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历史>> 高三>> 练习测试

练习测试

全国高考历史试题通史单元汇编4-第一部 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 五代宋元时期

录入者:xqx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09日

第四单元  五代宋元时期

一、经济史

1.(2017·海南)“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A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2.(2016·国标Ⅱ)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B

    A.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3.(2016·海南)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D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4.(2015·国标Ⅱ)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C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5.(2015·海南)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这反映出当时B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C.内河航运严重不扬                 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6.(2014·国标Ⅱ)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7.(2013·国标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D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8.(2013·海南)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A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9.(2011·海南)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C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二、文化史

1.(2017·国标Ⅲ)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B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2.(2017·海南)“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2017·海南)图1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据此可知,元杂剧A

   

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

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             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

4.(2016·国标Ⅰ)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5.(2015·国标)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6.(2015·海南)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作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做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前殿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D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

7.(2015·海南)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处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A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8.(2014·国标Ⅰ)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D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9.(2013·国标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C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10.(2012·国标)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D

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11.(2017·海南)根据材料并 结合所学知 识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年,奉命御辽。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

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晦”,“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

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9分)

 

11.(1)宋太宗:宋太祖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今人:宋太祖策划了此次兵变,意在夺取皇位。(6分)

(2)原因:“陈桥兵变”得国,无法隐瞒;以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兵变的性质;宣扬宋太祖忠义;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9分)

 

12.(2015·国标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中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于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分)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

 

12.(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家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的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三、选考题

1.(2013·国标Ⅱ)(人物1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9分)

 

1. (1)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源于王安石变法。

   (2)目的:弘扬历史上的改革精神;推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方法: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

 

 

2.(2014·国标Ⅰ)(人物15分)

    材料一 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

    材料二 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9分)

 

2.(1)皇帝较为开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士大夫积极议政;包拯优秀的个人品质。

 (2)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历代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

 

3.(2015·国标Ⅰ)(人物15分)

    材料  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

    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史载: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

    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

                                                  --------据《元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9分)

 

3.(1)成吉思汗需要为庞大的统治区域寻求治理方法;丘处机学识广博;善于选择劝谏的方式与时机。

  (2)使蒙古最高统治者较为深入地接触到中原的思想文化;为后来元朝的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留下了当时关于西域地区重要的文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