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历史>> 高一>> 实践反思

实践反思

圆明园该不该重建(教学案例)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17日

圆明园该不该重建              ——教学案例  

      

  背景介绍  

     我校高一选用的历史教材是岳麓书社的教材。在讲授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的鸦片战争一节时,我让学生仔细对比“圆明园复原图”和“圆明园劫后遗址”两幅图片。在对比的过程中,有学生惊呼:“圆明园重建了,需要花多少钱啊。”我明白这是学生对“复原”一词的误解。当时作了解释,课后一想,圆明园该不该重建,这不正是一个可以讨论的好问题吗?这个问题不但涉及到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更涉及到情感渗透。科学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及历史现象,这正是新教改的一个目标和要求。于是,在自习课上,我给学生谈了一下想法,学生都显出浓厚的兴趣。  

高一新生刚入校,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课堂参与热情较为高涨,有 时上课 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经常在下面轻声和,更有甚者小声嘀咕,我认为这是学生轻松投入的表现,对此并未过多制止。而高一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和教师都是一次重新整合和洗牌的过程。如果利用这次讨论的机会,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和新课改带来得变革,对未来学习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学准备  

    为预防讨论进行的宽泛无边或聊无新意,针对学生的实际,我作了如下准备:  

   1尽量搜集一些其他历史遗迹、遗址是否重建的讨论、争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通过各种渠道查阅与圆明园有关的资料,比如雨果的有关文章、圆明园的介绍及中国近代史的背景材料。  

   3、学生课下互相交流,有观点类似或相同者组成一个小组,利用手头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推选小组发言人。  

   4、适当写一下发言稿,可详可简,但注意语言一定要平和,“讨论不是打架,论理不是斗气。”  

   5、教师个人查阅了一些资料,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作一定的预测,并考虑解决的方法。  

  讨论过程  

师:上一节课某某同学的一声惊呼启发了我们今天的讨论:圆明园该不该重建。这个问题比较敏感,社会也在讨论,据我所知,到今天也未曾取得 广泛的一致。因此,我也没办法给大家传达一个较为权威的结论。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那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和讨论这个问题,作一回指点江山的书生。  

(小组讨论后开始交流)  

    学生1:我认为圆明园不该重建。圆明园代表中国无比屈辱的一页,将其完整保留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对前人先烈是一种无声的怀 念,对历史是一种认真的负责。对今天的我们,对后人,都会带来强烈的震撼,它让我们铭记落后带来的屈辱,更让我们意识到中国复兴之必须,之迫切,我们肩头责任之重大,也会更加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将来好好工作,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  

    学生2:恰恰相反,我认为圆明园应该重建。我举一个例子:一棵小树被人砍了一刀,它自己会慢慢愈合。伤口的一直存在是否意味着小树对自己负责的很好,伤口的愈合是否意味小树已经忘却过去?邓小平说过:要一切向前看。我可以肯定的说,圆明园被毁,不但是中国的耻辱,也是始作俑者——英法不愿提及的一页,因为这是他们野蛮的罪证。如果我们与英法讨论重建问题,如果我们外交得力的话,他们也一定愿意给予帮助。圆明园被焚是落后和野蛮共同的结果,重建既能体现中国今天的强大,也能体现英法和世界的文明进步。小树尚且知道愈合,我们更有理由把这一问题做的更好。双方携手解决历史,共创美好未来不是更好吗?一堆瓦砾,先人地下有知,会心痛的。     

    学生3:我基本同意重建,但问题是,英法是否一定支持,能给我们多少赞助,是否杯水车薪;另外我们今天正忙于进行奥运会场馆建设,工程过于集中,国力承受是一个问题。我认为还是放一段时间再说,至少等奥运会开完以后吧。  

学生4:我也同意重建,但不是完全复原,而是小规模的复原。这即复原了历史,又经济划算,何乐而不为呢?而且我认为向前看并不等于将过去历史全部抹掉、削平。听说美国人重建世贸大厦,还专门留了一块地方保留一些残垣断壁。既有重建,又有保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也可以在重建后的合适之处保留一些瓦砾残垣,供后人凭吊。听说集中营遗址的存在并未影响德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相反使德国反省更彻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更融洽。保留不会使先人脸红吧,因为这是我们的历史,英法真要是彻底反省的话,肯定也不会介意,那是祖先的错。我们更重要的是向前看,消除落后和野蛮。  

(至此处,大家的讨论趋向于重建,晚建,省钱建,小规模建。要求不建的仅极少数,讨论陷入停顿中,我需要介入一下了)  

    师:刚才大家的发言很精采,在讨论中大家互相汲取,观点趋向融合,这很好。我给同学们提供一则材料,我们曾学过希腊的“黑暗时代”。对此,学者顾准曾说道:“然而黑暗时代其实并不黑暗,希腊本土也许可以说是衰落了,因为没有留下什么宏伟的建筑物和精美的工艺品:也许这不过是王朝的衰落,普通人民没有了豪华奢侈的王朝,也许过的比从前好了一些。”对比思考一下,有什么启发吗?  

(学生思考片刻,有人发言)  

学生5:我想谈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圆明园恐怕永远也不可能完整的复原了,其表面建筑可以仿制,但其中的古玩珍宝却很难找全,砸的,烧的,丢的,往哪里复原和寻觅去;二是圆明园本身固然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但兴建的第一目的是为了满足当时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这是统治者奴役人民的象征,这种东西,不建也罢。  

学生6  我完全同意他的观点,此外,我们可以修建一座圆明园博物馆,其中有小规模的圆明园复原模型,借以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要有一些文献和图片,介绍为修建圆明园,统治者耗费了多少民脂民膏;英法侵略者如何野蛮的抢夺,烧劫圆明园的历史。以给后人客观公正的交代。  

学生7:我还是认为重建好一些,当然完全复原没必要,小规模的复原还是可行的,保存最典型的残垣断壁。对于博物馆的设置,我理解。但大家想一下,照此想法,我们五千年的历史,要建的博物馆那不太多了吗?阿房宫博物馆也可以建啊。我们行至一处都要受罪恶和愤怒的震撼,生活太沉重了吧。我绝没有掩饰和美化历史的意思,但也没必要太苛求古人,我认为历史还是应带给我们欣赏和尊敬多一些更好。  

学生8:我认为还是不重建的好。据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首先普通百姓一哄而起,小规模的抢劫了圆明园,随后开启英法联军大规模的抢劫。民众的行为反证了圆明园的本质———统治者穷凶奢欲的象征。从民心角度来看,不应重建。  

    学生9:抢劫的民众是否是当时京城百姓的普遍行为,是否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民意,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即使退一步讲,统治者奢侈腐化,老百姓愤而焚烧,但是圆明园本身无过错,它所体现的高超技艺和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是毋容质疑的,还是重建的好。  

(学生议论纷纷,并未取得一致意见)  

师:由于时间关系,大家的讨论只能就此告一段落。今天中国各界对于圆明园是否重建也有不少争论。我们今天的讨论无法和专家等量齐观,但是大家的努力和认真已经奉献上自己的“那一粒沙子”。我个人认为:重建与否是一种形式, 更重要的是中国不能再落后,政府真正以民为本;世界不再存在强权、野蛮、侵 略和杀戮,让未来到处充满和平、祥和和富足的景象。我们大家实际就是在这实质目的和形式中寻找一个完美的切入点。  

    这次讨论的新颖和深刻,大大出乎我的预料。这说明大家很有潜力和实力,谁说我们基础差,那只是中考的分数而已,那只代表过去。新教材﹑新课改﹑新要求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每个人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只要自觉革新学习方式,努力拼搏,定会象今天的中国一样,迎头赶上,定会有一个梦幻的未来。  

  教学反思  

     本节讨论课,由于议题较有弹性,学生准备时间较为充裕,所以在讨论中用语较为准确,见解较为深刻,效果较好。这种由偶发事件所引发的问题讨论,不同于以往教学那样一味依赖教师讲解传授,随后强化巩固的学习模式,而是由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思辩,多角度,多维度的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能力,而且在探究和思辩中也享受了些许成就感,这有助于增强他们敢于探索的勇气,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更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体会了新教材的魅力和新课改所带来的机遇,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这对于我们这样学生基础较差的学校更有重要的意义。  

    但在讨论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分析和推测较多,史实选用较少;教师的点拨和指导能力还需进一步的提高等等。这在以后的教学和学习中需不断努力,以求完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