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历史>> 高三>> 练习测试

练习测试

全国高考历史试题通史单元汇编6-第二部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单元 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

录入者:xqx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08日

第二部 中国近现代史

第一单元  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

一、列强侵华和中国政治变化

1.(2017·海南)1894年,在中国的25个通商口岸有洋行552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 D

A.日本          B.美国           C.德国           D.英国

2.(2016·国标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C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3.(2014·海南)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与朝廷饷银的汇兑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B

    A.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       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

    C.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     D.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

4.(2014·海南)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C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2013·国标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C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6. (2012·海南)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掏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B

    A.请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7.(2011·国标)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A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8.(2011·国标)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B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二、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

1.(2017·国标Ⅰ)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A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2.(2017·国标Ⅱ)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应了B

A.军用工业由官办专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用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3.(2016·国标Ⅰ)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C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4.(2016·国标Ⅱ)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C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5.(2016·海南)19世纪70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中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A.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       B请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        D.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6.(2015·国标Ⅰ)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裹的。在此之前,用于包裹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D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的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 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7.(2014·国标Ⅰ)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D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8.(2017·国标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载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与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15分)

 

8.(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9.(2013·国标(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⑵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15分)

 

9.⑵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

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三、新思想的萌发和发展

1.(2017·海南)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C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2.(2015·国标Ⅱ)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老六, 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汝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A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遭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3.(2015·海南)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D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海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4.(2013·海南)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D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祖宗之法不足守   

C.变者天下之公理            D.托古改制

5.(2013·海南)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B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6.(2011·国标)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B

    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四、选考题

1.(2012·国标)(人物15分)

材料  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节经降旨严饬稽查,而此风未经革除,总由海口守巡员弁(官兵)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且止查禁海口洋船,而于民间私熬烟斤,未经议及,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进口,并奸民私种罂粟,煎熬烟膏,开设烟馆,文职地方官及巡查委员,如能自行拿获究办,免其议处,其有得规故纵者,仍照旧例革职。

——《上谕档(道光朝)》(1823年)

(鸦片)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非寻常偷漏可比,若不极力严禁,弊将何所终极,嗣后该省通市,务当恪守定例,只准易货,毋许易银。

——《上谕档(道光朝)》(1829年)

同心合力,不分  城,上紧查拿,毋得稍形松劲……即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吸食,不知悛改者,亦著一体查拿,分别办理。

——《上谕档(道光朝)》(1838年)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道光皇帝对鸦片问题的认识及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道光皇帝的禁烟政策。(6分)

 

1.(1)认识: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腐蚀官吏,白银外流危及财政。措施:禁止民间制作、贩卖鸦片;严禁走私进口;不许以银易货;惩办吸食者。

 (2)措施较全面,取得一定成效,虎门销烟;具有正义性;鸦片战争后具有妥协性。

 

2.(2011·海南)(改革8分)

材料一   查各国事件向由外省督抚奏报,汇总于军机处。近年各路军报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之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王大臣领之……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

    ——奕诉等:《请设总理衙门等事酌拟章程六条折》(1861年)

材料二  该衙门之设也,不仅为各国交涉而已,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为总汇,而事较繁于六部者也。出洋大臣期满,专由该衙门请旨。海关道记名,专保该衙门章京。指拔海关税项,存储出洋公费,悉由该衙门主持。互市以来,各国公使联翩驻京,租界约章之议,皆该衙门任之。海防事起,采购战舰军械,创设电报邮政,皆该衙门主之。自各国船坚械利,耀武海滨,势不得不修船政、铁政,以资防御,迄今开办铁路,工作益繁,该衙门已设有铁路、矿务总局矣。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总理衙门职权的变化及其作用。(4分)

 

2.(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进京;外事纷繁,军机处不能及时办理。(4分)

(2)变化:初设时只是临时性机构,专门处理外交事务;后来职权几乎包括所有洋务。

作用:导致政府机构和权力结构的变动;推动洋务运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