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依旧在此 高二读书征文三等奖
录入者:zhangyp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24日
我们依旧在此 高二读书征文三等奖
高二A9班 黄兆祺 指导老师:陈君平
“时间不能改变你的故事内容,却可以改变你的叙述方式。”就如张嘉佳所言,安东尼·伯尔顿十多年前出版的《厨室机密》对整个西方料理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整个餐饮界为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书《再赴美食之旅》中,他延续了“吐槽”的风格,辛辣嘲讽却不再那么盛气凌人,反而透着一股平淡的温柔。不变的是不畏指名道姓地直击西方美食风潮中的各种乱象,自己成名路上的各种坑爹事亦坦白无遗。
一开始我是被安东尼·伯尔顿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吸引,而后便慢慢走近他的世界,借着他独特的目光了解西方美食圈。
《再赴美食之旅》以一场类似于黑手党峰会的厨界精英非法地下集会开始,在描写众精英食用在法国或英国禁食的蒿雀这一令人反胃的场面的同时,为我们揭秘了西方近年来在经济危机后的一场化繁为简的饮食革命。
若说这是一本寻找美食的小说,倒不如说是安东尼伯尔顿的自传。
安东尼讨厌美食节目,不是真的讨厌它的性质,而是讨厌主持人作秀的姿态,他说:“只要在还不想起床的时候起床,为不喜欢的人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都叫出卖自我。”所以他选择了做美食类探险节目,不作秀,刷下讨厌的主持人,可谓是开山鼻祖。
记得《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里提过:“人生是一场永不落幕的演出,我们每个人都是演员,只不过,有的人顺从自己,有的人取悦观众。”我想,安东尼应该属于前者,他执拗使性,无所顾忌地生存活命,他热衷于揭发举报,恣情于龈齿弹舌。他坚持着自己的人生态度,也许他的口气有些狂妄,但我却能从这本书中读出他对美食这一行业的严谨态度,仿佛“厨师”这一名头便是他的信仰。
看到安东尼儿时对《红气球》、《老黄狗》的荒谬绝伦的结局不满发出“怒吼”时,不由得啼笑皆非,但当看到他长大后混杂的生活时,又为他感到担忧,总感觉下一秒他将离开人世,当然,作为主角他每次都能化险为夷,然后又过上平淡的小日子。在他年少轻狂时,我跟着他了解了什么是“希普里阿尼模式”?出入卡扎菲家族派对的富人们爱上什么馆子?星级餐厅是如何笼络门下的食评人的?《纽约时报》美食评论员乔装打扮后的微服私访能否骗得过那些指望为他们奉上特别大餐的准星级餐厅?美国的“氨水汉堡”是怎么回事?以伯尔顿现在的江湖地位,他大概真的不再害怕得罪人了,所以本书中躺着中枪的不乏西方美食圈子里的人尽皆知的大人物,还个个指名道姓。有积极倡导有机餐,其实却连“海姆利克式操作法”也不懂的美国“慢食之母”的艾丽斯,有备受尊敬的美食圈元老级评论员却成为安东尼嘴里的“蠢货”的艾伦·里奇曼。
“欲望”
这一章里写了布拉格的香肠,香港旺角的烧鹅,休斯顿大街的一家熟食店,日本新宿区上班族的喝酒场面,墨西哥的普埃布拉的卷饼,越南河粉……安东尼喜欢探索不一样的美食世界,他走出大众潮流,走向柳暗花明中的“又一村”。他不忘自己身为厨师而做美食节目的初衷,执着于寻找闹市中平平常常的容易被忽视的“美食王国”,吃着小吃大呼“人生圆满了!”。他特立独行,但也确实因此受到观众的喜爱与热捧。
“梦想”
安东尼为什么写美食类的书?答案很简单,因为他的内心一直有着一个梦想——主厨梦。傅雷说过:“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尽管达到梦想的路途是曲折蔓延的,他仍坚持着摸滚打爬走到了梦想的位置,最后大概因为个人对美食界的黑暗规则的唾弃,写下了《厨室机密》,昆德拉的“生活是棵充满可能的树”应验了,这本书销量出人意料地暴涨,凭着这一契机,他开始了不一样的生活。但虽然成了知名度大增的作家,他仍不忘初心,心中仍留着“主厨”这一位置。我想,梦想真的是一个人的人生指标,它就像隧道尽头的光明,也许你无法企及,但终究它还是给你力量和希望,让你有了努力的方向。
“狂怒”
建造,属于你的世界。——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大卫·张说:“烹饪是诚实的,所以我走上这条路。”大卫·张的烹饪事业可谓是顺风顺水,才三十二岁就已经是米其林星级餐厅的老板兼主厨。《美食与葡萄酒》、《绅士季刊》、《祝你好胃口》异口同声评给他“年度最佳主厨”。他还得了三个詹姆斯·比尔德奖项。大卫张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整个媒体圈掀翻了。大卫·张是安东尼花费了整整十一面来描述的人物,字里行间体现了安东尼和大卫·张的关系如知心好友。安东尼赞叹大卫·张的耿直,忽略其中他对大卫·张某些行事的不理解,我想,大卫·张应该就是他的心中理想人物吧。做一个成功的厨师。除了他的成就让人艳羡外,他的一句话更让我印象深刻——“仇恨是我工作室的能量棒,怒火是我耐力的源泉。”这应该算是积极的心态吧,他把仇恨做为能量,怒火当做动力,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想一下《笑傲江湖》里,令狐冲、田伯光、风清扬三人的情节吧:田伯光砍令狐冲一刀,若令狐冲接不住招,就进山洞请教风清扬,就这样令狐冲终于一步步练成了绝世武功。大卫·张不怕魔鬼,他恨不得有魔鬼来磨练他。这一品质,是安东尼欣赏的,也是我所向往的。
“教育”
在十年前,五十多岁的他迎来了第一个宝贝女儿,他花了两章写关于女儿的事情,一章是为了让女儿讨厌麦当劳,与自己站在同一个战壕——与美式快餐为敌。艾瑞克·施洛瑟的《快餐帝国》固然有其价值,但是对快乐儿童套餐的目标顾客——三岁小孩,没什么说服力。于是安东尼不惜与妻子串通演戏骗女儿麦当劳叔叔绑架并谋杀小孩;将令小孩反胃的食物用巧克力酱裹上,再仔细用麦当劳的包装纸包好,让女儿找到它……让女儿留下对麦当劳的童年阴影,安东尼可谓是做得尽心尽力,他为女儿的身体状况着想,不愿女儿将来肥胖得需要别人搀着下车,这是安东尼·伯尔顿对女儿力所能及的保护。另一章写的是女儿的出生,安东尼为了女儿扔掉他认为很酷的Dead Boys的T恤衫,那些迷人的虚无主义世界观再也不能引发他的共鸣,他希望女儿爱他,但他不一定要让她分享他曾经的爱好,比如爱尔兰麦芽酒或者夏威夷大麻。安东尼是无痛分娩班上的明星学生,他学会了如何处理孕妇会出现的紧急情况。我从中看到了安东尼身为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这种爱让他愿意改变过去堕落迷茫的自己,让他努力变得更好。他明白什么叫责任感,他明白如何取舍。安东尼·伯尔顿的女儿在长大后,也许也会认同这句话吧:“也许我会遇到很多王子,但你永远是我的国王。”
《再赴美食之旅》的结局是平淡又温柔的,也许是安东尼成家立业了,也许是安东尼的年纪已经不适合如此张狂了,而这个敢怒敢笑,曾经张狂过,曾经迷茫过,最后为了女儿改过自新的富有责任感的安东尼却留在我的脑海里了。我喜欢最后一章节的最后一句话,有些煽情却令人回味无穷——“我们依旧在此。”
- 上一篇:守望心灵的麦田 高二读书征文二等奖
- 下一篇:《诛仙》 高二读书征文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