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篇名 | 责任者 | 刊名 | 刊期 | 页码 |
学术与研究 | 二十世纪章草艺术发展的四个时代维度 | 元国霞 | 中国书法 | 2023.04 | 74 |
晚近章草的时代特征和实用价值 | 柳国良 | 中国书法 | 2023.04 | 88 |
二十世纪章草图景略观 | 周鸿鹏 | 中国书法 | 2023.04 | 93 |
近现代章草之复兴 | 王智忠 | 中国书法 | 2023.04 | 97 |
学术影响霞的近现代章草创作 | 刘云鹏 | 中国书法 | 2023.04 | 104 |
从“三界临帖站”看当前书法创作 | 陈洪武 | 中国书法 | 2023.04 | 152 |
在临摹中发展 在继承中出新——写在“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作品展览”开幕之际 | 许馨仪 于园媛 | 中国书法 | 2023.04 | 178 |
陈加林书法集评 | 刘文华 张其凤 戴明贤 | 中国书法 | 2023.04 | 180 |
马衡辑《甲骨刻辞拓本》的前世今生 | 马思猛 | 中国书法 | 2023.04 | 5 |
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与甲骨文书法时代风貌 | 王素 | 中国书法 | 2023.04 | 10 |
浅谈故宫藏马衡甲骨复原 | 李延彦 | 中国书法 | 2023.04 | 34 |
浅论殷墟甲骨契刻——以故宫博物院藏甲骨为例 | 韩宇娇 | 中国书法 | 2023.04 | 56 |
朱颜犹在——故宫博物院藏涂朱甲骨介绍 | 见骅 | 中国书法 | 2023.04 | 68 |
“扬州八怪”及其文化资助现象研究 | 陈传席 | 中国书法 | 2023.04 | 109 |
论康乾时期士商交往下的扬州书坛 | 李玥 | 中国书法 | 2023.04 | 122 |
扬州盐商的书画赞助文化研究 | 孙程程 吕盈池 | 中国书法 | 2023.04 | 140 |
清代扬州刻帖考 | 韩洋 | 中国书法 | 2023.04 | 147 |
黄庭坚楷书《狄梁公碑》探赜 | 郭敏 | 中国书法 | 2023.04 | 186 |
“古”的典范与理想——明清印论研读札记 | 黄燕婷 | 中国书法 | 2023.04 | 190 |
《举孝廉等字残碑》伪 考 | 解树明 | 中国书法 | 2023.04 | 193 |
王懿荣篆书为王瑁代笔考论 | 邱崇 | 中国书法 | 2023.04 | 196 |
承前启后的书法使命——从当代书法史脉络说开去 | 郑洁 赵成建 | 中国书法 | 2023.04 | 198 |
“以象论书”的书法史意义 | 黄其杰 | 中国书法 | 2023.04 | 201 |
抽象?具象?——从《都市迷离》谈当代水墨语言的建构 | 卓民 | 国画家 | 2023.02 | 23 |
走向转译的水墨世界——读金江波《元•逍遥》系列作品 | 张承龙 | 国画家 | 2023.02 | 28 |
六维墨道Ⅱ——当代水墨山水作品联展 | 杨大伟 | 国画家 | 2023.02 | 36 |
深情地守望——《人勤春早》创作思考与体会 | 孟臻 | 国画家 | 2023.02 | 54 |
心灵细语——东山魁夷地内观 | 喻建十 | 国画家 | 2023.02 | 56 |
从《蘧庐画谈》管窥陆文郁地花卉画教学理念与方法 | 孟雷 董子瑞 | 国画家 | 2023.02 | 61 |
中国画革新的两种途径:以顾一尘与李硕卿为例 | 叶璐 | 国画家 | 2023.02 | 64 |
马孟容画学思想研究 | 黄绎璇 | 国画家 | 2023.02 | 69 |
石涛《黄山八胜图册》与戴本孝《黄山图册》对比分析 | 李顺禹 | 国画家 | 2023.02 | 72 |
夏圭《山水十二景图》图文版式研究 | 罗钰然 | 国画家 | 2023.02 | 75 |
水墨绘画语言与当代教育精神的相互渗透 | 韩晖 | 国画家 | 2023.02 | 78 |
汉简书风对河西当代书法创作的影响 | 刘建祯 | 国画家 | 2023.02 | 81 |
论笔墨与时代 | 李智峰 | 国画家 | 2023.02 | 84 |
莫高窟变化生图像研究 | 申晓旭 | 国画家 | 2023.02 | 86 |
五代至宋敦煌壁画婚嫁图研究 | 沈晨晨 | 国画家 | 2023.02 | 88 |
水墨元素在烧蓝工艺首饰中的创新应用 | 刘洪波 梁一帆 刘虹 | 国画家 | 2023.02 | 90 |
从山水气韵的映照到空间营造“寓韵于形”的转译 | 张露 | 国画家 | 2023.02 | 93 |
北宋中后期文人画家的游戏精神 | 蒯丰 | 国画家 | 2023.02 | 95 |
写意花鸟画中的意象研究 | 韩娜娜 | 国画家 | 2023.02 | 97 |
加山又造绘画语言的“融通”与“流变” | 徐碧涵 | 国画家 | 2023.02 | 99 |
主题 | 篇名 | 责任者 | 刊名 | 刊期 | 页码 |
教学与研究 | 艺术演奏的要点——拉赫玛尼诺夫谈钢琴演奏 | J•F•库克 | 钢琴艺术 | 2023.04 | 4 |
音乐与民族创作的联系 | C•B•拉赫玛尼诺夫 | 钢琴艺术 | 2023.04 | 9 |
拉赫玛尼诺夫,俄罗斯音乐的守护神——访美尔扎诺夫 | G•K•克劳乌克里斯 | 钢琴艺术 | 2023.04 | 13 |
八年琴韵——21世纪初的中国钢琴创作(八) | 梁茂春 | 钢琴艺术 | 2023.04 | 23 |
俞便民音乐评论集选(中) | 俞便民 | 钢琴艺术 | 2023.04 | 28 |
重识舒伯特钢琴奏鸣曲之六 | 朱贤杰 | 钢琴艺术 | 2023.04 | 32 |
J•S•巴赫键盘作品的速度问题(下) | 陈舒华 | 钢琴艺术 | 2023.04 | 38 |
解读海顿钢琴奏鸣曲中运音法的标记(下) | 钱蕊嫣 | 钢琴艺术 | 2023.04 | 42 |
钢琴,可爱的怪兽——课后随笔(下) | 韩冰 | 钢琴艺术 | 2023.04 | 50 |
“民言民语”——“民海拾贝”之限量版(下) | 夏宇 | 钢琴艺术 | 2023.04 | 55 |
我的钢琴课报告(一) | 伊桑 | 钢琴艺术 | 2023.04 | 60 |
礼乐为用的融通与转向——东北地区秦汉乐舞图像研究 | 史文露 王安潮 | 音乐生活 | 2023.04 | 10 |
“旋相为宫”的历史探索及律学分析 | 崔磊 | 音乐生活 | 2023.04 | 16 |
解构与解构——论20世纪音乐中的二元叙事 | 郑艳丽 | 音乐生活 | 2023.04 | 21 |
离散群体的音乐认同——评黄宛《凝聚族群的“飞地”音乐生活》 | 浦秋悦 杨泽幸 | 音乐生活 | 2023.04 | 26 |
作为历史镜像的音乐批评:线索、范例与媒介——“央院”博士后讲座纪略 | 毕琨 | 音乐生活 | 2023.04 | 30 |
秦海泛舟70载——著名钢琴教育家、作曲家谢耿教授访谈录 | 罗小平 | 音乐生活 | 2023.04 | 35 |
曲牌文化的历史阐释——以曲牌《寄生草》为例 | 李畇卓 刘心纯 | 音乐生活 | 2023.04 | 41 |
新媒介与传统音乐的融合探究——以达斡尔族音乐为例 | 刘娱欣 | 音乐生活 | 2023.04 | 44 |
歌曲《圣安东尼对鱼儿布道》交响化思维的乐队伴奏 | 苑方兵 | 音乐生活 | 2023.04 | 47 |
韦伯恩《弦乐三重奏》Op.20序列与节奏探究 | 张栩嘉 | 音乐生活 | 2023.04 | 56 |
论流行音乐载古诗词文化建设中的助推作用——以三首中国古诗词流行音乐作品为例 | 张婉书 | 音乐生活 | 2023.04 | 60 |
论现代音乐美学视角下的声乐表演艺术 | 孙淼 | 音乐生活 | 2023.04 | 63 |
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研究 | 李冬梅 | 音乐生活 | 2023.04 | 67 |
论圆号演奏中音色运用的重要性 | 吉祥 | 音乐生活 | 2023.04 | 71 |
论胡琴教学“四部程序理论”的创新性——从“表演美学”的视角出发 | 刘子鑫 | 音乐生活 | 2023.04 | 74 |
古诗词歌曲在高师院校声乐教学中的价值与影响 | 汪雨晴 荣 蓉 | 音乐生活 | 2023.04 | 78 |
古筝教学中音乐结构分析的重要性 | 王艺璇 | 音乐生活 | 2023.04 | 81 |
OBE理念下内蒙古地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评价体制研究 | 王玲 | 音乐生活 | 2023.04 | 84 |
雅韵高致人淡如菊——作曲家啊镗《我作曲的故事》读后 | 何静 | 音乐生活 | 2023.04 | 87 |
论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的现实意义 | 王海蓉 | 音乐生活 | 2023.04 | 90 |
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流行音乐产业发展研究 | 周舟 莫培仙 | 音乐生活 | 2023.04 | 93 |
结果导向教育理念下音乐师范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上) | 向文、郭晨雨 | 中国音乐教育 | 2023.04 | 5 |
双重主题、双线引领的小学音乐单元式复习设计策略——以“民族风•五声调式”为例 | 徐考辉 | 中国音乐教育 | 2023.04 | 9 |
从“兴观群怨”谈中小学音乐教师课堂角色定位 | 吴立 | 中国音乐教育 | 2023.04 | 15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创意实践探究 | 张敏华 | 中国音乐教育 | 2023.04 | 21 |
”五度三维“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定位与实践理路 | 杨健、彭珂 | 中国音乐教育 | 2023.04 | 50 |
一部具有开拓性和填补空白的中药学术成果——《新时期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研究》序 | 谢嘉幸 | 中国音乐教育 | 2023.04 | 57 |
新时代红歌 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价值 | 毕志涛、蒋一琳、曾金华 | 中国音乐教育 | 2023.04 | 61 |
教师教育 | 音乐教育中的“融合”哲学观——对《音乐教育原理》“哲学”章的考察 | 仇昱茹 | 中国音乐教育 | 2023.04 | 27 |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音乐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下) | 胡小东 | 中国音乐教育 | 2023.04 | 33 |
嬗变与进阶:中国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审思 | 栗姣、孟卓 | 中国音乐教育 | 2023.04 | 39 |
音乐鉴赏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以”云南少数民族电影音乐鉴赏“为例 | 林林、赵仲明 | 中国音乐教育 | 2023.04 | 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