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语文>> 高一>>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

录入者:cgy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19日

                      . 林黛玉进贾府

教学目的:

一、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一般特点。
二、结合《林黛玉进贾府》的阅读,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其反封建意义。
三、了解旧社会豪门贵族生活的骄奢淫逸。
四、了解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的不同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要点难点
一、《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
二、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
三、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四、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教学过程: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作者、背景、解读: (具体见选修教案)

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红楼梦》一名《石头记》(贾府的人物介绍)

 

课文内容:

一、总体印象:贾府是通过“导游小姐”林黛玉的一双慧眼一层层铺陈开来。

 “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 (结合文章描写)

硬件: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高门大第的威严、显豁,社会地位的尊崇、高贵。

软件:非凡的服饰、骄矜的气质、烦琐的仪节(用餐场面)。——贾府的富贵尊荣,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礼教的;也写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

 

二、人物形象赏析: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三个人物形象。
  (一)林黛玉
  1.找出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
  提示:作者用不同人物的眼光,很有层次地刻画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使林黛玉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方法:把众人眼里的黛玉、王熙凤眼里的黛玉、宝玉眼里的黛玉,三处描写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①众人眼里的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便知他有不足之症。”教师点评:只作初步勾画。众人关心的是黛玉的身体,注意点是体质的病弱和不足。
  ②王熙凤眼里的黛玉:“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教师点评:描写进了一层,突出黛玉容貌的标致和气派的不凡。凤姐见多识广,见过世面,“‘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王熙凤的话说得那么中听,得体,不仅投合贾母的心意,说得老太太十分受用,而且点明了黛玉的风流态度和言谈举止的不俗。
  ③宝玉眼里的黛玉:“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病如西子胜三分。”——五个对偶句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工笔细描,细致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了一幅精美的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这一形象只有宝玉的眼睛能看出来,其他任何人都是无法发现的。
  小结:三处描写多角度、有层次地层现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2.思考:黛玉进贾府,为什么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归纳:①贾母一见黛玉,疼爱得了不得,“一把搂入怀中大哭”,并不计较礼节,可是待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还是补行了拜见的礼节。见了迎春姐妹三个,也“忙起身迎上来见礼”。
  ②听到后院有笑声,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心里觉得那人“放诞无礼”,只是不说,见了面还是“连忙起身接见”,称呼上也非常小心。外祖母说:“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她知道外祖母可以开玩笑,自己可随便不得,待明白过来,“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③贾赦没出来见面,只是让人回话,因为回的是大舅舅的话,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恭肃如此。大舅母苦留她吃饭,黛玉笑着推辞:“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作者给黛玉安排的辞令,丝丝人扣,不正面否定长辈的话,而是先表感激之情,再说原因,让长辈自行取消前议。
  ④连一个位子,黛玉也处处小心,无论在王夫人处,还是在贾母后院吃饭,黛玉都十分推让。
  ⑤“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饭后漱口,跟着漱口,吃茶,跟着吃茶。
  ⑥黛玉回答贾母:“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黛玉只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可见黛玉已经意识到先前实话实说有不谦之嫌,马上留意改口。黛玉的言谈举止,表明其教养非同一般。
  小结:对黛玉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处处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然而,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贾宝玉后来见到薛宝琴、李纹、李绮时、又不胜感叹道:“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为什么独有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时?恐怕首先是指宝黛爱情的悲剧;其次是指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而其中最悲者莫过于黛玉之悲了。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便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所谓“心较比干多一窍”。她诗思敏捷,别人写诗,总是苦思冥想,而她却“一挥而就”。她对贾宝玉说:“你能一目十行,我就不能过目成诵?”的确,林黛玉的聪明在大观园里是有名的。  她善于触景生情,借题发挥。

一次宝玉去看宝钗,正在一个“识金锁”,一个“认通灵”,不期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钗笑问“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

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酒杯时,正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又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聪敏的颦儿,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多么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敲而又点滴不漏。

又一次,宝玉看着宝钗雪白的膀子发呆。这时,“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绢子笑呢。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宝玉道:‘何曾不是在房里来着?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宝钗道:‘呆雁在那里呢?我也瞧瞧。’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嘴里说着,将手里的绢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这种机敏,这种讽刺与戏谑,只有林黛玉才能做得如此精纯而又天衣无缝。大观园里有几张利害的“嘴”,如凤姐的“嘴”,贾母的“嘴”,晴雯的“嘴”,尤三姐的“嘴”,红玉的“嘴”;黛玉也有一张更利害的“嘴”。宝玉的奶妈李嬷嬷说:“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言为心声,心慧则言巧。
    此外,她又有寄人篱下的敏感;坦率纯真、见之以诚的态度;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她诗谶的《葬花辞》。

葬花辞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依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依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丧?
         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至于“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未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葬花辞》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正在这里。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日:‘先生身非宝玉,何能下笔?” 

    然而,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林黛玉的叛逆者的悲剧性格。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在酒筵上,她竞把《西厢记》、《牡丹亭》中的“淫词艳曲”引为酒令。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贰臣逆子贾宝玉;竟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这些“混帐话”的,只有她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林黛玉身上闪烁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的精神。这是曹雪芹赋予这一形像的新的基因,使她从根本上有别于历代的所有才女。
    林黛玉死去了,但林黛玉的纯美的精神,她与贾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他们所实践过的爱情原则,她的闪耀着艺术魅力的优美形像,将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共存;这一形像所含蕴的哲理与诗意,将给予不同时代的读者以生活的启示和美感享受。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人间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红楼梦》把晴雯这个聪明美丽的少女写得光彩四射,楚楚动人,又把她的结局写得让人刺心搅肺,心酸泪落,引起人们深沉的思索,这就是现实主义手笔的魅力。


  (二)王熙凤
  阅读“一语未了,只所后院中有人笑声……‘让他们去歇歇”’一段文字,思考以下问题。
   1.在“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之后描写黛玉的心理,起什么作用?
  2.为什么那样细致地描写王熙风的服饰衣着?
  3.“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样的容貌描写透露出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4.为什么王熙凤夸黛玉之前,“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而且携着黛玉的手?
  5.形容美丽出众的词语很多,曹雪芹的词汇又非常丰富,为什么不让王熙凤用什么“国色天香”“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之类的词,而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个才算见了”?
  6.为什么王熙风不但夸黛玉标致,而且夸她的气派?
  7.王熙风的感情变化,转喜为悲,转悲为喜,都非常快,表现了什么性格特征?   

8.为什么只写王熙凤问这问那,不写黛玉的答话?
  9.作者为什么安排王熙凤迟到一步?
   提示:王熙凤的出场安排在黛玉已和贾府诸女眷都见过面、都在场的情境里,便于多方面地表现她的性格。
  方法:学生归纳王熙凤出场描写并练习点评。
  归纳:1.出场描写,“未写其形,先使闻声”。她一出场,立即引起黛玉的特殊感觉,再用他人的恭肃严整加以反衬,张张狂狂的形象显得格外鲜明突出,也显出在老祖宗面前的特殊地位。
  2.肖像描写,写出了一个贵族少妇的形象。写服饰,先概括通体的形象,再作铺张的描写,从头饰、裙饰和服装三方面,极力铺陈集珠宝于一身的妆扮,显示她的华贵、得势,也暗示她的贪婪、俗气。写容貌,细致入微,出神入化。三角眼,吊梢眉,美丽的容貌隐藏着刁钻和狡黠,敏感的黛玉已觉察到她虽春风满面,讨人喜欢,可隐含着可怕的威势,极有心机,极善做作。
  3.在贾母面前夸黛玉,乃传神之笔。她说话新鲜、得体、动人,字字句句都讨贾母欢心。问这问那,关怀备至,显示出她在府上的权势。小结:凤姐一出场,满屋子全是她一个人在说话,别人都成了陪衬。她夸黛玉标致,叹黛玉命苦,对黛玉关怀备至,一切都忖度着贾母的心思行事,一切为了讨得贾母的欢心。她善解人意、巧于逢迎、乖巧机灵的性格和在贾府的实权地位都表现出来了。

小结:王熙凤的出场是先声夺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呈众星拱月之态,不着多字,凤姐地位之特殊,权力之炙手便都暗示出来。她是一个能迅速进入角色的演员,只是错把生活当舞台,时而哭,时而笑,时而盛赞黛玉,时而嘘寒问暖,其实都是表演给老太太看的。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散人亡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辛苦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这首曲是唱王熙凤的。《聪明误》,是知进不知退,聪明反被聪明误之意。
    凤姐是作者着力刻画、塑造的人物,也是最成功的一个典型。她是荣府内实际上的第一号当权人物,各类人物都围绕着她活动着。对于她,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评价,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作者对她的看法。第六十五回里,贾琏的心腹小肠兴儿对着尤二姐议论凤姐说:

“若提起我们奶奶来,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如今合家大小除了老太太、太太两个人,没有不恨她的,只不过面子情儿怕她。皆因她一时看的人都不及她,只一味哄着老太太、太太两个人喜欢。她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没有人敢拦她。又恨不得把银子钱省下来堆成山,好叫老太太、太太说她会过日子。殊不知苦了下人,她讨好儿。估着有好事,她就不等别人去说?她先抓尖儿;或有了不好事或她自己错了,她便一缩头推到别人身上来,她还在旁边拨火儿。”

这些话是通过兴儿的嘴说出来的,实际上就是作者的看法。她是封建阶级中最有才干,也是最贪得无厌的一个。在“弄权铁槛寺”一回里,她对老尼静虚说:“你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为了三千银子,她略施一点小手段,就害死了张金哥和长安守备的儿子。此外还有贾瑞、鲍二家的、尤二姐等人都先后死在她手里。兴儿还说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她是贾家这座大厦的顶梁柱,同时又是这座大厦的蛀虫;她照管着贾家“长明灯”,又恨不得一口喝干灯里的油。、连她自己都承认“若按私心藏奸上论,我也太行毒了,也该抽头退步。”实际上她一步也没退,当忽喇喇大厦倾倒时,第一个就要把她压死。在贾家败落后,她要被关押在“狱神庙”,有一番“身微运蹇”、“回首惨痛”的经历,最后凄惨地死去。


  (三)贾宝玉
  阅读“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也就不生别论了”一段文字,思考以下问题:
  1.写黛玉听见“宝玉来了”时的心理活动,有什么作用?
  2.“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时而有情。”这一肖像描写所用的比喻,喻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透露贾宝玉什么性格特征?
  3.黛玉与宝玉为什么都有眼熟之感?
  4.《西江月》二词用什么手法揭示贾宝玉什么性格?
  5.贾宝玉眼里的黛玉的容貌,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6.宝玉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为什么不再说“只刚念了《四书》”?
  7.“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说明宝玉对传统思想持什么态度?
  8.这个片断透露宝玉性格养成的环境是什么?

提示:宝玉的出场,作者在渲染氛围、布局上,下了相当的功夫。在第二回就曾介绍了这位生得“更奇”的公子。

方法:学生找出写宝玉的内容并练习点评。
  归纳:1.出场前,用世俗观点从侧面加以勾勒。黛玉先听王夫人诉说,再想起母亲的话,造成悬念:“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这些贬斥说明宝玉的所作所为是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抵触的,是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的,他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个“叛逆”。
  2:宝玉的出场与凤姐的出场有异曲同工之妙。
  3.《西江月》的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的手法揭示出贾宝玉的思想性格。这两首词是塑造宝玉形象的基本构图。

附—诗词鉴赏

 西江月—批宝玉二首。“批”字是打批语、下判断的意思,与今作“批评”、“批判”解不同。
      这两首词,字面上句句是对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从封建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量,宝玉是个被否定的人物;可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他却是个和那些国贼禄蠹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两首词句句都是反话。
      宝玉不假矫饰地表现自己的天性,在那样的贵族之家必然要处处受束缚、限制,于是就要产生苦闷,就要采取种种方式渲泄,在道学先生们看来这就是“寻愁觅恨”、“似傻如狂”了。相貌好是真,“腹内草莽”就未必。宝玉读书多,知识博,文思快,才情大,看他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一套一套有根有据的议论,看他拟的那些匠额和对联,不是使包括贾政在内的所有在场的人都相形见细吗?看他写的《芙蓉女儿诔》,简直够个像样的文学家了。怎么能说是“腹内原来草莽”?“不通世务”,是因为他厌恶贾雨村之流的政客,不屑与之为伍。不愿读的文章也只是那些“圣贤”的说教和一文不值的科举时文。“那管世人诽谤”,正表现了宝玉不苟且、不随俗、独立不迁的个性。这样的贵族青年,按封建阶级“接班人”的标准要求,自然是“无能第一”、“不肖无双”了。他既不能像其祖先那样“理朝廷、治风俗”,为皇帝做个贤臣良相;也不能像凤姐那样治家理财,撑起家业的门面,自然是“于国于家无望”了。于是他就成了贵族之家的“子弟戒”了。
    这两首诗集中地描绘了宝玉的叛逆性格,这个典型的意义也就在对封建阶级的叛逆上。值得注意的是“贫穷难耐凄凉”一句。这是预示贾家败落后,宝玉要有一段困苦不堪的生活经历。
  小结:贾宝玉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处在封建正统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中,这个家庭使他“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这对贾宝玉是沉重的压力。他的“愁”和“恨”,正是欲求摆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和“狂”,正是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却又找不到出路,以致陷于失望和迷惘的精神状态。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磋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 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这首曲是专门咏叹宝玉和黛玉的。一个是绝色佳人,一个是翩翩少年;一个聪明绝顶,一个博学多才。《枉凝眉》,意思是白白地皱眉头,命运就这样无情,追悔、痛苦、叹息、遗憾,全都无用。

 

三、课外延伸:

1、金陵十二钗:黛玉、宝钗、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秦可卿、李纨、凤姐、湘云、妙玉、巧姐(命运见该词)

 

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还了命,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俞平伯先生在《红楼梦辩》中也有一段关于这首曲子的文字,摘录如下:

为官的,家业凋零——湘云       富贵的,金银散尽——宝钗
有恩的,死里逃生——巧姐       无情的,分明报应——妙玉
欠命的,命已还——迎春         欠泪的,泪已尽——黛玉
冤冤相报实非轻——可卿         分离聚合皆前定——探春
欲识命短问前生——元春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李纨
看破的,遁入空门——惜春       痴述的、枉送了性命——凤姐

这是《红楼梦曲》总收尾的曲子。与 “树倒猢狲散”同义。是对以贾家为代表的封建贵族阶级命运的概括,也可以说是一首带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主题歌。
    曹雪芹设计的结局是“乐极悲生,人非物换”,“树倒猢狲散”。按照作者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荣国府并不永远“荣”,有荣必有枯,而且要枯得很惨;宁国府也不永远“宁”,有宁必有危,”终要有破家灭族的一天。

2、课文中出现的其他人物介绍:

贾母又称史太君,贾府上下尊称之为“老太太”、“老祖宗”,是贾府的最高权威——“太上皇”。

    贾母既具有封建贵族“老祖母”的共同特征,——她溺爱孙子,特别是对宝玉,更视为掌上明珠心上花,视为“命根子”,百般疼爱,爱而溺之。

她之所以如此溺爱宝玉,除了隔代亲的心态外;是因为宝玉长得俊美,“可人意儿”,“那通身的气魄”很像他爷爷。当然,更重要的是她认为宝玉聪明灵秀;是贾府理想的继承人。不过,正由于她的溺爱和维护,在客观上挡住了贾政逼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个性得以自由发展。她对黛玉起初也很怜爱,“饮食起居,一如宝玉”。然而,她渐渐不喜欢黛玉的“为人”和性格,而更喜欢宝钗。当为宝玉选定配偶时,她便弃黛而选钗,还“批准”并参与了凤姐设下的“调包计”。当黛玉惨死之时,她正在宝玉、宝钗的洞房中欢笑。黛玉死后,也许良心受到苛责,对黛玉的阴灵说:“并不是我忍心不来送你,只为有个亲疏。你是我的外孙女儿,是亲的了;若与宝玉比起来,可是宝玉更亲些。……”这恐怕就是她自我原凉并请求原谅的理由。

    贾母是个很会享清福的人。年轻人欢聚,她总在场;她出现在哪里,哪里就有欢声笑语。她人很聪明,也善诙谐,在一般情况下,她确实显得慈祥和善,“惜老怜贫的”。她对刘姥姥并没有摆出“老太君”的威势,倒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她虽已“退休”,不理家事,但却是贾府的“至高神”,什么大小事都要“请老太太的示下”。“老太太说的”就是贾府的“圣旨”。总之,公平而论,贾母是一个让人喜欢的老人形像。

 

贾赦倒是一位耽于红尘没有内心矛盾的人。因是长子,袭了官。他袭官而不办公事,想管家又无权,于是便耽于淫乐。他是一个老色鬼,一群姬妾尚不能满足他的兽欲,还想把他老母的唯一得力主人鸳鸯弄到手。当遭到拒绝后,贾赦恼羞成怒,声言“我要他不来,以后谁敢收他?……叫他仔细想想,凭他嫁到了谁家,也难出我的手心。”真有些“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意味!他的荒淫,暴厉,霸道,由此可窥一斑。
     在人性上,他是那种“良心被狗吃掉”的人,他一任自己的贪欲做出种种丧天害理的事情;而他却心安理得。他除了把鸳鸯逼上死路以外,他的另一件杰作,就是把石呆子害得家破人亡;一天贾赦看上了石呆子的一把古扇了决心要弄到手。而石呆子视这把祖传的珍品如命,死活不肯出卖,贾赦就让京兆尹贾雨村诬陷石呆子“拖欠官银”,逮扑入狱,变卖了他的家产,抄没了那把古扇送给贾赦。儿子贾琏良心上太过不去,说了句“为了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家倾家荡产,也算不了什么能为,”便触怒了父亲,遭到一顿毒打。然而,“多行不义必自毖”,横行霸道的结果,是贾府被抄时,他罪有应得地成了第一名罪犯。

 

贾政

二老爷贾政,是《红楼梦》里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重要性在于他是贾宝玉的父亲,作为宝玉的对立形像而出现。贾政倒真是一位封建社会的“正人君子”,一位忠实的正统主义的信奉者和卫道者。—我们在他身上看不到贾赦、贾珍、贾琏等所具有的恶德恶行,他倒是时时处处事事严格按照封建礼教亦步亦趋,不越雷池一寸。他的崇高责任就是孝亲忠君;他的最高理想就是光宗耀祖。他是一个地道的典型的忠臣孝子,是封建官僚机制所铸造出来的一个模子。

    他不仅自己做一个封建正统的信奉者和卫道者,他还决心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像自己一模一样的人。还在宝玉幼儿时候,贾政就用“抓周”’的办法试儿子将采的志趣。可见他“望子成龙”的心切。然而“抓周”的结果却使他大失所望:那宝玉不抓笔砚书籍,偏偏抓些脂粉钗环,“那政老爷便不喜欢,说将来不过酒色之徒,因此不甚爱惜”。他让宝玉读朱子注释的四书五经,而宝玉最烦这些,却喜欢看《西厢记》、《牡丹亭》等书;他让宝玉练习八股文,宝玉却认为这是沽名钓誉的“敲门砖”,不屑为之,他希望宝玉科举做官,而宝玉最讨厌那些峨冠博带的家伙,骂他们是“国贼禄鬼”;他企盼宝玉将来能继承家业,光宗耀祖。宝玉却厌透了这个家,对它已彻底绝望。父子二人处处针锋相对,冰炭难容。于是便掀起子轩然大波——贾政毒打宝玉。贾政声言要用绳子勒死他,以“结果他的狗命”。因此说,他的重要性在于他是贾宝玉的父亲,作为宝玉的对立形像而出现。

 

贾琏更是一个“下流种子”。他的突出特点就是满足“肉欲”一实财是一种“兽性”。他是一匹永远饥渴的色狼,诚如贾母所骂的:“不管香的臭的都弄到屋里来”。丑态百出,秽行不断。尤二姐之死,凤姐、秋桐,固然是直接责任者,但杀死尤二姐的真正元凶却是贾琏。
     与其说贾琏在荣府当家,还不如说他太太王熙凤更为妥当;他不过是在王熙凤支配下的一个管事人。他在精明干练的王熙凤面前,显得平庸无能,甚至成为一个可怜虫。他们夫妇之间始终是尔虞我诈,钩心斗角,但总是贾琏一次次地惨败在心毒口辣的凤姐之手。这被欺压的丈夫,对王熙凤自然是反感日甚,怨恨日深。他借耍酒疯扬言;“等我性子上来,把这醋罐子打个稀烂!”尤二姐被害后,他赌誓说:“等我查出来,为你报仇:”从王熙风的判词中“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两句看,贾琏到后来是以休弃凤姐作了报复的。总之,贾琏在《红楼梦》中扮演着两个角色:一个是十足的败家的浪荡公子;另一个就是作为凤姐的陪衬。

 

探春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分骨肉》

这首曲是唱探春的。《分骨肉》,是说儿女与父母永远分离。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其一是“爱别离”,就是不得不与亲爱的人们别离。探春在众姊妹中结局不是最坏的,她遭遇的是与亲人不能再见的苦痛。以探春的品貌和才干,尽管是“庶出”,如果在家族的盛世,也不会让她远嫁到天边去的。从本曲临行前告别致意的话来看,想得开,看得开,很豁达。这同她的性格有关。她为人处事刚强决断,颇具男人之风。同时,她对贾家这个腐败下去的家族有自己的观察和判断。在七十五回里,她说:“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惑奸谗抄检大观园”时,她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看得够明白了。这是探春的悲愤,也是作者的悲愤。

三姑娘探春,是贾政与赵姨娘所生,宝玉的同父异母妹妹、贾环的胞姐,外号“三刺玫”。她是《红楼梦》里一个重要人物。她初次出场时,作者这样描绘她: 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儿,俊眉修眼,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太虚幻境薄命司她的判词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小说反复写了探春的才情。贾琏的小厮兴儿“演说荣国府”时,说探春是“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有些扎手。”就连从不过问家事的宝玉、黛玉也说探春是个“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乖人”。探春确实是贾氏姊妹中的佼佼者,她有心胸,有胆识,精明伶俐。她曾说:“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一番道理。”但她有一个与生俱来的“致命伤”——庶出。这使探春处于尴尬不利的境地:一方面她是主子姑娘,享有封建贵族的一切特权:另一方面,她又是“姨娘姑娘”、为世俗所轻。凤姐在连夸探春三个“好”之后,也颇为惋惜地说:“只可惜她命薄,没托生太太肚子里。”抄检大观图时,每到一处,都是伏首贴耳,任其抄检;唯独到了秋爽斋,遭到了探春的拒绝和抵抗。不但没有抄成,凤姐还遭到斥责。王善保家的挨了一记耳光。这自然也是出于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家族的利益,但这种魄力和胆识,却是探春独有。 (此人历来是一个重要评论点)
 

惜春

四姑娘惜春倒是一位真正的“冷美人”。她在警幻仙子的册子上也是挂了号的。我们从册子上知道,惜春最后的结局是“缁衣顿改昔年妆”,“独卧青灯古佛旁”。

这位四姑娘的冰雪一般的绝情。惜春的“冷”在抄检大观园的突发事件中暴露无遗。风姐、王善保家在她的丫鬟入画的箱子里发现了“违禁品”。其实不过是贾珍赏给入画哥哥的一些东西,包括一大包金银锞子,一副玉带板子,一包男人的靴袜而已。惜春开始是“吓的不知当有什么事”,放手让来人搜查。接着,在她的丫鬟入画的箱子里发现了“违禁品”。惜春见此,更加害怕,便说:“我竟不知道,这还了得!二嫂子,你要打他,好歹带他出去打罢,我听不惯的。”总而言之,我和入画毫不相干,只要你们不来找我的麻烦,怎么处理人画都可以。多么怯懦,又多么自私的灵魂啊!多么狠心!
      当时的情景是够入画心寒的:一边是入画在苦苦地哀求,保证东西确是贾珍所赐,一边是惜春在要求凤姐“别饶他这次方可。这里人多,若不拿一个人作法,那些大的听见了,又不知怎样呢。嫂子若饶他,我也不依”。好像入画是她惜春的仇人,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凤姐问传递的是谁,惜春便主动举报:“必是后门上的张妈。”惜春甚至要凤姐当场把入画带走,凤姐当然不肯。
       最后表示,“或打,或杀,或卖,我一概不管”。入画跪着哭着,苦苦哀求,尤氏和奶娘也在一边为人画说情,可惜春小小年纪,竟生就一副铁石心肠,她有她的理由:“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惜春自以为是大彻大悟,其实是自欺欺人。她的理论应该改作“本是自私汉,才作狠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