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历史>> 高三>> 练习测试

练习测试

全国高考历史试题通史单元汇编9-第二部 中国近现代史-第四单元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录入者:xqx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13日

第四单元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一、国共政权的对峙

1.(2017·国标Ⅱ)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国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D

A.革命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2.(2017·国标Ⅲ)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B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3.(2016·国标Ⅱ)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A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4.(2013·国标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B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二、抗日战争

1.(2017·国标Ⅰ)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B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2.(2016·国标Ⅰ)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D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 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

3.(2016·海南)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这一规定旨在A

    A打击封建地主经济           B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台

    C.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    D纠正王明“左”倾路线

4.(2015·国标Ⅰ)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属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重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B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 试图消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5.(2014·国标Ⅱ)1932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A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6.(2013·国标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D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7.(2013·海南)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表明当时美国D

    A.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  B.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

C.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  D.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8.(2017·海南)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他指出: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共产党有自己的党纲与政纲,其党纲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这是与三民主义有区别的。但是,“共产主义是在革命发展的将来阶段实行的,共产主义者在现在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因此,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据以定出一定的政纲和政策,并真正而不二心地、切实而不敷衍地、迅速而不推延地实行起来”。他呼吁国民党“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私见,改变过去的老一套,立即实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彻底地与民更始”。

    ——据《毛泽东选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毛泽东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建国主张的历史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毛泽东依据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建国主张。(8分)

 

8.(1)全面抗战爆发,民族危机严重;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有歧见。(7分)

(2)丰富和发展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指出了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党纲的异同,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8分)

 

9.(2014·国标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9.答案示例:(“示例”只做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10.(2014·海南)(13 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正是激励人民发动大众最有力的武器……自抗战展开以来……因中心都市的沦陷,出版条件的困难,文艺人的流亡四散,虽一方产生了大量新型的报告、通信等文艺作品,且因抗战的内容,使新文艺消失了过去与大众间的隔阂,但在一切文化部们的对比上,文艺的基本阵营,不可讳言是显得寂寞了一点。反视敌国,则正动员大批无耻文氓,巨量滥制其所谓战争文学,尽其粉饰丑态,麻醉民众的任务。我们感到文艺抗战工作的重大,散处四方的文艺工作者有集中团结,共同参加民族解放伟业的必要。

——摘自《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旨趣》 (l938 年)

材料二   关于抗日文化统一战线:

(一)一切文化人,只要他们赞成抗日,均应在抗日的目标下团结起来,不论他们在文化上所做的工作是否同抗日有无直接的关系。

(二)欢迎任何文化人使用他的文化武器(如文学、艺术、科学等)为抗战直接服务。在文化人中发展文化应该服从于抗战,服从于政治的思想。

(三)文化人间,除以抗日不抗日作为团结的分界线外,还可以在关于文化的各种方面与各种问题上进行统一战线……

(四)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同其他抗日统一战线一样,有它的统一性,也有它的斗争性,斗争的目的,是为了求得更充实的与坚强的统一。

——摘自张闻天《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194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7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特点。(6 分)

 

10.(1)抗战全面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文艺能够激励民众抗战;日本奴化政策;文艺界抗战分散。(7分)

(2)广泛性;以抗战为共同目的;既统一又斗争;没有严密的统一组织。(6分)

 

11.(2012·海南)(13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与此同时,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人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双方合作形势渐趋明显。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让公布该宣言。

                                      ——摘编自中共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主要内容与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政策的不同之处。(5分)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8分)

 

11.⑴取消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及农村土地革命的政策;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苏维埃政府改制;红军改编。

⑵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双方政策的调整与相互妥协;西安事迹和平解决;社会各界的推动。

 

三、民国后期的经济

1.(2016·国标Ⅱ)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D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2.(2016·国标Ⅲ)图4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D

    图4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3.(2015·国标Ⅱ)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B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4.(2015·海南)据统计,1945年8月,国民政府的法币发行量累计为5569亿元,三年后增至604.6万亿元。引发严重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是国民政府C

     A.偿还大量外债      B.贪污腐化成风     C.军费开支巨大      D.纵容官僚资本膨胀

5.(2011·海南)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时称:“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这反映了D

    A.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       B.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C.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     D.银元币值较纸币稳定

 

四、选考题

1.(2017·国标Ⅲ)(战争15分)

材料  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

   ——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8分)

 

1.(1)“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口号提出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企图灭亡中国,提出“东亚新秩序”的口号;“大东亚共荣圈”口号提出后,发动太平洋战争,侵占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广大地区。

(2)服务于侵略战争需要;掩盖侵略战争本质;蛊惑本国民众;麻痹被侵略国家的反抗意志。

 

2.(2013·海南)(改革12分)

    材料  民国建立之后,中国货币制度混乱,货币种类繁多,铜币贬值,地方钞券滥发无度。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内通货紧缩,货物滞销。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废两改元”,统一币制,确立银本位,但辅币、纸币仍未统一。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币制改革: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并规定其他发行银行原有流通市面的钞票,逐渐以中央钞票换回,凡手中持有的银币或生银应到指定银行兑换;确立法币外汇本位制,改革后的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到1936年底,法币的国币地位得以确立。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作用。(8分)

 

2.(1)国内货币制度混乱;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巩固统治,发展经济。

   (2)遏制白银外流,稳定金融;促进了经济和贸易发展;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影响;加强了政府的经济控制力,推动国家垄断资本形成;与世界经济联系加强,增加了对外国资本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