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历史>> 高一>> 实践反思

实践反思

传承整合 开拓创新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8年05月11日

   传承整合       开拓创新  

浅议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研组的定位及革新  

                                                                                          

    作者        林彩燕

 

当前,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这是教育领域中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它涉及到学校体制、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材教法改革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它也必然会对学校各个层次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方法的改革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学校教学研究的基本组织――教研组而言,与学校教务处和学科备课组相比较,教研组位于学校教学研究的中观层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研组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科教学质量,其功能大致分为三项:第一,组织学习功能,包括传达上级文件,通知专题讲座,组织教师相互学习等。第 二,教学研究功能,其范围上至对新的教育信息、教学理念的研究,下至对教材、教法的研究,同时也涉及到对人的研究,特别是学生的研究。第三,培训教师功能,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的培训。

作为一名位居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在几年的教学实践工作中,厉行学校教学常规,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深感传统的学科教研组活动在众多方面与新的课程改革存在着诸多不和谐,不一致之处,亟待重新审视和整合。本文试图从教研组的发展现状、功能定位、管理模式等方面提出自己的困惑和思考,并加以探究。

一、  追本溯源,直面中学历史教研组存在的困境和疑惑  

中学历史教研组低效率运作,究其源由,主要受制于传统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教材以及教学评价的束缚。那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任何给历史教研组一个全新的定位呢?我个人认为,应先追根朔源,分析传统的历史学科教研组活动“病症”,然后才好“对症下药”。现将其“病症”归纳为以下四点。

第一,在教材研究上:只注重课本知识传授,忽视课外知识延伸。每学期开学之初,召开教研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而此时,教师集体讨论的首要问题就是教材的进度安排,只考虑教授课本知识所要的教学时间,而往往忽视传授课外知识和学生自主获得课外知识的时间;在落实到具体的课时讨论时,一般只关注这一堂课具体内容的传授,而忽视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而应延伸的课外知识。例如在对人教版旧教材《鸦片战争》集体备课时,只讨论将教材中的内容以背景、过程、结果这一主线串起来,很少讨论在传授每一块知识时,该给学生提供哪些课外材料、参考书目或网站,以便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和提高收集分析材料能力。

第二,教法研究上,只注重教师传授,忽视学生接受。传统教研组活动参

与的主体只有教师,讨论的主题也是从教师的立场出发,例如一般只有讨论教师要教什么、该怎么教、教得如何等问题,在具体传授过程问题上,经常涉及到课本教学目标如何实现,如何导入新课,各部分内容如何衔接,内容如何小结等问题。忽视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讨论,对于学生在课堂上主体性该如何体现,课堂互动性怎么进行,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学生可能提出的新问题几乎没有涉及到。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探究性的能力很不利,最终只会培养出被动、依赖和墨守成规的学生。

第三,学生评价上,只注重成绩多少,忽视能力培养。由于高考指挥棒依

然存在,因此传统教研组活动关心的只有与学生成绩有关的内容,因此,讨论的也主要是那些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历史成绩的问题,如历史高考重点是哪些,历史教材中学生该记忆哪些内容,该完成哪些练习等,根本不去考虑那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问题。

第四,教师培养上,只注重教学能力,忽视教研能力。教育教学是学校的

主要工作,教研组的活动重心也就放在教学上,特别是对教师教出高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如经常讨论如何让学生在课后花更多时间在历史学科上,或是如何培养历史学科尖子生等问题。孰不知科研能力是教师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注重科研的教师,才能够了解最新历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方法,才能够不断的反思自己和改进自己,才能够时时成为一名能做得更好的教师。

二、正本清源,正视新课程改革下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变化和特质  

很明显,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提出区别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新的要求,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面对这些新的变化,作为学校历史学科教学的核心组织――历史教研组,又该怎样转变以便适应这种新变化呢?对此,我想结合新课程改革下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新特点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1、教学主体突出学生性。新课程中无论是从课程标准制定到课程内容设计,还是从教学策略到教学评价,无不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理解,真正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目标。  

2、教学目标突出原则性。虽然《课标》的规定是原则性的,但是给教师发挥创造性留下了更多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应该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从学生自主学习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将教学目标具体化。   

3、教学过程突出开放性。 教学过程的开放,一是课堂上学生学习方式的开放,既有接受性学习的方式,又有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例如在《欧洲一体化》一课中,一些难懂的专业名词如“关税同盟”、权利让渡”和一些深奥的问题如欧盟一体化为何不能直线发展等,宜采用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否则,课堂上就很难实现教学目标。而像欧盟的扩大对中国有何影响这种很现实的问题,教材中并无叙述,这就适宜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解决; 二是课堂向学生的开放。师生共同建构“学习共同体”。“教学”二字,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不“教”,教得如何是通过学生的学体现出来的; 三是作业与评价的开放。学生的作业量要适当,不能太多。试题涉及的知识主要是教材,同时还应向课外延伸,联系现实,联系生活,即使是识记类的知识,也要尽可能通过活题来检测。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或作业,可以由教师评价,也可以学生互评或学生自评。  

4、教材内容突出“活化”性。 新课标下的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资源,何况还是“一纲多本”。新课程要求教师活化教材,“用教材去教”,带领学生走进教材,而不是教师拿着教材走向学生,教材至上。

5、教学反思与置疑突出经常性。教学反思是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又一突出特点。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目标。从教材处理意见、教学方式的安排、学生的反映情况、课后自我体会,了解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在哪里,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否积极,学生在学习中还有哪些困难,如何补救下一课要注意和改进的问题等。

三、重组整合,新课程改革下历史教研组改革的设想  

诚然,时代已经赋予教育以鲜明的特色,新课程下的历史教研组改革虽然面对诸多问题和重阻力,但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重组整合是走出教研组低效运作和无为而治困境的唯一思路。因此,我们必须做出我们的自己的思考和判断,笔者以为,冲破迷雾,克服困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应对:

1要转变传统的教研观念。既然新课程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在进行教研组活动时就需要达到三大目标,第一,要让教师改变旧的教育观念,对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要有重新定位。要让教师认识到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还应成为知识的更新创造者,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参与者、促进者、合作者,最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第二,要让教师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新的认识。要能最大限度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学,照顾到每位学生,使学生自主、独立、合作、创新等个性在学习和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使学生不仅成为学习、自我教育的主人,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第三,要让教师对教学评价有新的认识。要求教师要善于把教学与评价结合起来,即在教学过程中,多角度、多层面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2、要转变传统的教研内容。新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学除了遵循一定的原则时,更多体现出历史教学的灵活性,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成为一个“多面手”,但是由于每个教师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情感体会等存在着局限性和差异性,因此,发挥教研组的功能显得很有必要又有可能,通过历史教研组活动可以集思广益,最大限度发挥每个教师的价值。那么,在教研活动中,又该讨论哪些内容呢?我觉得就要做到“八备”。

首先既要备教案,更要备学案。因为教学必须从学生出发,教就是为了能“不教”,所以教师在集体活动时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现状,在现状的基础上讨论如何开展学习、合作、讨论、交流等一系列问题;又要理解学生的情感,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境中,引发学生对探究新知的情感,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可以讨论组织一系列考察参观活动,让学生走出纸上谈兵的老套,而真正亲自体验历史的真谛、了解历史的本来面目,从而弥补了书中的历史无法涉足的东西。这也拓展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视野,为学好历史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既要备课内,更要备课外。历史课本是历史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资源,历史课程资源丰富多彩,既有文字又有实物,既有静态又有动态,如何通过及时加工和转化进入实际课程,关键还是在于教师。因此,在历史教研组活动中,教师要能够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再次,既要备过去,更要备现实。由于历史学科知识既有过往性的特点,我们只能间接的认识历史教材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这样就很难让学生体会到情景感、现实感和真实感,从而逐渐丧失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而这样的结果又跟当前历史课改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那么在教研组活动时,教师就要群策群力找出历史知识与现实恰当的结合点。例如可以讨论历史新情景设置方法、当前时事历史渊源、历史经验与教训以及历史启示问题等,让学生体会到过去的历史依然焕发出现实的气息。

最后,既要备实践,更要备反思。当前新课程改革,历史教学呈现出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就会呈现出多样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研组活动时,除了讨论教学设计中的思路、想法以及遇到的问题,特别要提供自己在教学实际中遇到的困难和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包括知识上难题和方法上难题,以便给大家提供借鉴。同时正是由于新的历史课程教学有着不定性的特点,无法界定哪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一定就是最优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所以新历史课程改革特别要求教师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最好一课多思,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反思,适时调整自己的今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实现教学任务。另外,由于新的历史课程中容纳了更多的新的学术成果和学术观点,因此,教师除了要反思历史教学过程的问题,还要反思自己在历史教科研领域的问题,这就要求教研组活动要添加关于一些最新学术观点的讨论议程,例如关于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界定问题,以往旧教材只强调一个标准雇佣劳动。实际上,在古代历史各个时期都有关于雇佣劳动的记载,结果造成了探讨资本主义萌芽的许多争论。而当前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已有了新的发展,而且在新教材中也有体现。因此教师必须首当其冲冲破旧教材的限制,尽可能多地了解新观点,并且依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提供给学生,以便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开拓视野,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科研的水平,以便用更好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

     3、要转变传统教研形式。新的历史教材既有保留综合性的旧特点,又突出“活化性”的新特点,新的历史课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了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内容更多也更深,这就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历史教师当然可以通过自学来拓宽自己知识面,但是通过改变教研组活动形式能够更加便捷有效,也就是我们历史教研组可以邀请其他学科教师来参加,帮助我们了解其他学科的内容与教学特点,取它们所长为我们所用,这样就可以提高我们历史学科教学的丰富性,多样性和适应性。另一方面,既然新课程要求突出学生主体,要求历史教师教从学出、以学促教,那么我们也可以吸收部分学生来参加我们教研组活动,让学生讲讲他们的自己想法,这样就能便于我们真正了解学生。例如,我们可以从中知道学生想学什么,想怎么学?同时也可以从侧面了解我们阶段教学的实际效果,以便改善下一阶段的教学,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教从学出。再一方面,我们也要顺应历史课改发展趋势,多方面多渠道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课改状况,所以我们也可以让教研组活动走出学校,开展上课、说课、评课和经验交流等活动,进行校与校交流、师与师交流,从而更好地推进本校历史课改的进程。

         总之,学科教研组是学校最小、最基本的细胞,又是学科教学的最基本的单位,学科教学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教研组的建设上。面对新课程改革,学科教研组也必须转变原来的旧体制的功能定位,才能够适应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的转变;必须改革传统的教研组管理模式,才能提高细胞体的活力,走出困境;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具体的操作模式,才能真正成为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后援和智库。

         参考书目:  

杨向阳  《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与实施》  海南出版社  2004.4  

聂幼犁  余伟民主编  《历史教学通讯》   第二十期  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