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资讯>> 书香校园

书香校园

2021年书香校园征文一等奖作品

录入者:zhangyp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16日

一个寂寥的呐喊者

                                          ——读《呐喊》有感

                                           高二五班:黄涵颖  指导教师许静鸣

    你是愿意在好梦中死去,还是在清醒的挣扎中灭亡?倘若你尚且醒着,你是否要叫醒熟睡的人们?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也是贯穿全书的挣扎。

    鲁迅先生是孤寂的。在这个时代里,各个阶层、各式各样的人们都是睡着的。旧式读书人如孔乙己,守着祖宗传下来的“之乎者也”,用自以为是的清高来抵抗社会的剧变:新式读书人如方玄绰,用一句句“差不多”来自我宽慰;长工如阿Q,凭借着“精神胜利法”得意洋洋:而普通的农民呢,像是七斤鲁镇中的小村庄,七斤、九斤老太等人,对社会的事情一概不知,却因一根辫子颤颤巍巍,诚惶诚恐……

    外敌入侵,军阀混战,皇帝倒了又被扶起来……那是那样污浊的一个社会。呐喊者不是抱着必胜信念的勇士,而是挣扎着的赌徒——在悲哀的绝望里,赌那微弱而渺茫的希望。所以他选择呐喊,用来慰藉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作者本人并不相信希望,他只是把悲凉和痛苦藏在心里,然而发出一声声呐喊,留给即将清醒的人,也留给心底有希望的人。他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是深深愧疚着的。在《头发的故事》中,他借用N先生之口来问自己:“你们将黄金时代的出现豫约给这些人们的子孙了,但有什么给这些人们自己呢?”在N先生的观念里,那些脑海里装着平等自由的妇女,反而会因理想和现实的天差地别而痛苦一世。多么的悲哀!越是醒着的人越过不好着一生。

    可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这个呐喊者便只能继续地呐喊着。他把目光从腐朽的一代挪开,转而看向尚且纯粹的青年。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无法逃开吃与被吃,也许只有年轻一代还是干净的。于是疯癫的狂人在最后仍喊着:“救救孩子……”

    幼时读惯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我初读《呐喊》,只觉得可怕。为什么读书的人要死去、做活的人要死去,连与世无争的农户家的孩子最终也得病死去?后来长大时的我才明白,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中。这个封闭的铁屋子已经烧着了,而里面的人又熟睡着,便逃不了灭亡的结局。《呐喊》一书初读是底层人民麻木面孔的群像图,再读时,却总觉得文字后面有一个人孤零零地,无奈地对自己的同胞叹息着:“醒醒吧!醒醒吧。”

    萧伯纳曾经说过:“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二是踌躇满志。”若是处于绝望之中,还请务必挣扎。挣扎着才有希望。像是小鸡破壳一般,只有由内而外的击打,光才能透过裂缝照进来。挣扎过才不遗憾。挣扎的过程也许痛苦,挣扎的结果也许悲哀,但也总好过一动不动地迎接死亡,让生命变得除了等待那个既定的结局便毫无意义。什么是真正的猛士?是那些预知到好的结果并为之努力的人吗?并不是,那样的人只能算是个勤奋的普通人。真正的猛士,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执着。那些尽管希望渺茫,却仍然愿为那一缕微光而奋不顾身、拼命呐喊的人,才是真正的猛士。

    《呐喊》是一本新思想与旧道德、希望与绝望交织着的书。你看到人们麻木着自己、英雄的生死成为看客的笑柄之时,心便会如沉入无边的黑暗的沼泽中,被密密麻麻、深不见底的绝望所掩盖。但《药》一文中瑜儿坟上多出的那几朵小花,却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着,给人以微薄却又不可忽视的力量。泰戈尔说过:“夜之黑暗是一只口袋,迸出黎明的金光。”整本书都是在描写黑暗,可见识到黑暗的人却能从中汲取走向光明的勇气。

    也许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悲哀,是否会有人愿意做一个不被理解、不求回报的呐喊者,忍受着痛苦和煎熬却仍然要点破这种悲哀,叫醒熟睡或者是装睡的人们?一定会有这种人的。

    不在好梦中死去,宁愿在清醒的挣扎着灭亡。若是大厦将倾、无人理会,仍要做一个寂寥的呐喊者。这是《呐喊》一书给出的答案,也可以是身为读者的你我可以给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