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地理>> 高二>>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第2课 思想家柏拉图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8年05月14日

2  思想家柏拉图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柏拉图生活的时代及主要生平事迹,使学生认识到他之所以成为哲人,是与古希腊的民主政体以及他本人不懈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分不开的。

通过了解柏拉图的哲学观点、政治理念、政治实践活动以及雅典学园的活动,正确评价他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和评价问题的能力与方法,树立正确的史观;培养学生热爱和弘扬人类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了解柏拉图为实现其政治理念不断求索的史实基础上,从中感悟哲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为追求真理不懈探索精神的可贵。

教材分析   

                                                

    哲学家柏拉图对西方哲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正如K.R.波普所言:“柏拉图著作的影响(不论好歹)是无法估计的。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 围绕“思想家柏拉图”这个中心,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柏拉图的生平和他的理想国”,讲述柏拉图的主要生平及政治实践;第二部分“雅典学园”,讲述柏拉图创办雅典学园的大致情况;第三部分“影响深远的思想家”,讲述柏拉图的政治、哲学观点及其影响与评价。  

   (一)柏拉图的生平和他的理想国  

柏拉图,他是古希腊思想史的丰碑,他是古希腊文明魅力的焦点,他留下了古代人类思维的梦想与创意,他将真理之光带给了人类的未来。本目教材讲述了柏拉图的主要生平与政治实践,体现了课标要求之“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主要生平事迹”。

在进行本目教学时,应使学生懂得:“影响(人物)成材的因素是一个包括环境、教育以及主体能动作用等多层次、多方面、整体相关发展变化的复杂系统。……其中社会环境起决定作用,教育起主导作用,而人才自身则发挥主体能动作用。”当然,环境、教育的作用最终通过人才主体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柏拉图之所以能够成为彪垂千史的思想巨匠,与古希腊雅典民主政体,苏格拉底的教育影响以及他本人坚持不懈的政治实践分不开的。

1.       柏拉图的主要生平

柏拉图出生在雅典附近的伊齐那岛,他家世显赫,但其青少年时期却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与战争间频繁更迭的政体中度过的。对于这段历史,教材着墨不多,教材的介绍侧重于对柏拉图影响深远的两件大事上: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师徒关系;柏拉图在地中海沿岸的游历。

1)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师徒关系

柏拉图成年后,雅典城邦的生活开始趋于稳定,重新出现了歌舞升平的局面,人们开始出席各种社交活动,柏拉图与苏格拉底就是在一次赛诗会上相识的。当时,柏拉图带着自己的作品前去参加比赛,在举行比赛的剧场前,正好遇到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柏拉图也挤进了聆听对话的人群,听完苏格拉底的话,柏拉图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很多一直苦苦思索却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一瞬间豁然开朗,他当即拜苏格拉底为师,是年,苏格拉底61岁,柏拉图20岁。教材选取这段历史作为介绍重点是因为师从苏格拉底是对柏拉图一生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情,这种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思想深受苏格拉底的影响,以至于他一生创作的绝大部分对话,都是以苏格拉底为主要发言人;另一方面,苏格拉底因不能见容于雅典的民主政体而被判处死刑,这一事件改变了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态度,他开始寻找自己的心目中的理想国,所以当苏格拉底这颗巨大的星辰陨落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柏拉图却熠熠升起,创造了西方思想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

2)柏拉图在地中海沿岸的游历

苏格拉底被处死后,柏拉图与一些门徒逃往麦加拉避难,由此开始了他在地中海沿岸的游历生活。教材对这段历史分别用大小两个文段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讲述,是因为这段游历生活是柏拉图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阶段。他在意大利结识了一些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门徒,阅读了德谟克利特的著作,他还在埃及结识了许多名噪一时的思想家与政治家,对各地的政治制度与风土人情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最终柏拉图在百家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即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才是最好的政体,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

2. 柏拉图的政治实践

柏拉图的 “哲学王统治下的理想国”的政治构想也被称为是“道德城邦模式”,其特点有三:第一,把政治生活等同于道德生活,把伦理道德原则作为政治原则予以论证阐发。第二,十分强调道德在政治生活和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把政治秩序的建立和维护看作是伦理道德的维护。第三,把国家统治的最高权力赋予了集权力与道德于一身的圣人、贤者。然而当柏拉图满腔热血地将政治构想付诸实践时,却屡遭挫折,甚至身陷囹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的政治构想缺乏实践基础,按照孟德斯鸿的论述,只有共和模式才适合于德治,而当时实行僭主政体的叙拉古显然无法为柏拉图提供这样的政治环境。政治主张与时代的格格不入使柏拉图的叙拉古之行最终以失败告终。教材对这段历史分别用大小两个文段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讲述,这是因为叙拉古的风风雨雨成为柏拉图后期活动与思想言论的主要动因。首先,这段政治实践的经历深化了柏拉图对僭主政体的认识,深化了他对公民教育必要性、艰巨性的认识,这些在柏拉图中后期的著作中都有反映。其次,政治的失意并没有泯灭柏拉图心中的理想,他开始创办雅典学园,通过传道授业培养一批既懂哲学、自然科学,又能治国的人才,即他设想的哲学王,通过他们去改变社会现实,间接地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失败的教训也使柏拉图认识到“哲学王统治下的理想国”在实践上的难度,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开始设计第二等理想国——法治国。

本目讲述柏拉图的“主要生平”是将其作为他“政治实践”的背景,而“政治实践及失败教训”则是本课第二、三目的背景,所以建议将“政治实践及失败的教训”作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二) 雅典学园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朋友的资助下在雅典城外西北角的阿卡德摩(Academus)建立学园。此地原为阿提卡英雄阿卡德摩的墓地,故学园命名为阿卡德米学园(Academy)。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传授知识、进行学术研究、提供政治咨询、培养学者和政治人才的学校。创办学园是柏拉图一生最重要的功绩,在这里,他把许多哲学家所稀缺的浪漫与想象泼洒到每个弟子的心田,为西方世界培养了大量的学者、政治家。同时学园时期也是柏拉图一生中最稳定的时期,除了第二、三次西西里之行外,柏拉图的后半生都是在这个风光明媚的学园中度过的,他的著作大多数也是在这里完成的。教材在这一目中,着重分析了雅典学园的两大特点:政治思想的“集散地”;对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视。另外还提到了学园在西方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1.  雅典学园特点之一:政治思想的“集散地”

为城邦培养治理人才是柏拉图学园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学园是一个带有政治性质的学校。它与当时许多城邦都有政治联系,一些城邦的统治者也经常向学园寻求政策咨询,学园的一些弟子也经常用所学的理论为一些城邦提供立法指导,有的甚至直接参与城邦的立法和行政活动,因此雅典学园被人喻为政治思想的“集散地”毫不夸张。柏拉图晚年虽然主要从事哲学研究,越来越少参加政治实践,但他的政治思想却通过学园影响城邦统治者,俨然成为“帝王之师”,这一点倒是和中国儒家传统十分相近。

2.雅典学园特点之二:对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视

美国数学史家博耶评论说:“虽然柏拉图本人在数学研究方面没有特别杰出的学术成果,然而,他却是那个时代的数学活动的核心……,他对数学的满腔热诚没有使他成为知名数学家,但却赢得了‘数学家的缔造者’的美称”。柏拉图早年接触过毕达哥卡斯学派“万物皆数”的观点,自己对数学有相当高的造诣,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学园为何如此积极研究自然科学和数学,为何能培养出一批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当然,柏拉图强调数学,是因为他认为数学在训练智力方面作用很大,而几何的学习则可以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归根结底他是将自然科学知识作为政治、哲学研究的基础,柏拉图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融与交叉,是具有现实政治意义的。

3. 雅典学园在西方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在朋友的婚礼上安然辞世,但学园却在他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的经营下,一直存续到529年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处于宗教目的下令关闭为止,前后长达900多年。教材对这段历史分别用大小两个文段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讲述,是因为学园对西方教育及思想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雅典学园是古代最早在教育目标上既体现社会功用性、又体现人文特性的教育机构,因此它常常被人们看作是世界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或者至少是大学的萌芽,现代大学中的学院、研究院有时还被称为Academy,原因就在于此。其次,作为柏拉图思想的传播基地,由柏拉图倡导的“学以致用”、“学术自由”等传统直到今天还被继承,因此在历史上,雅典学园的地位比同类其它学园显得更为重要。最后,学园聚集了当时希腊世界大批最有才华的青年来此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讨论,为后来西方各个门类的学科发展提供了许多原创性的思想,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如亚里斯多德等,雅典学园成为希腊乃至整个地中海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库和人才库。

本目教学可重点介绍雅典学园在西方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讲授使学生认识到柏拉图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培养学生热爱和弘扬人类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影响深远的思想家  

和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一样,柏拉图也是一个梦想家,他以哲学家罕有的激情与浪漫创作了《理想国》与《法律篇》,这两部作品(尤其是前者)浓缩了最完整的柏拉图思想,论述所及不仅包括关于国家及人的思想,也包括其著名的关于形式的学说,关于知识的理论,以及关于音乐、诗歌在社会中作用的见解。它们对于西方人有关正义、统治、服从以及恪守道德的等观念问题具有强烈的影响。教材选取这两部作品中最重要的两个思想进行讲述:哲学思想之理念论,政治思想之理想国。

1. 哲学思想——理念论

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他认为:一、理念是世界的本原,它是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永恒不变的实体。而现实世界只不过是人类通过感官对理念世界不完美的折射。二、理念是可以通过人类的灵魂(理念思维)去了解的。人的灵魂是不朽的,而灵魂所蛰居的躯体则是必朽的。

本部分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明确的是:一、柏拉图的理念论涉及到哲学的根本问题: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由于柏拉图的“理念”通常被认为是属于“精神”范畴,所以大多数人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唯心主义。(不同意见可参见教学参考之《柏拉图“理念”一词的翻译问题》) 二、柏拉图将不朽的灵魂与必朽的躯体加以区分的思想,实际是哲学的“二元论”,这对后世的哲学和宗教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三、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他一切政治思想的基础。所谓“理念”就是城邦最初被人们建立起来的那个样子,或者说是它的最初原型。柏拉图认为,城邦衰败的最主要原因,是这个“原型”因为天长日久而被历史尘封起来,从而导致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行为失范。所以理念论的任务就是要唤起人们对本真城邦“理念”的“回忆”,在城邦“原型”即教材后面提及的“理想国”的指导下,改造或改变现实的城邦,使之重新回到稳定和秩序的轨道上来。

柏拉图的理念论教材只是略有提及,由于这个部分涉及的哲学知识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参见教学参考资料并针对学生情况酌情处理,关键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理论、追求真理的精神。

2. 政治思想——理想国

在“理念论”的基础上,柏拉图在《理想国》(又译《论共和国》)向人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教材用了较多篇幅介绍理想国,这是因为城邦问题是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特定主题,也是柏拉图研究政治哲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他的所有思想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在《理想国》中,问题的讨论首先从“正义”入手,但这仅仅是个引子,柏拉图很快便转入对城邦起源及其本质的讨论并提出了理想城邦的构建方案。

在《理想国》的第四卷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开始了“理想城邦”的构建。在他看来,首先,“一个幸福国家(城邦)的模型”需要严格的社会分工。这也是教材提及的被分为三个阶级的居民:统治者、军人和平民。第二、柏拉图强调这三个阶级必须各自专心于一事,各尽其责,才能保证城邦的和谐、稳定。第三、城邦的统治者应该由“哲学王”担任。第四、城邦的目的和宗旨不是为了哪个阶级的幸福或其利益的实现,而是为了整个城邦的幸福及其利益的实现。因此城邦应该实现“男女平等”、 “共妻共子”和“财产公有”等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明确两点:首先,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其理念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具体适用,三类居民划分标准就是对理念真理掌握能力的大小。第二理想国的管理涉及到一个“人治”的概念问题,但是柏拉图的“人治”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人治”,他的“人治”实际上是“德治”,所以他的理想城邦又被称为“道德城邦”,其政治观也被称为伦理型的政治观,这点与中国的儒家理想有点类似。

最后需要向学生补充的是: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要使国家完善,必须让哲学家当国王,或是把国王培养成哲学家,出于这一目的,柏拉图对法律不太重视,崇尚人治而非法治,然而政治理想的屡屡碰壁却让柏拉图逐渐改变了他对法律的看法,在他晚年的著作《政治家篇》与《法律篇》中,他开始承认法律在城邦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他指出,如果一个城邦没有好的办法让统治者变为一个哲学家,或是让哲学家成为国王,则法治仍旧比人治好,实行法治的国家虽不能称为最好的政制,却可以被称为“第二等好”的政制。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倡导的政治制度其实是一种变形的君主制度,但要求的是各有哲学智慧的“哲学王”,颇类似于中国的“ 明 君”。虽然理想国中对于民主制度的反对、狭隘的文化观与专制性的教育制度等,使它遭致非议,但我们无可否认,《理想国》是人类历史是第一个乌托邦的幻想,它集中了古代人类思维的梦想与创意,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

本目教学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因为柏拉图的哲学观点最终是为其政治理想服务,基于这样的逻辑关系,应将教学偏重到第二部分“柏拉图政治观点”的讲述上。

   

教学过程  

    导人部分  

    有关古代思想家的音像资料不多,建议本课用文字加提问的方式导入。

    导入示例:教师用多媒体显示柏拉图头像及以下文字“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教师提问:这段文字说明什么问题?(柏拉图在西方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讲述:柏拉图,他是古希腊思想史的丰碑,他是古希腊文明魅力的焦点,他留下了古代人类思维的梦想与创意,他将真理之光带给了人类的未来。那么,他有哪些重要的思想?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什么贡献?由此导入新课。

    1.柏拉图的生平和他的理想国  

   教师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柏拉图的出生背景、家庭环境后,便可进入本目的第一个要点: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师徒关系。

   建议教师用多媒体显示《柏拉图对话集》的部分选段,提问:柏拉图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一生著述颇丰,但其作品大多是以对话的形式出现,请看他这些对话作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简单地讲述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师徒关系,然后总结:年轻的柏拉图曾师从年过六旬的苏格拉底,从此他的政治哲学思想便深受苏格拉底的影响,以至于他一生创作的绝大部分对话,都是以苏格拉底为主要发言人。

   接着教师可以过渡提问:除了作品表现方式之外,苏格拉底还给柏拉图带来什么影响?由此进入本目的第二个要点:柏拉图在地中海沿岸的游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适时总结:苏格拉底因不能见容于雅典的民主政体而被处死,这一事件改变了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态度,他开始四处游历,寻找自己的心目中的理想国,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丰富的游历最终使柏拉图在百家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即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才是最好的政体,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

在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简短过渡:正值中年,满腔热情的柏拉图立即将他的理想政治体制付诸实践,然而结果如何呢?由此进入本目第三个要点:柏拉图的政治实践。

这个部分是本目教学的重点,建议教师可以借用材料解析题的方式辅助学生思考归纳柏拉图政治实践失败的原因在于其政治构想缺乏实践基础,当时实行僭主政体的叙拉古无法为柏拉图提供实践理想的政治环境。政治主张与时代的格格不入使柏拉图的叙拉古之行最终以失败告终。

最后,教师可对本目进行总结:叙拉古的风风雨雨使柏拉图的政治理想破灭,但政治的失意并没有泯灭柏拉图心中的理想,他开始创办雅典学园,通过传道授业培养一批既懂哲学、自然科学,又能治国的人才,即他设想的哲学王,通过他们去改变社会现实,间接地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由此进入第二目教学。

2。雅典学园  

教师用多媒体显示雅典城外西北角阿卡德摩(Academus)即雅典学园的遗址,并配以文字:阿卡德米(Academy),在这个风光明媚的学园里,柏拉图用诗意的教育感化着未来哲学王的心灵,用遥远的生命之光照亮着追索者的眼睛。在这个门上曾刻有“不谙几何者不得入内”的学园里,柏拉图用音乐和体育充实下一代的心灵,用数学、天文学、几何学、哲学训练未来的哲学王。在这里,公平与正义成为人类大厦永恒的支柱,恒久地照耀着人类历史的过去、现在还有未来!

接着,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完成一个体验式的练习:假如你是一个渴望进入雅典学园学习的年轻人,请针对学园的要求与特点,设计一份入学申请书。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申请书应包括申请者渴望学习治国安邦本领的愿望,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等。通过这个练习,使学生牢固地掌握雅典学园的特点。

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雅典学园的意义并总结:首先,雅典学园是古代最早在教育目标上既体现社会功用性、又体现人文特性的教育机构,因此它常常被人们看作是世界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其次,作为柏拉图思想的传播基地,由柏拉图倡导的“学以致用”、“学术自由”等传统直到今天还被继承,因此在历史上,雅典学园的地位比同类其它学园显得更为重要。最后,学园聚集了当时希腊世界大批最有才华的青年来此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讨论,为后来西方各个门类的学科发展提供了许多原创性的思想,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如亚里斯多德等。雅典学园不愧为古希腊乃至整个地中海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库和人才库。

    3影响深远的思想家  

    教师首先承上启下:同学们!前面我们了解了柏拉图的政治实践,那么他的政治理想究竟是什么?我们还了解了柏拉图的雅典学园,那么他在学园中又向人们传播了哪些的思想?下面,让我们一起祭起柏拉图的经典,深入其思想的精微之处,用哲人的智慧来启迪我们的灵感吧!

教师可用多媒体显示柏拉图著作《理想国》与《法律篇》的封面缩影,并简要介绍:这两本著作是柏拉图最重要的两部作品,它们(尤其是《理想国》)浓缩了最完整的柏拉图思想,论述所及不仅包括关于国家及人的思想,也包括其著名的关于形式的学说,关于知识的理论,以及关于音乐、诗歌在社会中作用的见解。它们对于西方人有关正义、统治、服从以及恪守道德的等观念问题具有强烈的影响。首先,我们来了解柏拉图在著作中提及的第一个重要哲学观点——理念论。由此进入本目第一个要点的教学。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显示柏拉图洞穴比喻的故事并加以图示。提问:这个故事中的囚犯比喻现实生活中的什么人?爬到洞口,看到真实世界的人又比喻现实生活中的什么人?柏拉图想用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由于这个部分涉及的哲学问题较有难度,所以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一起得出答案:柏拉图用囚犯来比喻现实世界中的普通人,获得了自由,看见了真实世界的是哲学家。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念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柏拉图提出这样的哲学观点目的是什么?由此进入本目第二个要点的教学。

教师可用多媒体显示“理想国”示意图并配加如下文字说明: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他政治思想的基础。所谓“理念”就是城邦最初的那个样子,或者说是它的最初原型。柏拉图认为,城邦衰败的最主要原因,是这个“原型”因为天长日久而被历史尘封起来,从而导致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行为失范。柏拉图认为要唤起人们对本真城邦“理念”的“回忆”,就必须在城邦“原型”即 “理想国”的指导下,改造或改变现实的城邦,使之重新回到稳定和秩序的轨道上来。那么柏拉图的“理想国”究竟是如何构建的呢?指导学生看教材,并结合多媒体的示意图对其进行说明。接着,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进一步深化他们对“理想国”的认识。提问一:“理想国”的目标是什么?(正义与幸福)提问二:“理想国”的三个阶级是如何划分的?(结合课后《阅读与思考》)提问三:“理想国”的基础是什么?(三等级各尽其职)提问四:“理想国”的原则有哪些?(等级划分、财产共有、普及教育等)

然后,教师可以调查学生,愿意扮演“理想国”社会分工中的哪种角色并陈述理由。在绝大多数学生因为不愿成为被统治阶级而愿意扮演“哲学王”时,教师可以过渡:柏拉图“理想国”的社会分工建立在等级划分的基础之上,所以这是一个存在阶级差别的社会。在这种情况下,权力必然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但是,在这些渴望并争夺权力的人当中,又有多少人符合柏拉图“哲学王”的道德标准呢?可见这种设想只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晚年的柏拉图历经政治的风风雨雨,终于也认识到这种“理想国”存在的缺陷,与现实格格不入,于是,他开始着手设计“第二等理想国”——“法治国”。

教师可用多媒体显示《法律篇》部分选段并旁白:晚年的柏拉图开始承认法律在城邦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他指出,如果一个城邦没有好的办法让统治者变为一个哲学家,或是让哲学家成为国王,则法治仍旧比人治好,实行法治的国家虽不能称为最好的政制,却可以被称为“第二等好”的政制。当然,柏拉图依旧念念不忘“哲学王”般的“人治”,他提出一旦集各种美德于一身的“夜间议事会”出现,就应该把城邦交还给他们。

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柏拉图设计的这两类“理想国”有何现实意义?教师可以从第一种“理想国”强调“德治”;第二种“理想国”强调“法治”方面引导。

    结语部分  

当苏格拉底这颗巨大的星辰陨落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柏拉图却熠熠升起,创造了西方思想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诚如开篇所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柏拉图对西方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他对真理孜孜以求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的思想是值得人类永久珍惜的宝贵遗产。

   

    探究活动

    [阅读与思考]  

思考柏拉图《理想国》中选段的含义。

    提示:1. 柏拉图的《理想国》对城邦进行了社会分工,而其分工恰是建立在城邦等级划分的基础之上。在选段中,柏拉图将城邦公民划分为三个等级,并认为这三个等级的灵魂中被注入了不同的金属成分,在进入城邦被赋予了不同的使命。注入铜铁成分的从事农业与手工业,注入银质成分的成为军人,注入金质成分的成为统治者。柏拉图从经济和政治分工的意义上,对城邦居民和公民进行等级划分,目的是社会成员各自发挥才能,各尽其责,保证国家的秩序井井有条。2. 这段话并非宣扬“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血统论,相反,柏拉图提出一旦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就要及时地“优胜劣汰”,保证优秀人才进入统治阶层的贤人政体。所以柏拉图划分等级的关键不是看血统而是看其对理念真理掌握能力的大小。

    [自我测评]  

    1.柏拉图学园有什么特点?

提示:可结合课文有关的内容从三个方面作答。1. 是当时政治思想的“集散地”。2. 对自然科学的重视。3. 深远的影响。注意:第3点是由前两点派生出来的。

2.评述柏拉图思想的历史意义。

  提示: 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对后世影响和大。本题可结合所学知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1. 他的政治思想对于西方人具有强烈的影响。2. 他的哲学思想在人类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3. 他的教育思想直到今天还被继承。4.他创办的雅典学园是古代最早的教育机构,被人们看作是世界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参考资料  

柏拉图的家族谱系及家庭成员的构成  

柏拉图的家世显赫,其父系祖上可以追溯到雅典历史上最 后一个 君主科德如斯,其母系祖上则与雅典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梭伦颇有渊源。柏拉图的父亲叫阿里斯通,由于其父在柏拉图幼年时即撒手人寰,其母又很快改嫁,所以,其父以及父亲家族对他的成长影响不大。对柏拉图一生影响比较大的是其母系家族。柏拉图的母亲名叫佩里克蒂娥尼,柏拉图属于梭伦的第七代后裔。柏拉图的亲舅父卡尔米德和叔伯舅父克里底亚都是雅典三十僭主执政时期的代表人物。柏拉图的继父皮兰利伯是当时比较活跃的政治活动家,他坚定地支持伯里克利的政策,曾作为雅典的使者出使波斯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皮兰利伯十分喜爱柏拉图,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培养。柏拉图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妹妹,两个哥哥分别是在《理想国》中出现的阿托曼托斯和格劳孔,妹妹是后来成为学园继承人的斯彪西波斯的母亲,叫波托尼。还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即母亲改嫁皮兰利伯后所生的安提丰。

                           徐大同、王乐理 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一卷)》

   

    记载柏拉图的古代文献  

    柏拉图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记载他生平的史料不多。人们介绍他的生平主要依据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和柏拉图自传性的《第七封信》。《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的作者第欧根尼.拉尔修是公元1世纪的传记作家。他记载了众多希腊哲学家的思想和生平,全书共十卷,其中第三卷全部用于记载柏拉图,共109节。柏拉图的《第七封信》是柏拉图传世书信(共13封)中最长的一封,大多数学者承认这封信是柏拉图真作,把它当作可靠的史料进行研究和引证。

“西方的孔子,文化的瑰宝——哲学之王柏拉图网站”(繁体) 《柏拉图生平概述》

   

关于柏拉图的传世著作的真伪与时序  

柏拉图对话的真伪,二千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哲学史家宇伯威格曾说:“如果我们把古代和近代的批评加在一起,那么36种著作中,只有五种从来没有遭到过怀疑。” 进入20世纪后,学者们经过认真研究取得了比较一致的意见,肯定现存柏拉图作品中大多数作品,特别是那些重要的著作是真作。其内容与时序如下:第一,《卡尔米德篇》、《拉凯斯篇》、《吕西斯篇》这三篇都是讨论某个伦理问题──自制、勇敢、友爱的,从内容到形式都极其相似,自古以来被人摆在一起,加上讨论虔敬的《欧绪弗洛篇》,讨论美德和知识的《普罗泰戈拉篇》,讨论美的《大希庇亚篇》和《伊安篇》,大体上都摆在一起,虽然先后次序各有不同,但都将它们归属于初期的苏格拉底的对话。第二,《申辩篇》和描述他不愿越狱的《克里托篇》在时间和内容上都是相联的,都是记述苏格拉底为人的,也属于初期对话。凡是主张柏拉图是在苏格拉底去世后才开始写对话的学者往往将这两篇置于所有对话之首,认为《申辩篇》是柏拉图写的第一篇对话,凡是主张柏拉图在苏格拉底去世以前已经写过对话的,则将这两篇插进以上初期对话之中。第三,《斐多篇》虽然写的是苏格拉底服毒以前的情况,在时间上紧接《克里托篇》以后,但一般学者都认为《斐多篇》陈述柏拉图相论的重要思想,和《国家篇》并列,是柏拉图中期的主要对话。不过《国家篇》的第一卷一般认为是柏拉图初期写的,后来才写第二至第十卷。第四,《美诺篇》、《欧绪德谟篇》、《高尔吉亚篇》、《美涅克塞努篇》和《克拉底鲁篇》一般都列在初期对话和《斐多篇》至《国家篇》之间。第五,《会饮篇》和《斐德罗篇》是两篇内容和形式都非常接近的对话,一般将它们和《斐多篇》、《国家篇》列在一起。《斐德罗篇》后半部分所讲的内容──辩证法,已经和《智者篇》、《政治家篇》接近了。第六,《巴门尼德篇》、《泰阿泰德篇》、《智者篇》和《政治家篇》这四篇对话,一般都连在一起,列在《国家篇》之后,已经属于柏拉图后期对话,也有人将前两篇对话列为中期对话。第七,肯定属于后期对话的,还有《蒂迈欧篇》、《克里底亚篇》、《斐莱布篇》和《法篇》。

“西方的孔子,文化的瑰宝——哲学之王柏拉图网站”(繁体)《柏拉图著作的次序及真伪》

   

柏拉图著作的主要中文译本  

自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柏拉图的思想经过中国学者们的介绍和研究,逐渐为中国人所了解,尽译柏拉图对话成为许多学者的理想和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目前中国大陆柏拉图著作的中文译本主要有:《理想国》,吴献书,商务印书馆,19211957年重印。《柏拉图对话集六种》,张师竹等译,商务印书馆,1933。《柏拉图五大对话》郭斌和、景昌极译,商务印书馆,1934。《巴曼尼得斯篇》(即《巴门尼德篇》), 陈康译注,商务印书馆,19461982年重印。《泰阿泰德、智术之师》(即《智者篇》),严群,商务印书馆,1961。《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人民出版社,1963年,1980年重印。《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里同》(即《申辩篇》、《欧绪弗洛篇》、《克里托篇》), 严群,商务印书馆,1983。《理想国》(即《国家篇》)郭斌和、张竹明,商务印书馆,1986。《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蒲公英,1983。《赖锡斯、拉哈斯、费雷泊士》(即《吕西斯篇》、《拉凯斯篇》、《斐莱布篇》),严群,商务印书馆,1993。《政治家》,黄克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柏拉图对话七篇》,戴子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苏格拉底之死:柏拉图作品选译》吕健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斐多》,杨绛,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西方的孔子,文化的瑰宝——哲学之王柏拉图网站”(繁体) 《柏拉图版本概说》

   

    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的关系  

    柏拉图是否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一般研究都认为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门徒。但也有研究表明,柏拉图幼年就认识苏格拉底了,这在柏拉图的人生中是一件大事,影响了他一生的事业。他对苏格拉底极为景仰,两人关系密切,但从严格意义上说,他并不一定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因为在柏拉图所写的苏格拉底受审时的《自辩辞》里,苏格拉底没有教过学生。大概当时一些人对苏格拉底极为敬爱,也未尝不可以说他们是苏格拉底的门徒或信徒。

  关于柏拉图所记述的以苏格拉底为中心的对话是否忠实地记录了苏格拉底的言行,又抑或柏拉图只是借苏格拉底之口宣扬自己的理论?柏拉图著作中的苏格拉底形象是否符合历史上真实的苏格拉底形象又抑或只是“柏拉图的苏格拉底”?一般的认为是:柏拉图书中的主张不可能全非苏格拉底的意见,不可能完全和苏格拉底不相干,但若是说柏拉图只是对他的老师忠实地加以叙述,而没有引申或扩充,也未必正确,所以在柏拉图对话中所见的苏格拉底是所谓的“柏拉图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之所以采用这种形式,首先,作为一个传授者,他所传授的知识和理念被不同的人所接受、理解、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理念,这里就有一个转化和融合的过程,柏拉图所记的就可能与苏格拉底的原话有出入。其次,柏拉图对苏格拉底极为景仰,苏格拉底的死对于柏拉图打击很大,甚至于是人生道路选择的改变,从这种意义上说,柏拉图很有可能用记叙苏格拉底的言行作为对他的追念和承继,在其著作中将自己信奉的理想、理念由他所信奉的导师口中说出,完成他对导师的追念和理想化的寄托。另有一种可能,与柏拉图的著作大多采用对话体有关。对话体不像其他哲学家所运用的陈述文体那样严谨晦涩,而更具有传奇性及文学性,也更易于为世人接受,苏格拉底之死向来被欧洲学者尊为圣人之死,有理想的光环,所以柏拉图用弟子的身份记录老师的一言一行,比用自己作为对话体的主角更自然,更令人信服,也借了苏格拉底的威信,使其学说更易于为人接受。

黄也卓 <理想国>阅读札记》

   

关于柏拉图的三次西西里之行  

在柏拉图避难游历的生涯中,他结交了一个朋友第昂(Dion),这人在柏拉图的一生中极为重要。第昂是西西里叙拉古(Syracuse)城邦的僭主狄奥尼修(Dionysius)一世的内弟。柏拉图因他之故,在公元前387年得到了叙拉古宫廷的邀请入宫参政。但是狄奥尼修一世却是一个刚愎自用,伪善狡猾的人,柏拉图直言不讳地指出僭主政体的种种弊端惹恼了这个 暴 君。他把柏拉图交给了斯巴达的使节,那时斯巴达正和雅典交战,所以斯巴达的使节把柏拉图送到伊基那(Aegina)在奴隶市场上出卖,好在友人舍尼为柏拉图交了赎金,将他送回家。

公元前367年,狄奥尼修一世死了,其子狄奥尼修二世继位,由于年轻的统治者毫无经验,所以第昂就成了第一个摄政的人。柏拉图的这个老朋友认为实现“哲学王”理想的机会来临,于是力劝柏拉图重返西西里,以实现他们共同的夙愿。柏拉图到了叙拉古,最初很顺利。新国王狄奥尼修二世很听话。朝廷间居然盛行学习数学。但也有不少人不赞成革新,叙拉古的宫廷斗争日趋尖锐,柏拉图深受牵连,第昂被控谋反并放逐,柏拉图不得已离开叙拉古回国。

公元前361年,狄奥尼修二世又邀请柏拉图回去。柏拉图这次重返西西里,与其说有什么政治目的,不如说为了营救第昂,但他劳而无功,自己被统治者软禁一年才得以回国,而第昂也在此后诡异的政治斗争中为政敌所杀。

                           徐大同、王乐理 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一卷)》

   

   

关于雅典学园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创办了一所学校,学校位于雅典西北部很近的一个小树林里。这片土地与传奇英雄阿卡德摩斯有关,因此学校便取名为“阿卡德米”。它的组织结构以南部意大利的毕达哥拉斯学校为模式,柏拉图曾经在旅行中与该学校有过交往。阿卡德米是中世纪以后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作为一所学校,它存在了九百多年,比它之前或之后的任何同类机构都要长久。公元529年,它终于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因为这种古典传统的存在冒犯了他的基督教原则。  

阿卡德米的种种学习大致类似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科目。算术、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声学及和声学构成了课程的基本内容。可能因为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紧密联系,阿卡德米着重强调了数学。学生们要花十年时间接受这些学科的训练。这一漫长教导过程的目的就是要把人们的思想从经验世界的纷纭变化转向世界背后永恒不变的架构上来,用柏拉图的话来说,就是从形式转向存在。然而这些学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最终都要服从于辩证法的原则,对这些原则的研究正是教育真正的显著特点。从非常现实的意义上看,即使到了今天,这仍然是真正教育的目的。大学的正确任务是要引导学生养成批判考察的习惯,以及理解与所有问题相关的原则、标准。

我们不可能得知阿卡德米的组织细节。但是从一些文字线索中,我们可以推断它一定在很多方面,都与近代的高等教育机构有相似之处。学院配有科学设备和一座图书馆,并且进行授课和举办研讨会。

伯特兰·罗素 《西方的智慧(上)》

   

雅典学园的数学教育  

柏拉图认为数学所研究的应是可知的理念世界中的永恒不变的关系,因此,数学的研究对象应是抽象的数和理想的图形。他在《理想国》中说:“我所说的意思是算术有很伟大和很高尚的作用,它迫使灵魂就抽象的数进行推理,而反对在论证中引入可见的和可捉摸的对象。”他在另一处谈到几何时说:“你岂不知道,他们虽然利用各种可见的图形,并借此进行推理,但是他们实际思考的并不是这些图形,而是类似于这些图形的理想形象。……他们力求看到的是那些只有用心灵之日才能看到的实在”。在柏拉图的指导下,学园的数学教育取得极大的成功。在公元前四世纪的希腊,绝大多数知名数学家都是柏拉图的学生或朋友,他们以柏拉图学园为数学交流活动的中心场所,形成以柏拉图为核心的学派,史称柏拉图学派。柏拉图学派在数学中引入了分析法和归谬法;他们给出了点、线、面、体的定义;对轨迹也有较早的认识,还研究了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的问题。在算术方面,他们发现了级数的不少重要性质。在天文学方面,他们不只是追寻天文观测的表象,而是寻求完美的有关天体的数学理论。总之,柏拉图学派主张严密的定义与逻辑证明,促成了数学的科学化。

         《数学家列传之柏拉图》(http://www2.emath.pu.edu.tw/s8605129/数学家列传.htm

   

《理想国》的脉络及主要内容  

   这部著作分十卷,是以苏格拉底与几位主要人物的对话形式写成的。此书开卷首先涉及的问题便是:“什么是正义?”在与众人的辩论中,苏格拉底推翻了当时广泛流传但不明确的关于正义的定义(也就是认为正义就是要归还从他人处所得的东西),给正义下了定义:正义是将善赋予正直者,将恶带给非正直者。在第二卷中,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敦促苏格拉底证明正义的生活是有价值的生活。苏格拉底就借助于对城邦的模拟历史分析开始了他的探索。苏格拉迪认为一个城邦分成三个阶层:管理者,护卫者、平民。在接下来的三四卷中分析了护城者的重要性及他们所应该受到的教育问题,批评了诗歌在教育中的不良影响。在第五卷中柏拉图提出了他的“三个冲击波”分别为:管理者是从那些表现出适当才能的人中选拔出来的,可男可女;统治阶级应该过公社生活,婚姻生活与孩子都可被认为是公共的;哲学家必须成为国王,也就是“哲学王”,这一点可以使政治权利和聪明智慧结合起来,正义就能发扬光大,利益和恩惠才能降临到被统治者身上。在第六和七卷中,柏拉图提出了三个著名的比喻来解释他的意思。柏拉图相信,一类对象都具有共同的特征,也就是他理解的“理念”,这个理念世界是独立于现象世界而单独存在的,现象世界是由我们的观感所能感知的,而理念世界所代表的最高的真实确实要理性思维才能“看到”,而理念世界中最高的形式就是“善”。在第八卷里,柏拉图讨论了现存各种政体及其统治者的特征,以及它们之所以式微的原因。第九卷中苏格拉底描述了从真正的快乐到痛苦,从正义之人到非正义之人,他向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展示了什么是幸福的生活,什么是正义的生活。第十卷包括了著名的关于厄洛斯的神话,涉及到了一些柏拉图对“理念”和“形式”的解释,和艺术对国家构成的威胁。《理想国》终结于一场有关灵魂不朽的争论。灵魂唯一的疾病是非正义,然而非正义并非是命中注定的。凭借对正义的挚爱,协调理性、意志和欲望,人们可以保持心灵的健康,灵魂将永葆昌盛。  

黄也卓 <理想国>阅读札记》

   

柏拉图的理念论  

在《理想国》第六、七卷中,柏拉图提出了三个著名的比喻来解释他的意思。在第一个比喻中,柏拉图把善比作太阳,太阳提供了光,使我们得以看清物质对象,善也提供了“光”,使灵魂得以悟解理智的形式。在第二个比喻中,柏拉图用数学线段的比例来比喻世界真实性或不真实性程度的比例,强调感觉和作为知识源泉的灵魂的理性成分之间的区别。柏拉图的第三个,也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个比喻是洞穴比喻: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在这个比喻中,囚犯就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普通人,获得了自由,看见了真实世界的人是哲学家。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念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黄也卓 <理想国>阅读札记》

   

   

柏拉图“理念”一词的翻译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柏拉图洞穴故事中提到的“真实世界”能否翻译成“理念世界”提出了质疑:学者罗斯认为这种翻译完全偏离了柏拉图单纯实在论的思想。因为柏拉图的eidosidea不具有概念或概念内容的意义,而是完全的客观实在,它自己有权存在,不依赖我们对它的思想。海内著名学者陈康也反对以“理念论”翻译eidosidea。他指出:译“理念”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在西洋哲学史上至少直至亚里士多德尚无所谓“理念”一词出现。“理念”是英文concept(拉丁文conceptus)的翻译,但直至亚里士多德,希腊哲学中尚无相当於conceptus的字。柏拉图学者里特尔曾将柏拉图使用过的eidosidea归纳出六种含义(包括引申的意义)。这即是:1、外部现象、外表;2、举止、(身心)状况、(事物)状态;特性、内在关系;3、规定概念的特征;4、概念自身或概念;5、种和属;6、概念实在性、或作为我们概念基础的客观实在。陈康则提出了一个我们深为赞同的汉译。他认为,汉语里几乎找不到一个字同eidosieda相当,因此以前的翻译都不太妥当。但是,我们却可以把握住这个术语的原义,即所见的形状——“

陆沉《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术语eidosidea之翻译与解释》    

   

关于柏拉图的“理想国”

柏拉图的《理想国》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维基百科词典《柏拉图的主要思想》

   

对柏拉图“理想国”设想的异议  

关于理想国中谈到的政治、教育制度的疑问。可以说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有关乌托邦的构想。有趣的是,早在柏拉图的时代就有了公社制这样的想法。这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世界有很大的共同点。然而,这里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公社制最早的形式是在原始社会实现的,当然,那时这种社会形式最初是用于汇集集体力量来抵御自然界,而不是在“正义”的理念的指导下,柏拉图的公社制没有提及经济高度发展的前提,相反,社会地位最高的“护国者”却过着最清苦的生活,这里也没有文化的高度发展和繁荣,所有的艺术,包括文学都要经过政治的严格检查,合格的,有益的才能在城邦中存活下去。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倡导的政治制度首先是一种变形的君主制度,但要求的是各有哲学智慧的“哲学王”,颇类似于中国的“ 明 君”,或者更类似于孔子所遵从的三代。他对于民主制度是反对的。柏拉图所倡导的教育制度是带有专制性的,不以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为益。难怪有学者抨击《理想国》有法西斯的严重倾向。

黄也卓 <理想国>阅读札记》

   

译者对柏拉图及其《理想国》的评价  

柏拉图《理想国》对话,为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见仁见智,存乎其人。毁之誉之,各求所安。关键在于细读,慎思明辩之后,确有心得,百家争鸣可也。否则断章取义,游谈无根,那就了无意思。《理想国》一书,震古铄今,书中讨论到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独身问题、专政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民主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教育问题(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院以及工、农、航海、医学等职业教育)加上男女平权、男女参政、男女参军等等问题。柏拉图的学问可称为综合性的;古希腊学术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知识,古希腊人所谓知识,代表真理全部,不是局部。柏拉图承先启后,学究天人,根深叶茂,山高水长,其人其学,成欤败欤?我们有研究的必要。

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译者引言》

   

    柏拉图在西方的地位  

    柏拉图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比起来,在西方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献。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找到没有吸收过他的著作的学派。在后世哲学家和基督教教义中,柏拉图的思想保持着巨大的辐射力。有的哲学史家认为,直到近代,西方哲学才逐渐摆脱了柏拉图思想的控制。公元12世纪以前,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一直被教廷排斥,甚至欧洲已经不再流传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当时,柏拉图的学说占统治地位,因为圣·奥古斯丁借用和改造了柏拉图的思想,以服务神学教义。直到13世纪,托马斯·阿奎那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解释宗教教义,建立了烦琐和庞大的经院哲学。亚里士多德才重新被重视。

维基百科词典《柏拉图在西方的地位》

   

    [推荐书目]   

1. 徐大同、王乐理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一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 伯特兰·罗素著《西方的智慧(上)》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3. 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 王太庆译《柏拉图对话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5. 杨绛译《柏拉图对话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