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音乐>>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20191209高一音乐鉴赏之多彩的民歌——《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

录入者:郭颖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23日

《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

                                                              音乐组   郭颖(原创)

教学内容:《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及中原民歌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聆听,准确体验《沂蒙山小调》和《王大娘钉缸》的音乐情绪以及演唱风格,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兴趣,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听、看、思、唱、演、议、写”全方位开拓思维,进而揭示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

3、知识与能力:通过聆听《沂蒙山小调》和《王大娘钉缸》,在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探究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并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这两首歌曲,初步认识并运用起承转合四句式结构创作具有鱼咬尾特点的简单旋律片段,初步了解中原民歌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和理解音乐作品,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能够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导入:

播放两个学生较为熟悉的音乐片段,回顾前两节课的部分知识: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新疆维吾尔族民歌《阿拉木汗》,并通过中原的地理位置导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并回顾前面的内容,与今天的新课内容进行对比)

二、新课教学:《醇厚的中原韵》

(一)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1、教师简单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并展示沂蒙山风光图。

2、从曲名的字面上解读《沂蒙山小调》是一首描绘沂蒙山风光的歌曲,是一首具有山歌风味的小调。(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3、聆听《沂蒙山小调》思考:这首歌曲有几个乐句构成?乐句间有哪些联系?

4、解决第一个问题,教师分析歌曲中起承转合的结构关系,突出音乐逻辑上的“下行”“级进”特点。

5、教师范唱,学生跟着钢伴演唱歌曲,教师评价。

6、学生总结歌曲的音乐情绪以及演唱风格,揭示醇厚的民歌风味。

7、解决第二个问题,并引出鱼咬尾的民歌创作方法,进行课堂音乐实践。

(设计意图:通过鱼咬尾的即兴创作,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点)

8、再次聆听《沂蒙山小调》并跟唱,让学生再次感受醇厚的民歌韵味。

(设计意图:通过两遍的完整聆听,使学生的感知、认知得到进一步提高,并从中感受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

(二)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1、视频播放河南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十月望郎》的表演片段,让学生上台模仿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的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简单了解“地花鼓”这种表演形式的特点及内容。(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3、聆听《王大娘钉缸》思考:这首歌曲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十分相似?歌曲的衬词部分在歌曲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4、学生聆听对比《好汉歌》中的相似旋律片段并集体演唱。

(设计意图:通过齐唱,让学生体会两者音乐的相似之处)

5、超级模仿秀:学生和老师分别模仿叫卖声。

6、探究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课本P31,学生回答教师具体分析总结。

(《王大娘钉缸》总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表演、演唱、对比来准确感受、体验歌曲轻松、明快、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并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三、拓展与探究

1、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总结主要内容并得出中原民歌的特征:醇厚。

2、课外探究:把前两节课中学过的民歌作品与《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顶缸》结合一起,总结出民歌的五大音乐特点。

四、回音壁:师生在乡土味颇浓的《沂蒙山小调》歌声中,结束中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