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必修一、二教学反思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9日
一、《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反思
1、这是一篇传统课文,具有永久地价值和魅力,既要学习品人,又要学习品文。采用“诵读——鉴赏——分析——共同研究”的教学方法收效良好。
2、了解大堰河勤劳淳朴、慈爱善良的品德及其一生的不幸遭遇,体会诗中对以大堰河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赞颂之情以及对旧社会的愤怒诅咒。
3、理清感情发展的线索,充分理解大堰河这一形象的崇高伟大,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赤子之情。 加强对重点诗节的朗读,仔细品味作者寄寓其中的感情,培养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了解大堰河勤劳淳朴、慈爱善良的品德及其一生的不幸遭遇,体会诗中对以大堰河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赞颂之情以及对旧社会的愤怒诅咒。
4、存在问题:
A、鉴于同学们这是研究性学习,在大家研究学习的地程中,方法的指导多些,这样的方法指导,在同学们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流程后,可以删去,这样,可留再多一引起的时间给同学们讨论、思考。
B、在声情并茂的朗读、新颖别致的教法、深刻透彻的分析,还有那亲切的话语、巧妙的引导、广博的知识方面做得不够。
二、《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
存在问题:
1、文言文与学生的生活相差较远,一般情况下学生对文言文没有多大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本身就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然而这堂课不仅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能结合课本的情节和写作上特点融作文教学于其中,应该是一种新尝试。
2、作为文本的阅读也许只能运用在文言文的字句解析中,建议将文本素材作为作文的素材运用于写作中,作为议论文的论据借鉴。同一个材料从不同角度考察,就会得到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为话题服务。就这则材料而言。可以从烛之武的角度分析。也可以从秦晋的角度分析,甚至还可以抓住“壮年犹不如人”进行分析。
三、《荆轲刺秦王》教学反思
1、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把教育教学更好的应用于实践中去。
2、学生对刺杀秦始皇的故事比较感兴趣,这为教学的良好开展奠定了基础。《荆轲刺秦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3、存在问题:
A、因为学生对文言知识缺乏积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花费了太多的时间。
B、学生对课文分析理解太依赖参考书,没有和文本直接交流,因此对《荆轲刺秦王》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
C、应用多媒体教学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但是局限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D、课外文言习题较难,容易挫伤学生学文言文的积极性。
4、改进方法:
A、加强文言知识的梳理和积累,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做相应的练习,提高文言知识的运用能力。
B、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从多个角度理解文本,直接和文本对话,了解文本所表达的写作思想和意图,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可以课外阅读《史记·刺客列传》荆轲部分;观看影片或者安排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看演员们如何演绎角色,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C、文言文教学没有现代环境,学生理解难度大,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多做细微的设计。语文重在“悟”,多媒体仅适用于穿插教学,不适合占主导地位,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空间,感受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D、课外文言习题应结合所学设计,并适当降低难度。
四、《鸿门宴》教学反思
1、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因此身为教师,必须从严要求自己,认真做好备课施教的准备,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做到心中有数,惟其如此,教师才能正确把握课程进度,最大限度的输出知识。在本次备课过程中,我认真通读了《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并查阅了大量的评论资料及看完了《刘邦是怎样炼成的》,对项羽与刘邦的为人和性格有了新的认识,这些准备完成后,我开始备课,在操作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多方面的修炼驾驭课堂的能力,还要训练“听、说、读、写”这些基本功。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设计几个合理的教学环节是远远不够的,高瞻远瞩的教育眼光和渊博的学识,必须在实实在在的教学工作中培养。
2、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堂语文课,不应该只让学生了解一篇课文,而应通过这篇文章,使学生能够解读更多的文章,因此要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让教材成为真正的教材,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鉴赏能力。因此在备课时,我充分认识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了解学生认知的薄弱环节和障碍点,预测学生理解问题可能的偏差,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做好针对性准备,依据教学坡度,给学生适当的台阶,帮助学生登上知识的高峰;在授课时,对学生的回答、讨论结果和观点进行合理的评价,及时点拨和指正学生的欠缺和不足,及时捕捉学生的精彩表现,通过适当的表扬来引导和影响学生的思维倾向,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在作文的素材方面也做了许多的准备工作,所以在课时安排中不断的以小故事的引入作为导入,感觉最成功的课还是把《史记》的内容与课堂内容的相结合,同学们对《史记》的兴趣也被很好的调动起来。
五、《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反思
今天为了方便教学,我换了一种授课思路。第一节课学生自读,思考四个问题:第一,刘和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是怎么死的?第二,她死后不同的人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评价?第三,她的死有什么样的影响、价值或意义?第四,找出你最喜欢的文句,说说你的理解,能自圆其说即可。第二节课讨论交流上述四个问题。效果很好。
思考原因:
第一:我在课前让同学们用一节课的时间做到了充分的预习。他们有时间去充分地接触文本,产生与文本的对话。
第二:问题设置得利。围绕课文设置的几个问题切入口不大,从文中都能一一找到答案,并且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既能让同学们对文章作纵向的结合,又能在面上展开,还能让同学们以同学们自己兴趣进行选择鉴赏。
第三:取舍得当。一篇文章可学内容很多,特别是鲁迅先生的文章,结构、选材、语言都可以自成一家,深挖探索。这时我按照教学的实际,依照教学的规律,作好取舍,选出重点,从而更有效地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四:课堂教学的根本途径是“千方百计地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能力”。
因为教师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现代教育学认为:并非教师讲了,学生就会了,而是学生学了、悟了。教师要多给学生表达自己思想,展示自我的机会,多给学生评价的机会。从而改变过去那种“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满堂灌”的单一式教学方式,走向“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授人以渔”,提高学生能力的正确轨道。
第五:课堂教学应立足于给学生一些权力,让他们去选取;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一篇难“教”的课文,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学生解读的几乎淋漓尽致,这是以前的我难以想象的,然而现在在课课标精神指引下的我带领学生却在两节课的时间之内很好地把它消化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似乎在告诉我们大家:教师教学观念的解放是教育解放的前提。要想让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升,必须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让位于学生,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小狗包弟》教学反思
1、思考导学法的运用,新课程的改革给每位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如何运用教学新理念就成了这次准备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探究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本次课程中我想探索使用的两种新理念。
2、经过之前的预习和阅读工作,学生们对文章内容已经有了深入了解。做到这些对上好这节课有很大帮助。课前我让学生针对本课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个环节就是让他们积极参与,有同学一张纸上写了10个问题。可见他们参与的热情,和具备的能力,教师不应该忽视这样的环节。这个环节是探究教学的有效铺垫,教师在此基础上替学生筛选问题,引导教学方向。
3、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提出“从全文找出描写文革的句子,你读到这些句子是什么感受?由此说说你对文革体会?”,学生能从中找到相关答案,特别是有一个女同学,又自己提出别人没有读到的细节,经她提出全班学生引起了注意,教师引导他们自己体会其中的含义,激发他们的思考和领悟能力。在设定前提条件下,开展自主学习模式,可以有效的鼓励学生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自己发挥作用,学到的知识会记忆深刻,学生获得的鼓励能激发他们的热情。
4、在体会作者感情的这个问题时,学生们通过自己阅读教师提示,纷纷说出自己的直观感受。通过他们的表述我发现他们是经过思考和感悟的。一句“作者不仅是剖析自己,更是拿起解剖刀剖析自己的灵魂”,让我体会到学生的自主领悟力。往往是教师教学中满堂教书,没有给学生自己参与的机会。其实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放手让学生们参与,相信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收到的效果是可喜的。同时在其中教师的引导适度,充满激情的导读,是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的。经验是积累了很多,不足之处还有,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锻炼自己,提高水平。我觉得只要大胆试验,认真分析,与学生多沟通,从学生的角度备课、引导,一定能收获更多的宝贵经验,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从事好新课程的教学工作。
七、《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1、朗读课文,理清行文脉络,以“静”为线理清思路。“不宁静——寻静——得静——破静(出静)
2、章法仿学
A、圆形结构(明暗线索),也称之为纵向结构。
B、首尾呼应,事件情节集中,写作中可以借鉴。
C、作为记叙文写作样本,“起承转合”运用明显。
八、《故都的秋》教学反思
记叙文的品析,可以采用“仿写——比写——引写——引读”四个步骤完成,即学生即兴的写作有关于秋天的景物描写片段;然后比较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品析文本特点,为品析方法的解读作准备。最后达到,引导学生评析古诗及品析方法,重于表现手法及情感受的分析,需围绕景物特征来评析。
九、《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很明确——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也就是离开老师独立读懂一般的文言文。据此,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授人以渔”,如果灌以大量的文言字词句知识或者围绕课文介绍大量的知识内容,只能是“水过地皮湿”,不能让学生获得一些实质的东西。因此,今后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自己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一、读学结合
读是培养学生养成语感的最有效的途径。学习任何一门语言,读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文言文学习也是这样过,因为很多人把文言文看作半门外语。这个读又包括四个层次的“读”。一读,读通。在课堂上,可以以各种形式来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全体朗读,个别朗读,分段朗读。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读来使学生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学会断句,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做准备;二读,读懂。在这个环节其实可以大胆把文章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书上的注释和工具书,在边默读边解难字难句中,整体感知课文大体内容。老师主要在学生自我理解的过程中起个引导作用,强调课文中的重要字词句知识,通过串讲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旧知;三读,读明文意。在已经把握住全文内容大意的基础上,通过反复阅读,通晓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微言大义;四读,读出自我见解。这需要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讨论来解决,在讨论和思考中对文章读出自己的见解。
二、查教结合
检查是督促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有一种无形的学习压力,这种压力应该是一种有益的压力。在以前很多时候,我是把检查这一环节放在课后而不是课中,但我意识到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课后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已经荡然无存,对于课文的重视性也减弱,所以不会用心去落实一些知识的复习,和重点段落的背诵。因此,检查工作应该放在课堂上更高效,也使得学生的干劲更足,避免了干听的坏习惯,掌握所学的内容就更牢固。比如,在讲完文言中的一种宾语前置句式后,可以让学生来总结其它类型的宾语前置句,或者在教授完一段文言后,可以让学生结合板书来试背诵本段。
三,明确重点
在文言文教学中有很多知识可以教授给学生,但是一味灌输知识就违背了学生是教学主体的原则。既然文言文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学习,那么就没有必要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理解文章的微言大义,也没必要着重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读懂一篇文言文,以点拨式的词语教学带动整个文言文的教学,思想内容把握即可,写作技巧点到为止。
对于教学重点的正确认识可以使教学少走弯路,更高效更结合学生的实际。一堂课不是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在于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学到了多少学习的方法。在每堂课前弄清楚自己的教学重点这是一堂高效课的前提。
十、 本文的教学应该说没有什么新意。课上完之后,我总觉得这一课太平淡,就这么结束太草率。也许是新课改的思想在激励着我吧,我想还是应该对这一课进行探究。于是我想以后应当对本文又进行了拓展。
拓展之一:比较阅读《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有什么不同之处?
1、描写的季节不同,景物特征也不同:
前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是一派新秋之景;后赋“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是初冬景象。
2、夜游的起兴和游程不同。
3、思想内容不尽相同:
前赋表达的是一种旷达的情怀;后赋有因苦闷而超脱尘世的思想。
4、写法也有所不同:
《前赤壁赋》作者以自己出面,发表一通议论,写的是舟中发生的实事。
《后赤壁赋》则用道士化鹤这一俨然是印证前赋“羽化而登仙”的虚幻故事,作为高潮也作为余韵,以抒发超脱的情怀。
这样一拓展,同学们不仅对教材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对作者被贬黄州团练副使的境遇有了更充分的了解。
拓展之二:请同学找出课文中的对偶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