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语文>> 高二>>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18日

《种树郭橐驼》 教学设计

语文组  林若男

教材分析

1、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高中二年级

3、所属模块:选修2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学情分析

本文的教学属于古代散文教学,在前面几个必修模块的古诗文积累和练习之上,同学们可以自主阅读较为浅显的古代散文,理解诗文中的情感特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文意思,把握诗文情感,背诵全文

2、积累优美词语、句式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结合课文注释,把握全文意思,理解全文情感

 2、合作学习:讨论本文主旨,结合实际探讨本文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吸收古代散文优美文学特质的基础上,借鉴本文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熟悉课文,自行归纳本文主旨

2、写作指导:借鉴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探讨本文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教学突破】抓住关键词句,线索贯连全篇课文

阅读】柳宗元《蝜蝂传》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自行研读课文,解决生词生字,划出关键词句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引言】前段时间让同学们帮我想个名字,同学们的意见很多,有几个很不错的。其实名字是一个人的标志,跟我们的影子一样,如影随形了。有时,我们为了表示亲密,都会用一些特别的称呼来称呼我们的同学,当然要注意分寸。古时候,有个人善于种树,因他驼背,所以人们给了他一个诨号“橐驼”。(顺便提及三国中的几个人物:诸葛亮卧龙;三姓家奴  吕布;美髯公 关羽;张角:太平道人,大贤良师,天公将军 张梁:人公将军 张宝:地公将军)

   设计意图:以人名引入课文,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

引入课文】柳宗元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比如我们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柳宗元的作品往往以寓言的形式为我们讲述原本较为枯燥的道理,新颖活泼,值得我们借鉴。

二、共同协作,完成课文解读

疏通字词】自行阅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句子,归纳文段大意

明确】第一段:说明“橐驼”的由来

        第二段:说明:“橐驼”职业和高人之处

        第三段:橐驼解释他的过人之处

        第四段:种树之理移之官理

        第五段:结束全文

归纳总结】全文的五个部分,条理清晰,橐驼看似一个普通种树人,其实从他所阐释的道理中,我们能大约猜出他是一个颇有见地的隐士。柳宗元借橐驼之口,说明自己的意见,而这些意见正是针对唐安史之乱之后官府扰民,百姓疲敝不堪的现实,柳宗元借实例加以讽喻,表达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共同梳理字词,理解全文意思。

写作指导】回顾复习《捕蛇者说》谈谈你对两文写作特点的理解。

明确】对比学过的《捕蛇者说》我们可以发现柳宗元的写作特点。两文都用了对比和映衬(衬托)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种》文的对比如“两种种树方法”,“郭氏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值者’的批评”,孰是孰非,读者一目了然。《捕》文则以回顾“乡邻们十室九空”的情形跟自己能“以捕蛇独存”,“乡邻不安”与“本人熙熙”作对比,揭开了社会悲剧的序幕。

映衬(衬托)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种》文运用正衬。先谈“养树”,后论“养人”。“树”和“人”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语意上也相互映衬,如郭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捕》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如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年矣,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由羡入悲,把事情的本质揭露得更深刻———原来所谓的“利”是用生命换来的。“赋敛之毒”和“异蛇之毒”形成强烈反差,含无限悲伤和凄惋之意。两文在风格上都是委婉曲折,含蓄而多讽。

小练习】投影《蝜蝂传》,理解文意,说明主旨。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佑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
  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思考

1.《蝜蝂传》的主旨是什么?(揭露、赞美、讽刺)

2.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结构、文意)

反思:

《种树郭橐驼传》课文简单,但阐述的道理却十分中肯。移之教育,移之官理,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结合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蝜蝂传》进行对比阅读,同中求异,异中见同,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