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地理>> 高二>>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地理必修三 复习提纲 备课资料

录入者:xll熊丽丽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7日

 

 

 

 

地理必修三 复习提纲  

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区域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有的区域边界是明显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长三角  

松嫩平原  

共性  

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位置  

北纬30°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北纬43°-48°,东北地区中部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土地条件  

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  

矿产资源匮乏  

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农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  

玉米、春小麦、大豆  

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备注  

水产业发达  

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工业  

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  

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早期:河流成为人们联系的阻隔,土质黏重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  

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变为水稻土,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
(农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发展的今天)  

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遥感  

    RS遥感,主要是获取,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最重要)→ 遥感地面系统  → 成果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用于资源调查(注意有矿产资源、水、土地、森林、野生动物资源等)、环境监测、灾害监测  

全球定位系统  

    GPS全球地位系统,主要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作用:导航、探险旅游、野外勘探  

地理信息系统  

    GIS地理信息系统,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管理、城市管理、道路交通管理中得到应用。  

    优点: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功能强大;动态监测(GISRS相结合)  

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构建基础为地理信息技术  

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荒漠化  

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引发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我国西北地区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  

基本条件:距海遥远,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物质条件:地面多沙质沉积物  

动力条件:大风日多且集中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持续干旱加速荒漠化进程  

人为因素: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对水土资源不合理利用表现为1、过度樵采 2、过度放牧  3、过度开垦 4、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  塔里木盆地南缘,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 ——内蒙古东南部,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  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森林分布  

    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热带雨林地区  

    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相逢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  

    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 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雨林生态的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雨林生态脆弱性的表现(1) 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气候, 养分流失过多,土壤一般很贫瘠。(2)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植被最容易遭受破坏。(3)雨林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丧失,使地表植被很 难恢复。  

亚马孙开发计划  

<!--[if !supportLists]-->1.     <!--[endif]-->雨林被毁的原因  

<!--[if mso & !supportInlineShapes & supportFields]> SHAPE  \* MERGEFORMAT                                                             

雨林被毁的原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人口增长贫困导致发展需求发展中国家的无度需求跨国投资手段  

   

      

过度的迁移农业  

商业性伐木  

开辟大型农牧  

采矿、城镇建设、修路

   

        <!--[endif]--><!--[if mso & !supportInlineShapes & supportFields]>       

   

   

①  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  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移民亚马孙平原      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雨林的保护  

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2.保护措施(1)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2)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3)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4)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5)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6)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三、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两类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能源结构  

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图(2007  

<!--[if gte vml 1]>     <!--[endif]--><!--[if gte vml 1]>     <!--[endif]-->  

   

   

   

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  市场广阔   ③  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能源基地建设  

① 扩大煤炭开采量 ②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记住神黄线、大秦线) ③ 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④ 实现能源综合利用构建 铝、煤化、煤钢三条产业链  

三条产业链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if gte vml 1]>     <!--[endif]-->  

注意水泥作为建材,煤渣也可做建材,如发电厂的煤渣发展循环经济。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①   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②  调整产业结构;③   “三废的治理(煤矸石可用于发电、供热、填充露天矿坑和塌陷区:煤泥经干燥可再利用;废水采取沉淀净化)  

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尼罗河文明  两河文明  黄河——长江文明   印度河——恒河文明  

流域的自然背景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开发方向  

田纳西河  

    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  

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西坡,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护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  

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但河流落差大、水量很不稳定。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磷、锌、云母等。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①  1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盛产棉花、马铃薯和蔬菜,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②  19世纪后期 :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③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流域的综合开发  

    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结合资源条件进行综合开发,对流域的生态坏境进行恢复和治理。取得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和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  

    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  

    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在两岸形成业走廊。  

四、区域经济发展  

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东北地区是我国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林业生产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  

<!--[if !supportLists]-->      <!--[endif]-->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可满足一年一熟,但易受低温冷害影响。  

② 地形、土壤条件(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高原宜发展林牧业):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③ 社会、经济条件: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有利于农业专业化  

                    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  

                    人口密度较低,人均耕地少,有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三山脉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  

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  :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种植水稻(主要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河谷盆地。随着科技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大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小麦、玉米,油料作物为大豆。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  

①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  地区专业化生产  

主要问题  

人口激增导致农林开发过度,造成土地不合理利用,导致生态坏境恶化。  

表现为:水土流失,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坏境污染  

农业发展方向  

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生态效益相结合。建成我国最大绿色食品基地,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区域。       

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建设绿色食品基地。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  

西部草原区:结合退耕还林、围栏限牧、退耕还草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山区农业  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问题  

措施  

黑土变薄,土地肥力下降  

改革耕作制度,加强黑土培育,增施有机肥,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保护黑土  

森林资源减少、覆盖率降低、质量下降、破坏严重  

以营林为主;合理采伐;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工业化与城市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  

①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③ 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④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问题与对策  

①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产业结构调整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  

②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③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加强规划与管理  

城中村  

     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我国区域城市化典型范例  

珠三角:  

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浙江温州模式:  

小商品经济--→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苏南模式:  

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东北模式:  

森林、矿产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五、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自然资源的分布  

我国油气资源东少西多,南少北多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轮南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一线(主干道)经过新疆(新)、甘肃省(甘/陇)、宁夏(宁)、陕西(陕/秦)、  

山西(晋)、河南(豫)、安徽(皖)、江苏(苏)、上海(沪/申)。二线西起新疆霍尔斯口岸,南至广州。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① 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②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和酸雨)③ 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四大气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西气东输的影响  

对西部1、推动天然气勘探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并拉动相关产业增长  

产业转移。  

<!--[if !supportLists]-->2、   <!--[endif]-->将西部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东部  

<!--[if !supportLists]-->1、   <!--[endif]-->缓解能源紧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if !supportLists]-->2、   <!--[endif]-->推动天然气化工以及用户管网建设,促进东部地区发展。  

对环境  

<!--[if !supportLists]-->1、   <!--[endif]-->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大气质量。  

<!--[if !supportLists]-->2、   <!--[endif]-->在建设过程中,注意保护生态。  

<!--[if !supportLists]-->3、   <!--[endif]-->在沿线推广天然气,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从而缓解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我国的资源调配  

北通道:将陕西、山西、蒙西的煤电和黄河上游水电送到京津唐地区  

中通道:将长江上游干支流水电送到华中、华东  

南通道:将云贵煤电,澜沧江、乌江、西江上游水电送到珠三角  

产业转移  

概念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分类  

国内叫做区域产业转移  

跨国叫国际产业转移  

目的:降低成本,扩大市场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 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②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③  市场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欧、北美是日本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20世纪末,东亚和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大而成为日本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并成为日本企业主要投资地区。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②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③  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输出地:坏境质量提升。输入地:坏境污染加重,可是输入地由乡村变为城市。)④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输出国失业率上升,输入国:就业压力减轻)  

   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如日本 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减于缓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