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七中卓吾班“走近李贽”征文(高中部)三等奖作品
录入者:zhangyp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14日
泉州七中江南高二卓吾班黄子依指导老师:陈小艳
李贽人才观浅析
李贽,字宏甫, 号卓吾,福建泉州人,是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也是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他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自居,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在明代封建制度黑暗腐朽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先进意义。其中,他的人才观尤为重要。
明嘉靖、万历年间,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正走向灭亡,统治者为巩固统治,政治趋于黑暗,民不聊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言,“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君王昏庸,不能识人,人才便愈发难觅。在这样的时代里,李贽独具渴求人才的心,如同乱世中的伯乐。
那么,何为人才?在李贽看来,“童心”与“才”“胆”“识”即人才必备的素质。“童心说”是李贽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的核心。童心,其解释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要做一个杰出的人才,首先要有一颗高尚纯真的心灵。只有言行一致,内外统一,不掩饰自己的人,方能成就一番功业。“识也,才也,胆也,非但学道然也,举凡出世处世,治国治家,以至于平治天下,总不能舍此矣。”所谓“识”指见识,“才”指品德,“胆”指胆魄和意志。把才、胆、识作为人才的本质内涵,是对儒家道德本位传统的否定,流露了在中国后期封建社会个别知识分子朦胧的启蒙意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李贽认为,人才“犹时时有之”,关键在于有无识才之人。他曾感叹:“何代无人,特恨无识人者!何世希音,特恨无赏音者!”他指出,统治者必须要知人善任,方能得才。“知人则不失人,不失人则天下安矣。”在李贽看来,实践的考察,是发现人才的唯一途径。其中,最主要应考察德与能两个方面。“有德者必笃实,笃实者必有德。”有德之人,言行一致,这一点与“童心说”相对应。可见,有德之人,即为有“才”“胆”“识”之人了。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思想家,由于时代的局限,李贽的人才观存在许多不足。例如,他注意到德行的重要性,但更强调才华,认为无论什么样的人,只要驾驭得当都可使用,这一观点就值得商榷。尽管李贽“大人”、“小人”之分不免还带有封建士大夫的思想痕迹,但是他强调人的独立性、创造性,把人才的判断标准建立在圣凡、君民、男女平等的思想上,不仅在当时顺应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潮流,至今仍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走近李贽的人才观,我们感受到了先贤思想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