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历史>> 高三>> 练习测试

练习测试

全国高考历史试题通史单元汇编1-第一部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

录入者:xqx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05日

2011-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通史单元汇编

(课标全国ⅠⅡⅢ卷、海南卷

肖卿贤 编

编辑说明

1.本汇编范围包括:2011-2017年,由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新课标全国文综Ⅰ、Ⅱ、Ⅲ卷、海南历史卷,共21份试卷的历史试题。

2.本汇编按通史体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史三部:各部基本按历史阶段划分单元,单元下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相应子目。

3.必考题选择题汇编入各单元相应子目;主观题若可拆分的,拆分入相应单元子目;难以拆分的,原则上归入最后内容对应的单元子目。

4.选考题:选考Ⅰ改革、选考Ⅳ人物,与必考内容关联度比较高,原则上汇编入各单元最后另列一目;选考Ⅲ,多为世界现代史,且与必考内容关联度较少,原则上汇编入世界史最后单元(其中一题中国史归入中国近现代史对应单元)。

5.选考题:选考Ⅰ改革、选考Ⅳ人物,与必考内容关联度比较高,原则上汇编入各单元最后另列一目;选考Ⅲ,多为世界现代史,且与必考内容关联度较少,原则上汇编入世界史最后单元(其中一题中国史归入中国近现代史对应单元),考生在复习时可选择取舍。

 

 

第一部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

一、政治史

1(2017·国标Ⅰ)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2017·海南)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D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

3.(2016·海南)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B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4.(2015·国标Ⅱ)古代儒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C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5.(2014·国标Ⅱ)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C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6.(2013·国标I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C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7.(2013·海南)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B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8.(2011·国标)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C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9.(2011·海南)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C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二、经济史

1.(2017·国标Ⅱ)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2.(2015·国标Ⅰ)《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张,在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3.(2013·海南)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A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4.(2013·海南)图1反映的是B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5.(2012·海南)《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疏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D

A. 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举行                 B. 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 重视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 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三、文化史

1.(2017·国标Ⅲ)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2.(2016·国标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C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3(2016·国标Ⅲ)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B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4.(2016·海南)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5.(2015·海南)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B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6.(2014·海南)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D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7. (2012·海南)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上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B

A. 民本思想       B. 仁政思想     C. 礼法并重       D. 礼治为先

8.(2017·国标Ⅰ)(人物15分)

材料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8分)

 

8.(1)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和经典有精深的理解;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拒绝继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

(2)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

 

9.(2017·国标Ⅱ)(人物15分)

材料

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

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

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释莫孔颜,乃其时也。”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6分)

 

9.(1)道德品行高尚;天资聪颖,领悟力强;深谙孔子学说,尊师重道;用儒学思想塑造自己的精神;践行儒家学说不遗余力。

(2)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肯定;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统治者的推崇;弘扬儒家道德的现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