能保证安排1课时,那教师就可与选修模块的2课时结合起来使用,将时事政策教育和其他专题教育融入每周3课时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课时紧张的矛盾可适当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