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历史>> 高三>>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提纲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0年02月03日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提纲
   
   
必修三复习提纲(1)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   唐宋
后三教合一   宋明理学      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政治学说:A(仁者爱人      B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
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哲学思想:
A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    B性善说    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 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兼爱   非攻  尚贤、尚同 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大一统 
4、新儒学的影响:
 利于 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  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 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 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
1)内容:
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把握的方法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宋朝被斥为伪学  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2、陆王心学
1)内容:
陆九渊: 心即理也        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王阳明: 致良知            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旧;     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李贽思想主要内容:
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万物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
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1)经世致用思想: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振兴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
2)君主专制的批判: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
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一)天文学
战国:《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东汉:张衡:水运浑象仪;地圆说早1000多年;地动仪早1700多年
唐:僧一行:黄道游仪;世界首次测量子午线长度;水运浑象仪。
元:郭守敬:简仪早300年;《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二)数学:
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筹算       
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500
东汉:《九章算术》 
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七位,早1000
(三)四大农书:
南北朝《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元:王祯《农书》介绍工具改进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四)医学:
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
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介绍四诊法;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立五禽戏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 
(五)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印刷术:
唐: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
3、火药:
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   
五代、宋:广泛应用。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指南针: 
战国:司南  
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   
13世纪:传入欧洲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文艺
一、书法艺术
1 汉字起源和演变:
  商甲骨文-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统一小篆-汉隶书-三国楷书(钟繇)
2 书法艺术发展
1、秦汉小篆、隶书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书法艺术:王羲之 《兰亭序》
3、隋唐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狂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书法理论
4、两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态
5、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祝枝山、文徵明
二、绘画艺术
1、起源:新石器时代  
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
3、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4、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5、宋代:山水画兴起;民间风情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6、明清:八大山人  木刻版画、年画等
三、文学
(一)诗歌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楚辞:战国屈原新体诗歌《离骚》
3、汉赋:司马相如
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关汉卿《窦娥冤》
()小说
1、唐代:传奇《柳毅传》《南柯太守传》
2、宋代:话本
3、明清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代表作品: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五)戏曲
1、原始-汉唐:傩舞
2、两宋:南戏
3、元代: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
4、清代:京剧
   
必修三复习提纲(2)
中国近现代史
专题一  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
单元主题:西学东渐(林则徐、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中体西用       早期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      孙中山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背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和中西联系的扩大;先进中国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
2、代表人物: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
3、特点:没有具体实践,但是具有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西学更加广泛的传入中国;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政府统治)
4、论战:顽固派vs洋务派
5、实践:洋务运动
6、结果: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三、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中法战争后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四、维新思想
1、出现背景:
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共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倡西学,废八股;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
谭嗣同:《仁学》批判君主专制和纲常礼教,倡导自由、平等;
严复:译著《天演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4、与顽固派论战
焦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 权行 君主立宪;要不要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5、实践:戊戌变法
6、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五、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
1、背景:
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袁世凯加强专制统治,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中国民资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新文化运动概况:
标志:1915.9 陈独秀  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刘半农
思想阵地: 《新青年》
活动基地:北大(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旗帜: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
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思想解放+文学革命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儒家传统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影响:
性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进步性: 沉重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
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推动了自
然科学的发展;
局限性: 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态度
   
六、孙中山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各种救国主张的失败;孙中山上书改革碰壁;同盟会成立,提出十六字纲领;
2、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3、三民主义的评价:积极性;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土地革命纲领)
4、实践:指导辛亥革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
1、背景: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带来新启示和希望;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2、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大区别是:明确的反帝要求)
3、评价: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成为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它以三大政策为核心,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三)三民主义的特点:时代性、爱国性、纲领性。
   
七、毛泽东思想
(一)历史背景:
1、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实践基础:毛泽东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和实践,
共同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大革命时期(1924-1927.7
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观点:分析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指出农民问题是革命中心问题。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1927.8-1937.7
1)著作:《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
2)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正式形成: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1)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2)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中共七大:1945.4 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人民民主革命理论形成
著作:1949 七届二中全会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
思想: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意义:为人民政协制度和新中国成立奠定理论基础
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思想:1953中共定一化三改方针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四)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1、性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共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作用: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指导民主革命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创造性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义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继往
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八、邓小平理论
(一)、历史背景:
1、社会基础: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2、思想基础: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实践基础:建国以来若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经验
(二)形成和发展过程:
11978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立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实现伟大转折;
2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
标准)
3、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4、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一国两制理论
5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
的基本路线、战略三步走思想;
61992年南方谈话,阐明社会主义本质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计划手段互补)
7、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8、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三)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作用:指导了改革开放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是当代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柱
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二次历史性飞跃 
   
九、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
(一)背景:
1、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2、国内形势: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3、建设中国特色的实践中,积累治党治军经验,提出新思想
(二)主要内容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
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形成过程:
12000年江泽民第一次完整概括三个代表的思想;
2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三)历史意义
1、性质特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建党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3、作用: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
是新世纪全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指针;
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专题二  中国现代科技和文化
一、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成就
        
1964.10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
1966.10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7.6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1970.4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75.11 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1973  杂交水稻品种南优 2 培育成功
1983 银河– 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7 银河–II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9  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1999 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
2003 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2、历史意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新中国生产力的进步;
为建设特色中国社会主义提供了保障;
二、新中国的教育
(一)扫盲教育
11950年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全国开展扫盲教育;
2198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要求扫除文盲;
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文盲率为5%以下;
(二)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含义
2、发展义务教育的措施: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实施希望工程
3、成果:2001年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高等教育
1、建国初,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
21958年教育大革命;
31961-1963高等教育全面调整;
4、文革十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5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680年代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1982年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
三、文化事业: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经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政治: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如何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建设新文化;
2、文化方针制定:1956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成果:小说、散文、诗歌、话剧、电影、史学
(二)遭遇曲折
1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2、文革十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
(三)文艺的春天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双百方针;
2、成果:见教材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