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政治>> 高二>>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第五课《文化创新》内容简介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21日

一、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共两框内容。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本质在于文化创新。这是将本单元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创新三课内容的逻辑联系做了说明,点明了文化创新同时存在于文化继承和发展中,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即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过程,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又是文化传承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依靠的重要手段是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让学生正确理解这一结论。

第一目“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

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要讲清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第二目“巨大的作用,深刻的影响”

文化创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文化创新可以不断推动、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又是进行文化创新的目的和衡量文化创新的标准。另一方面,文化创新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永葆活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第三目“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点明文化创新在新时代的价值和作用,并提出进行文化创新的号召。

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

第一目“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立足于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既是一个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

第二目“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着眼于文化传播,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借鉴、交流和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进行文化借鉴,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在这里要注意相互借鉴、平等交流,要正确处理文化差异和文化竞争与文化合作的关系。另外,要注意正确的学习借鉴方法,即“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沉淀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第三目“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要保证前两者的实现,从文化创新自身来讲的,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这是文化创新具体实现的重要保证。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就要认清对待本民族和传统文化中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以及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两种极端的错误倾向。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创新方向: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就中华文化的辉煌。

二、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

(一)探究活动一

本活动介绍了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古代称民歌为风,因称搜集民间歌谣为采风,现在泛指搜集民间一切民俗、艺术等材料。这次活动突出的是实现小康、环保旅游、城镇建设的主题,以中小城市、乡镇和西部开发建设为重点。采风的目的是为了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要引导学生明白采风从民间得来的活生生的艺术形式和材料是进行文化创新的源泉,可以为文化创作提供新的素材、新的艺术形式、新的灵感等,从而将散布在民间各个领域的艺术形式进行再加工、再创作,使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得以体现。这就是采风活动对文化创作的作用。在理解此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采风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它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与源泉。

(二)探究活动二

本活动了介绍了鲁迅小说《狂人日记》所反映的主题和高尔基的创作倾向。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的反映,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引导学生比较鲁迅和高尔基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实践的不同,以及社会实践中所体现出的文化特色的不同。中国和俄国有不同的国情和社会现实,必然会为作家创作提供不同社会实践经历和体验,鲁迅面对的是当时最主要的思想启蒙任务──唤醒民众,而高尔基的创作一部分是反映其对自由民主社会的向往,另一部分反映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不同的社会实践内容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差异。文学创作本身是一种文化的创新,而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源泉,同时各种社会实践,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三)探究活动三

本活动介绍了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了楷书新的书体──柳体,丰富了中国书法文化艺术,为书法艺术增添了新气息和活力。引导学生举出其他繁荣、发展文化的例子,比如赵孟頫对楷书书法的新贡献、齐白石对国画技法的发展等,从而让学生明白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在日常生活中,为繁荣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每位同学可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时时有文化创新的意识,并付诸实践,建立对待文化创新的积极能动的态度。

(四)探究活动四

本活动介绍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这一观点的各种内涵:文化创新的需要、灵感、动力、标准均来自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文化创作的成果要服务于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教材在活动中提出了一种流行的观点──将文化创新的根源归结于灵感,归于作者的聪明才智,目的是要让学生联系现实进行评述,得出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的结论,因为灵感来源于社会实践中经验的积累,而且是在社会实践中激发出来的,不可能凭空产生,创新者的聪明才智只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辅助条件,可以说作者的聪明才智是对社会实践经验的融合和提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文化创新可以推动、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反过来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又是进行文化创新的目的和衡量文化创新的标准。

(五)探究活动五

本活动介绍了雕刻艺术、文学艺术的文化创新。这些技法的创新,更多体现的是文化的创新。此活动帮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文化创新,这种创新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而且活动中所列举的创新事例都经历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对传统的改造过程,同时也经历了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创造新文化、发展新文化的过程。

(六)探究活动六

本活动介绍了传统文化中“孝”的内涵的发展过程。最初,人们把“孝”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孝顺长辈、尊敬兄长是能够爱别人的前提和根本,这应该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在发展过程中,“孝”被纲常化后,称“父为子纲”,片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甚至发展到“愚孝”,成为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枷锁。而现在我们提倡的“孝”,是在父母与子女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子女对父母的道德义务,是现代家庭中调节上下辈份关系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这种认识是对传统文化中“孝”的糟粕部分的去除,又是其精华部分的弘扬,并加进了新时代人格平等理念,又体现出了文化的创新。经过这一过程,可以看出道德文化是如何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并明白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七)探究活动七

这一活动通过一个比喻将不同的文化特色比喻成不同的美食,将不同美食的不同调制方法带来的新口味喻指思想、理论及文学形式的创新。让学生明白文化借鉴与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尊重文化多样性,积极能动地学习、交流和借鉴其他文化的适于自己的精华部分,这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引导学生再次提倡这方面的事例加深认识,特别是依照活动中采用的比喻手法,用生动形象的事例体现这一道理。

(八)探究活动八

本活动介绍了感动全世界的交响乐《梁祝》的创作过程。在这个创作过程中体现了学习和借鉴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观点。交响乐是西方文化中的精华,我们应该学习这种先进的艺术形式,但我们要跻身于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前沿,必须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梁祝》是用西方的音乐形式完全地诠释了中华文化鲜明的风格和特点,是文化事例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同时梁祝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和感动,也说明本民族文化可以与其他民族文化寻找到共鸣点,人们对优秀文化唤起美好情感方面是可以达成共识的,这也是不同文化进行借鉴和交融的基础。

(九)探究活动九

本活动中列举了三种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观点。其中第一种观点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从而否定或贬低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第二种是一味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这些都是不利于文化创新的错误倾向。只有第三种观点是正确的,即立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在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先进成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文化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