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教育教学期刊资料索引:语文2012年7月
录入者:zhangyp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11日
主题 | 篇名 | 责任者 | 刊名 | 刊期 | 页码 |
教学理论 | 改变一点点便是改变 | 陈建伟 | 语文月刊 | 201207 | 1 |
语文学习型课堂构建之思考之一 | 陈建伟,张芳 | 语文月刊 | 201207 | 4 | |
语文教学改革的空间在哪里? | 申卫平 | 语文月刊 | 201207 | 7 | |
选修课程中语文教学价值的探讨 | 黄翠 | 语文月刊 | 201207 | 11 | |
优质评价与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 | 连晓兰 | 语文月刊 | 201207 | 15 | |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引”、“读”、“碰”、“拨”四字经 | 王毅 | 语文月刊 | 201207 | 20 | |
文言深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 谢斌 | 语文月刊 | 201207 | 25 | |
不要“面子”,只求“点子”——浅谈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 叶方晓 | 语文月刊 | 201207 | 29 | |
谈谈农村中学语文课外活动开展的几点做法 | 官彩英 | 语文月刊 | 201207 | 32 | |
培养思考力,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 杨文芳 | 语文月刊 | 201207 | 35 | |
改变提问方式,提高学生语文思维能力 | 黄小敏 | 语文月刊 | 201207 | 38 | |
京剧的文化品格——傅谨教授访谈录 | 傅谨,黄春黎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207 | 6 | |
语文试卷评讲模式初探 | 顾小燕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207 | 10 | |
深化小组合作 打造课堂亮点 | 倪自稳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207 | 12 | |
从活动单导学实践案例看语文的生成 | 仲彩燕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207 | 14 | |
语文分享教学策略探究 | 洪丰乔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207 | 16 | |
论语文教学的优化 | 郭志明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207 | 19 | |
文学名著的阅读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 祝念亭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207 | 22 | |
怎样突破朗读教学的瓶颈 | 熊瑞华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207 | 24 | |
古今中外变形记 | 叶开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207 | 34 | |
教怠师 不读书 | 方国来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207 | 54 | |
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弊端 | 汪军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207 | 56 | |
对外汉语教学中凝固格式的研究与教学 | 陈淑梅,李银霞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207 | 57 | |
因语文而美丽 | 朱莉萍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207 | 60 | |
模糊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 雷家振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207 | 66 | |
魏书生六步教学法对青年语文教师的启示 | 余梦醒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207 | 70 | |
语文综合性学习之我见 | 周运涛,刘晓星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207 | 72 | |
努力打造三味语文课堂 | 余小丽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207 | 73 | |
赏莫奈作品随感 | 范舒扬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207 | 74 | |
让思想在“自由发表”中建树 | 王栋生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07 | 卷首 | |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语文教学“兴奋点”与“探究点”的营造与反思 | 莫立刚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07 | 9 | |
文本解读的界在哪里? | 庄照岗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07 | 11 | |
课例研究成果的表述 | 纪勇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07 | 13 | |
摇摆:无为的情节运行方式 | 黄华伟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07 | 74 | |
语文本当精彩纷呈 | 唐尧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07 | 76 | |
当英雄孤单时,他会想起谁?——如何理解《属相》中杜甫的情感 | 张小英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07 | 77 | |
听评优课过程中的断想——从“教师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语法结构说起 | 袁健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07 | 79 | |
“好玩”与“有用” | 郭惠宇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2.7-8 | 1 | |
我的心中有芝兰 | 王玉强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2.7-8 | 4 | |
实施以课本剧为载体的语文教学改革初探 | 闫桂珍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2.7-8 | 127 | |
百年语文教育低效原因探析 | 肖建云 | 高中语文教与学 | 2012.7 | 3 | |
重拾朗诵和板书老家当 | 龚海华 | 高中语文教与学 | 2012.7 | 48 | |
比喻和诗 | 孙绍振 | 高中语文教与学 | 2012.7 | 51 | |
提升语文教育工作的专业尊严 | 韩雪屏 | 中学语文教学 | 2012.7 | 1 | |
阮真作文教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 魏本亚 | 中学语文教学 | 2012.7 | 4 | |
不是每一块砖都要去砌长城——谈教学的多样性兼答王俊鸣先生 | 王开东 | 中学语文教学 | 2012.7 | 35 | |
再说几句 | 王俊鸣 | 中学语文教学 | 2012.7 | 39 | |
回望,原来那才是本色 | 应永恒等 | 中学语文教学 | 2012.7 | 73 | |
在阅读中前行 | 施恩盛 | 中学语文教学 | 2012.7 | 78 | |
课堂教学 | 披情入文,游刃有余——以《我与地坛》为例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 | 杨志洁 | 语文月刊 | 2012.7 | 42 |
时空建构,情归何处?——从时空的视角谈《石头城》的教学 | 田程 | 语文月刊 | 2012.7 | 46 | |
论实用类文本“问题情景——阅读探究”教学模式的建构——以《寂静的春天(节选)》为例 | 李宏发 | 语文月刊 | 2012.7 | 48 | |
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之旅——《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探究 | 杨玉枝 | 语文月刊 | 2012.7 | 52 | |
最激烈的冲突存在于人的内心——以《哈姆莱特》为例谈戏剧 | 周剑光 | 语文月刊 | 2012.7 | 56 | |
《论语》教学教出一点文学味 | 高培圣 | 语文月刊 | 2012.7 | 58 | |
不要干扰学生阅读 | 朱建清 | 语文月刊 | 2012.7 | 61 | |
合作学习的“小组讨论”必须务实 | 张火炎 | 语文月刊 | 2012.7 | 64 | |
关注课堂细节,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 徐新艳 | 语文月刊 | 2012.7 | 66 | |
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文言文教学内容的几点思考 | 张缨,江宏 | 语文月刊 | 2012.7 | 69 | |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作业系统若干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 高美玲 | 语文月刊 | 2012.7 | 75 | |
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 赵兵 | 语文月刊 | 2012.7 | 78 | |
对杨绛《老王》的深度解读 | 李彬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2.7 | 26 | |
《一面》教学引发的几点思考 | 管树青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2.7 | 28 | |
《师说》中师道思想的延伸评析 | 孟凡军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2.7 | 30 | |
《老王》教学应把握的三个层面 | 苗庆利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2.7 | 33 | |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 | 张安群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7 | 16 | |
美丽与缺憾:课堂观察的不同视角——读《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有感 | 张全民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7 | 18 | |
设问与回应:教学目标达成的两大重要方法——简评《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 | 纪勇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7 | 19 | |
解开语文教学身上的套子——评张安群老师的课例 | 黄伟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7 | 20 | |
巧入藕花深处——《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后回顾 | 张安群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7 | 22 | |
反弹琵琶,品鉴经典——《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 | 王葱琼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7 | 24 | |
板书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 王铄,王健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7 | 27 | |
简约:语文课堂的理想境界 | 戴继华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7 | 28 | |
课堂补白:一个被忽视的教学细节 | 张长松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7 | 30 | |
隔岸花分一脉香——试析程少堂、董一菲的诗歌教学艺术 | 徐志耀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7 | 32 | |
一架通向古诗意旨的“桥梁”——谈对古诗言外之意的理解 | 魏保平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7 | 34 | |
“异文”对读教学策略 | 徐婷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7 | 35 | |
史传类文学特点及教学策略 | 何莉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7 | 37 | |
巧借“唤醒”析情感——例谈《礼拜二午睡时刻》的两处教学设计 | 苏丰华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7 | 39 | |
选修阅读教学的内容确定——以苏教版《<史记>选读》教学为例 | 陈绍兰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7 | 42 | |
铅华不御得天真——谈《金岳霖先生》之“真” | 石爱国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7 | 45 | |
“吾与点也”新解 | 张锋,吴伟昌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7 | 47 | |
乱世舞台,大器晚成的绝唱——《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形象探析 | 朱伟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7 | 49 | |
不言悲而悲不可禁——谈《项脊轩志》结尾的妙处 | 李莹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7 | 51 | |
获奖课例《说“木叶”》课例赏鉴 | 陈海滨,冯晓云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2.7-8 | 7 | |
《咬文嚼字》课例赏鉴 | 刘盛浪,陈跃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2.7-8 | 11 |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例赏鉴 | 冯红霞,丁亚宏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2.7-8 | 15 | |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例赏鉴 | 杨勇,马东新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2.7-8 | 19 | |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例赏鉴 | 黄娅,訾惠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2.7-8 | 23 | |
《我有一个梦想》课例赏鉴 | 张发春,方芳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2.7-8 | 27 | |
《江南的冬景》课例赏鉴 | 隆芳,陆宗成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2.7-8 | 31 | |
《故都的秋》课例赏鉴 | 王洁辉,苏朝栋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2.7-8 | 35 | |
《我与地坛(节选)》课例赏鉴 | 彭玉华,胡勤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2.7-8 | 39 | |
《小狗包弟》课例赏鉴 | 耿荻秋,段增勇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2.7-8 | 43 | |
《汉家寨》课例赏鉴 | 李蓉,李泽琪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2.7-8 | 47 | |
《埃菲尔铁塔沉思》课例赏鉴 | 刘铭,赵福楼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2.7-8 | 51 | |
《Kissing the Fire(吻火)》课例赏鉴 | 刘洪梅,钱国利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2.7-8 | 55 | |
《游褒禅山记》课例赏鉴 | 张蕾,耿文举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2.7-8 | 59 | |
《失街亭》课例赏鉴 | 邢小雷,张春莲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2.7-8 | 63 | |
《情真意切释猜嫌》课例赏鉴 | 彭倩,候一农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2.7-8 | 67 | |
《子路、曽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例赏鉴 | 张广录,程红兵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2.7-8 | 71 | |
从“赵盾弑君”看“春秋笔法” | 陈巧梅,π东军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2.7-8 | 75 | |
《项羽之死》课例赏鉴 | 王兆彬,杨桦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2.7-8 | 79 |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课例赏鉴 | 徐殿东,贾玲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2.7-8 | 83 | |
《归园田居(其一)》课例赏鉴 | 李涛,张瑾琳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2.7-8 | 87 | |
《蜀道难》课例赏鉴 | 许万军,朱焕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2.7-8 | 91 | |
《氓》课例赏鉴 | 姜珠,李树泽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2.7-8 | 95 | |
《采薇》课例赏鉴 | 张继辉,卢军良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2.7-8 | 99 | |
《燕歌行》课例赏鉴 | 张红梅,夏敏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2.7-8 | 103 | |
《唐诗三首》课例赏鉴 | 杨子江,谭健文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2.7-8 | 107 | |
《杜甫诗歌专题阅读》课例赏鉴 | 沈胜方,秦训刚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2.7-8 | 111 | |
《锦瑟》课例赏鉴 | 王舒成,朱芒芒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2.7-8 | 115 |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课例赏鉴 | 饶满林,张青云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2.7-8 | 119 | |
用灵动的思维立意 用精准的语言论述 | 刘海燕,候成宾 | 语文教学通讯 | 2012.7-8 | 123 | |
把课文变一变,换一换——例谈“变换文本”教学 | 吴长青 | 高中语文教与学 | 2012.7 | 37 | |
如果有雪,一定不让它孤单落下——十二月随笔创作综述 | 李芳 | 高中语文教与学 | 2012.7 | 40 | |
如何让学生更优秀——普通高中实验班语文教学初探 | 刘开松 | 高中语文教与学 | 2012.7 | 43 | |
诡辩还是雄辩?——《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中不能回避的分析 | 林志强 | 高中语文教与学 | 2012.7 | 46 | |
把现代诗当现代诗来教 | 李卫东 | 中学语文教学 | 2012.7 | 10 | |
教:在学生“自主”之上必须有作为——以《拿来主义》教学为镜子 | 徐江,周宗富 | 中学语文教学 | 2012.7 | 14 | |
经典文本阅读教学浅议——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 | 朱芒芒 | 中学语文教学 | 2012.7 | 17 | |
古典诗歌解读:旨趣与诗眼 | 中学语文教学 | 2012.7 | 20 | ||
《夜归鹿门歌》课堂实录 | 吴春来 | 中学语文教学 | 2012.7 | 20 | |
观察者语 | 王鹏伟 | 中学语文教学 | 2012.7 | 23 | |
缘何“骑桶”——《骑桶者》虚构艺术解析 | 朱前珍 | 中学语文教学 | 2012.7 | 40 |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应作何解?——兼评对辛弃疾《菩萨蛮》一词的误读 | 王振军 | 中学语文教学 | 2012.7 | 43 | |
诚信文化的一次精神苦旅——从文章结尾探寻《信客》的主旨 | 刘宏业 | 中学语文教学 | 2012.7 | 46 | |
冷硬的语言背后藏着一颗火热的心——解读《雪》的末句 | 韦存和 | 中学语文教学 | 2012.7 | 49 | |
引导学生进行“文意把握” | 余映潮 | 中学语文教学 | 2012.7 | 51 | |
个性化:散文教学内容的切入点——《想北平》教学设计例说 | 郑逸农 | 中学语文教学 | 2012.7 | 52 | |
借鉴、验证和深化 | 刘占泉 | 中学语文教学 | 2012.7 | 55 | |
教学设计“无非是个例子” | 蔡明 | 中学语文教学 | 2012.7 | 55 | |
“无用”之时方显“大用”——《那树》教学设计 | 师延峰 | 中学语文教学 | 2012.7 | 57 | |
初中语文教学要在感性中培植理性 | 卢军良 | 中学语文教学 | 2012.7 | 59 | |
沿用与重构:教材内容教学化过程中的两难选择 | 何立新 | 中学语文教学 | 2012.7 | 60 | |
阅读写作 | 关于阅读教学提问的再思考 | 陈永杰 | 语文月刊 | 2012.7 | 22 |
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强化学习目标的达成——两堂有效的作文讲评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 刘文岩 | 语文月刊 | 2012.7 | 71 | |
细节的真谛 | 魏润身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2.7 | 37 | |
我们如何来写景 | 蒋光利,董道琼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2.7 | 40 | |
文本阅读与写作教学如何有机结合 | 王健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2.7 | 42 | |
阅读课中的变式引导初探 | 梅友成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2.7 | 44 | |
如何提高散文阅读的能力 | 梁健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2.7 | 46 | |
阅读教学中巧妙设计问题的策略 | 李智祥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2.7 | 47 | |
把握事物作用 突破散文阅读 | 宋国侠,杨志勇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2.7 | 49 | |
初中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中的语境运用 | 冯桂荪,胡龙平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2.7 | 50 | |
多重对话 创新阅读 | 王辉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2.7 | 52 | |
课外阅读与作文教学 | 罗来斌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2.7 | 53 | |
让对话在作文教学中闪光 | 徐国栋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2.7 | 64 | |
从“历时”语境到“现时”对话语境——对论述阅读教学内容的思考 | 郭平,杨仕威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7 | 52 | |
“阅读与识见提升”之思考与训练 | 邓志刚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7 | 55 | |
教师下水作文浅谈 | 刘震宏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7 | 58 | |
作文教学的两翼——实用性写作与文学性写作 | 于军民,薛景 | 高中语文教与学 | 2012.7 | 7 | |
作文的批阅与讲评 | 郑桂华 | 高中语文教与学 | 2012.7 | 11 | |
写作教学评价的整体策略探究 | 叶海忠 | 高中语文教与学 | 2012.7 | 13 | |
“读书笔记”写作讲评与指导课堂实录 | 柳袁照 | 高中语文教与学 | 2012.7 | 16 | |
赌书,消得泼茶香——柳袁照写作讲评课教学的文化导向 | 唐岚 | 高中语文教与学 | 2012.7 | 20 | |
专题式作文评讲模式例谈 | 周徐兵 | 高中语文教与学 | 2012.7 | 23 | |
阅读教学的“瘦身”策略 | 钱建江 | 高中语文教与学 | 2012.7 | 28 | |
汉语思维:让写作洋溢中国味 | 邓彤 | 高中语文教与学 | 2012.7 | 31 | |
比较思维让写作走向深刻 | 姜晓霞 | 高中语文教与学 | 2012.7 | 35 | |
在事例与论点间安上“合页”——怎样剖析出论证事例的本质 | 何宁 | 中学语文教学 | 2012.7 | 26 | |
动人表情何惧多——一次写作指导课的审视和反思 | 陈芳 | 中学语文教学 | 2012.7 | 29 | |
高三社科论文写作12年 | 王栋生 | 中学语文教学 | 2012.7 | 33 | |
试题研究 | 努力提升高考作文水平 | 周妮迪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2.7 | 67 |
浅析新课标下的小说考点 | 马才廷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2.7 | 69 | |
2012年高考作文三维透视 | 姜有荣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7 | 61 | |
“三稳四重”考能力“减负增效”查素养——2012年全国课标卷亮点摭谈 | 王吾堂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7 | 64 | |
透过变化看备考——2012年广东卷看2013年备考 | 卢福东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7 | 67 | |
一个新时代的开始——2012年高考作文综述及2013年作文备考 | 闫会才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7 | 69 | |
美国GRE写作考试对我国高考议论文写作的启示 | 钟斌 | 高中语文教与学 | 2012.7 | 54 | |
高考语文新课标卷近5年试题分析及前瞻预测 | 张苑勋 | 高中语文教与学 | 2012.7 | 59 | |
高考“伪写作”导向可以休矣——2012年高考作文题浅论 | 潘新和 | 中学语文教学 | 2012.7 | 63 | |
脱胎换骨 波澜不惊——2012年湖北省新高考语文试题简析 | 阮祥富,秦训刚 | 中学语文教学 | 2012.7 | 68 | |
安徽省新课改高考作文命题理念与特色探微 | 王尔楷 | 中学语文教学 | 2012.7 | 70 | |
资料参考 | 朝□、朝花、朝华考辨——从鲁迅《朝花夕拾》谈起 | 刘丹 | 语文月刊 | 2012.7 | 40 |
由“说”字谈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之辨 | 单志文 | 语文月刊 | 2012.7 | 81 | |
昆明的雨 | 汪曾祺 | 语文月刊 | 2012.7 | 84 | |
那一腔质朴的文人情怀——汪曾祺散文《昆明的雨》赏析 | 孟迎新 | 语文月刊 | 2012.7 | 85 | |
渺渺诗意怅怅情——两首言情词赏析 | 孙善网 | 语文月刊 | 2012.7 | 87 | |
“我们”的感情色彩 | 孙怀伦 | 语文月刊 | 2012.7 | 89 | |
如此“乍舌”,令人咋舌 | 杨青山 | 语文月刊 | 2012.7 | 91 | |
谈谈“等”和“等等” | 王力 | 语文月刊 | 2012.7 | 92 | |
中国是由戊肝疫苗“诞生”的吗? | 贾平 | 语文月刊 | 2012.7 | 93 | |
也说“泉香酒冽” | 李世袭 | 语文月刊 | 2012.7 | 10 | |
“舞蹈”何以“美轮美奂”? | 于颖泓 | 语文月刊 | 2012.7 | 19 | |
“何况”“而况”与“况且” | 张鑫,陈琳 | 语文月刊 | 2012.7 | 31 | |
不要再“凭心而论”了 | 曹明法 | 语文月刊 | 2012.7 | 34 | |
深圳福田不能称“首善之区” | 屈光耀 | 语文月刊 | 2012.7 | 45 | |
“反戈一击”如何用? | 薛泉海,安淑华 | 语文月刊 | 2012.7 | 68 | |
“首当其冲”还是用错了 | 章晓勤 | 语文月刊 | 2012.7 | 74 | |
“南中国”一词当休用 | 乔建军 | 语文月刊 | 2012.7 | 77 | |
“一铜天下”是什么意思? | 姜敬槐 | 语文月刊 | 2012.7 | 80 | |
“弹冠相庆”的误用 | 陈千里 | 语文月刊 | 2012.7 | 83 | |
“良莠不齐”误用举例及原因分析 | 孟祥印 | 语文月刊 | 2012.7 | 94 | |
此“泥”非彼“泥” | 葛斌昂 | 语文月刊 | 2012.7 | 95 | |
宋太宗避讳兄名:“匡”改“光” | 陈晓云 | 语文月刊 | 2012.7 | 14 | |
说“鱼翔浅底”中的“翔” | 宋子伟 | 语文月刊 | 2012.7 | 28 | |
“青春”原本指“春天” | 胡礼湘 | 语文月刊 | 2012.7 | 47 | |
《师说》中的“古” | 高永军 | 语文月刊 | 2012.7 | 51 | |
“学而优则仕”的“优”并非“优秀”之意 | 王叙黄 | 语文月刊 | 2012.7 | 96 | |
“獭祭鱼”与“掉书袋” | 张凤祥 | 语文月刊 | 2012.7 | 封三 | |
纽约地铁交响曲 | 汤伟 | 语文月刊 | 2012.7 | 76 | |
生命与名利 | 戴建业 | 语文月刊 | 2012.7 | 79 | |
《论语》中的人名文化 | 杨志成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7 | 59 | |
“绝无仅有”用错了吗?——从《清塘荷韵》一处用词谈起 | 胡晓虹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7 | 60 | |
务观还是务观? | 陆精康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7 | 61 | |
“南中国”一词当休矣 | 乔建军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7 | 56 | |
教研活动 | 万紫千红满园春 | 吕晓宝,蔡慧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2.7 | 62 |
四十载沂水春风纵横理论 五百期杏坛秋雨探究教学——并贺中语参创刊40周年 | 俞发亮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2.7 | 5 | |
中华第19届“圣陶杯”中学生作文大赛启事 | 中学语文教学 | 2012.7 | 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