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资讯>> 书香校园

书香校园

2021年书香校园征文三等奖作品

录入者:zhangyp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16日

抛弃过去,坚守历史

高二七班  李欣宇  指导教师万庆伟

旭日初升时的鸡鸣、夕阳西下时的狗吠;春日山崖里百鸟啁啾、秋日枯木间鸦声阵阵......乡土生活中的一切似乎都热闹纷繁,但这样的社会却在中国静静地矗立了千年。反观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虽彼此独立冷漠,历史的车轮却滚滚而过,兴衰更迭、日新月异。所以说,乡土社会是“静”的,而现代社会是“动”的。

费孝通所著的《乡土中国》中曾介绍了一种世代不变的社会。社会中的人们依土地而生,一辈子守着那“一亩三分地”。他们只懂得土地,心中也装着对土地赤诚热烈的眷恋与感恩。世世代代的耕作形成了独属于中华民族的印记。即使是在工业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这群农民们的后代身上也或多或少地带着乡土社会的标记。然而,这样的标记,有时却可能给今日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

在九州这片沃土上,已不知养育了多少儿女。他们依土地而生,世代不变。他们虽有过“从土地里长出过光荣历史”,却也受到了“土地的束缚”。长期单一发展农业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人们的视野: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量中原人北迁内蒙。在最适合放牧的草地上,却兴起了除草开荒!生于土地、长于土地的人们,一旦到了陌生环境中,往往只会生搬硬套往日经验,还妄求恢复昔日的辉煌。斯坦福商学院有一句名言:“失败往往是在过去成功的经验中多走了一步。”大浪淘沙,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万物恒动,若还是用“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社会将留不住过去,民族将迎不来将来。

今天的我们,不也常常受到“静止”的思维的限制吗?某清华高材生,毕业后没有选择在大城市施展拳脚,却到了三线小城的街道银行做起了接线员!究其原因,竟是因为听从父母的劝告:在银行工作曾经很辉煌、很安定。当日益发达的人工智能投入社会,曾经的“学霸”却到了为生存而苦苦奔波的尴尬境地。某乡四十多年来坚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后却从“改革先进乡”沦落为“扶贫重点”。这样的事例看似荒谬,实则都只是因为一个“安定”的选择,一个“静止”的世界观。

不仅如此,“静止”的思想还有可能阻碍我们更进一步的发展。固守在土地上的人们,不太需要广泛而普遍的近代科学,他们往往只需了解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特殊实际,而由此产生了各种特殊技艺。广泛真理缺乏关注,人们对自然没有充分的认识,发展自然会受到阻碍。

即使在今天,中国的理论科学仍然不为大众所熟知,而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却被百姓们津津乐道。当然,在这个刻不容缓的时代,发展各项新兴技术对中国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其对人民的益处也是不言而喻。从表面上看,社会上各项新技术百花齐放、欣欣向荣,实际上,这样的繁盛花园却缺少了长期的、源源不断的养料——理论科学。我们很难不担忧,当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到顶峰时,如何更进一步,坚挺地屹立于世界科技之林?

因此,社会中的每个人,你们、我们,都应时刻保持警惕、保持清醒,顺势而谋、勇敢跳出“舒适圈”,不要让静止保守的思想控制我们人生的选择权,更不要让静止的态度锁住我们社会的发展权。

但同时,我们也应明白,生命当中的有些“静止”是不应轻易改变的。正因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受着中华大地的滋养、母亲河的哺育,这份对土地的熟悉与眷恋如此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从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青年,到基层下乡的大学生干部,再到身边每一个平凡的你我,对祖国的热爱,从不应因时代发展、物欲横流而改变。它可以是白鹿塬上的古老秦腔、博物馆间的珍贵典籍;可以是一面红旗、一首国歌;可以是繁荣富强、绿水青山、国泰民安。

唯愿你我坚守中华民族之根,继承中华民族之魂,无论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眷恋,还是“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热血,抑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都能将有限的青春献给伟大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