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历史>> 高一>>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第10课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7年08月26日

10课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

泉州七中历史组  陈力勋

一、课标要求: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二、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内容;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中国的基本情况;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2、能力与方法

1)了解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内容。

2)学会分析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中国的基本情况。

3)学会探究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以体验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内容,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中国的基本情况,从而培养他们的人文意识与公民意识,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2  通过探究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培养他们对比联想的思维方式,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把握时代特征,学会客观、辨证地分析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把握社会转型时文明进步的残酷性与道义原则相悖的价值判断标准。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2)难点: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中国的基本情况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学过程:

10课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

导入新课:复习旧课形式导入工业文明崛起后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一、历史背景:

1、不平等条约与列强攫取经济特权。

   情境营造: 鸦片战争片段

教师设问:清政府签订了什么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攫取中国哪些经济特权

学生回答:《南京条约》、《望厦条约》、《虎门条约》、《天津条约》)

          攫取了中国的贸易主权和关税自主权

教师引导:这些经济特权是如何一步失去的,结合教材将重要知识点串连。

   学生自主学习:

2、大量洋货涌入中国。

中国的经济大门被打开后,大量的洋货涌入中国,这个中国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情境营造:

材料一:中国人的习惯是这样的……他们除了必不可少的东西外,不论卖给他们的东西多么便宜,他们一概不需要。他们用家庭自织的料子……来缝制自己的衣服,而将余下的拿到附近城镇去卖……这个国家十分之九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

——1852年 英国驻华官员米歇尔致香港总督文翰的报告

提问: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市场信息?

学生探究:自然经济比较顽强,人们固守消费习惯。)

材料二:道光年间,享用洋货在上层社会已渐成时尚……但还只是限于通商口岸等少数地区和官僚富裕之家,在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尚不普遍。

直隶 居民率衣土布,自织自用,只取其蔽体御寒,不求华美。山西乡民则布絮缕缕,终岁不制衣者十室而九

——徐浩《近代中国商业发展与消费习俗变迁》

提问: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市场信息?

学生探究:下层、内陆不够开放,消费水平比较低下。

   材料三:

提问: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市场信息?

学生探究:中国人用于鸦片的消费远远高于棉纺织品,更不可能拿出更多的钱消费洋布。)

提问: 分析完三则材料,根据市场信息,你们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探究:土布畅销、洋布滞销。所以选择开土布店。)

6. “子口税概念。

所谓子口税相对于母口税而言。海关所在口岸为母口,内地关卡为子口。子口税规定洋货在母口完纳了固定而又微少的半税后,把货物运到目的地,就可以免交繁重的内地税。可是子口税仅适用洋货,土货仍然要在子口打全税,这样洋货就可以低成本、低价格充斥中国城乡市场。使得许多生产、销售土货的商人纷纷破产。

设问:鸦片战争后,关税主权丧失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回答:使中国的民族工业丧失保护、遭到打击、受到排挤。

三、社会经济受冲击:

1、传统经济结构的逐步瓦解。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是指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

2、中国开始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其表现有很多方面:生产方式改变、产业资本构成改变、主要生产部门改变、生产管理方式与制度改变、消费观念的改变

4、社会阶级结构出现变化:新兴阶层——买办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