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办学特色>> 科技创新>> 组织制度

组织制度

泉州七中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十四五”发展规划

录入者:asziyi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06日

泉州七中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十四五”发展规划

 

为了适应学校中远期发展要求,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扩大学校科技创新品牌的影响力,全面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当前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大潮中,树立学校特色发展品牌,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

一、育人目标

我校的科技教育工作的是以做中学理论为指导,在开设的校本课程中建立新型的高效学习研究模式,用四动教学法(问题驱动、教师引动、多元互动、学生主动)引领驱动学生成长。育人目标是:全面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广大学生团队精神与全面的科学素养,培育行业专项领军人物。

二、特色课程和品牌创建

在未来的“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延续一贯的科学探究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点带面,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不断充实、完善科技创新与机器人教育的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利用周末开设培训课程,课程设置包括人工智能、通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系统问题解决和设计策略等系统教学模块,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有机结合。继续建设现代化的机器人工作室和其它特色实验室,引进先进的工艺设备作为学生科学研究的硬件条件,同时提高了学生对前沿技术认知和掌握能力。同时把历史、地理、哲学等学科的科技创新课题研究汇总形成特色课程。

在新校区落成后,将计划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生命科学探究实验室传统工艺美术(如木雕、陶艺等)实验室等一批特色实验室,同时建设系列社会科学研究专类活动室,并且聘请研专家或艺术大师点挂牌,定期进驻指导,建设天文社、航天体验中心人工智能等活动区块,推动特色品牌的培育和创建。在新校区建设5G人工智能体验环境,利用联网等方式,增加与参观者的互动体验。

三、高效制度的建设

在校内组成以校级领导牵头、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具体负责的涵盖所有学科的科技创新活动小组以及机器人竞赛活动组。在项目研究中把科技创新和机器人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制订年度科技创新教育计划和竞赛标高计划,定期进行检查、总结、项目评价、成果表彰,制订鼓励教师担任科技创新辅导工作的措施,辅导工作计入工作量并收入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辅导成果作为考核实绩、评选先进、评定职称的依据。

作为省科技教育重点示范校、区科技教育基地,我校将进一步做好示范普及工作,提升科技教育质量和成效,今后将进一步争取各级各部门的经费支持。

在学生方面,科学院机制来形成组织构建,学生自治。学生科学社团拟冠名如信息与网络研究院物理研究院化学研究院生命科学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微电影开发研究院天文研究院社会科学院乡土地理研究院茶文化研究院泉州木偶研究院植栽与豢养研究院等一系列门类的科学研究分院。推选学生研究员和学生院士。教师根据学生研究小组需求申请,提供软硬方面的支持。以科学研究院为例,购买了PCR仪、电泳仪、分光光度计、无菌操作台、数码显微镜、环境测定等先进设备仪器,学校专设一笔资金专款专用,保障各课题组探究学习的顺利开展。

由学生自主管理学生机器人协会、天文社等活动。参与协会各项活动,学习相关技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科普活动;开展各项宣传活动,提高社团影响力;参与各级各竞赛和科技创新大赛。工作规程包括:面试制度、考核制度和退会制度。

四、竞赛标高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赛和机器人比赛中继续保持优势,争取在项目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在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奖赛、国际机器人奥赛等国际赛事上取得新的建树,拓宽发展之路。在竞赛的计划和策略上,形成长期的计划方案,严格执行。

五、师资团队培训

建设一支兼备文理的教师科研团队,能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参与科技创新等专项赛事。与福州大学、华侨大学、泉州师院等高校继续开展深度合作,开展校内学生科创活动培训,编写培训教程,积累培训经验,完善培训项目。定期聘请高校专家到校辅导,提升师资水平。

推动探究学习法在学科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教研组会的形式,针对探究学习和人才培养的某些问题进行专项讨论;或者是不同课题组的负责教师进行工作汇报交流;或者是以展示课的形式展示探究学习的开展情况,并进行评课和研讨,把我校探究学习和创新人才培养逐渐走向专业化。

在开发课程资源方面,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师资优势,结合校内外科研机构作用,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把特色校本课程溶入高中课教学进程中,让学生边学习边体验,进而形成创新型的研究课题,与同学交流和提高。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教育的规律,研究其目标、内容、途径、方法,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协调相关学科研究工作,有计划确立研究课题、组织人员、落实经费,并组织专题研讨、交流与汇报阶段成果。形成一系列的文本成果。

做好以老带新工作,保持探究学习和创造人才培养特色项目有较长期的连续性。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本校老师参加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科技创新等专项教师培训会。

六、科学项目研究

全国专利示范校的工作机制为推力,继续把创新思想融入学生的培训工作中,继续做好项目研究的文本规范性撰写,在发明、实用新型等专利申请上多树立典型。争取三至五年内使专利数量达到150项。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课题研究并重,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的方式,按学科分类和应用分类,形成系统化的校本课程教学模块。对学生的实验探究型设计和实验收集整理,编印成册。进一步作科技创新大赛成果汇编。继续编写与完善机器人校本课程教程。

培养学生时间管理,资源分配,团队合作,信息采集,实验分析,设计等诸多技能,达到学校教育发展和生素质提高的双重效益。

对历年各级创新大赛和机器人竞赛学生研究课题进行系统分析,尝试跨越和创新,并给出丰富案例进而形成完整课程。为后续学生的学习研究活动提供依据。

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发展

科学课程社团活动为主要抓手,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深入探究、大胆创新。

机器人文化学研究为引子,带动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由各个学科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从点到面向全校师生普及、宣传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且在实践中体验提升。

“天文社”系列活动为具体形态,让学生普遍接触前沿科学,融合国家航空航天的整体发展思路,在科普方面,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学科素养和基础知识,增强家国情怀。

今后,学校将继续维持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力度。提供专门的校外科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分期分批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科学探究学习。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校园科学文化熏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将重塑自我,提升科学素养,有助于人生健康规划。

此外,学校将继续充分利用机器人工作室资源,利用周末与放假时间为教职工子女提供机器人搭建与编程实践的机会,作为教师福利。

、扩大校内外的宣传

为实现学校三名目标,依托社区,创设良好的青少年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推动学校科技创新工作逐步实现经常化和社会化。根据我校现阶段特征,争取有关单位的支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参观、考察、学习;聘请科技工作者来校开设讲座,辅导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形成工作系列,提高活动的层次,创建面向广大学生的科技教育新局面。对周边社会及兄弟学校的科普起到示范辐射作用。组织学生机器人社团,定期作机器人研究成果展示,扩大机器人工作室在校园的影响力,同时向初中部及社会辐射。

、教育培训与产业化升级

改进以往机器人优势项目,进一步拓展为教育培训项目(为中小学及机器人爱好者提供机器人散装套件,提供底层技术服务。)或用于机器人展示(为科技馆、企业展览提供定制机器人)。提升技术产品,与实际生产对接,用于机器人教育培训或竞赛。

与泉州师院、泉州科技馆等单位合作,我校作为研发单位,对方作为培训服务的具体实施方和业务扩展方,确定机器人教育培训的牢固合作。

工作室主要进行研发,运用各个项目并行运作(如木偶机器人、表情机器人、双足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等)来驱动各项工作开展。结合人工智能、3D打印等现代技术,并从项目中总结成果,优化制作工艺,完善研发流程。对展品进行更新,重新和制作表演力较强,能展示机器人工作室实力的项目,设计工作室宣传册、宣传视频,展示机器人工作室成果,扩大机器人工作室的影响力。

目前,我校已经原创先进的机器人核心控制器,并着手增加外围的设备元件,独立开发软件支持,成为一套完整的功能强大的机器人实验套装,可媲美与国内外流行的各类产品。

进一步地,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一流的技术水平为后盾,以高校资料为渠道,通过内部有利于提高整体素质和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努力推动产品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

 

泉州七中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