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政治>> 高二>>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例评析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18日

1.合作双赢
    从前,有两个十分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但没有几天,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摘编自《智慧眼睛》)
    评析:一个人只顾眼前和局部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前两人没有把鱼竿和鱼看作一个整体,而是孤立的来看待,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结果付出生命的代价。而后两人眼光长远,既看到眼前利益又看到长远利益,互相合作,最后取得成功。
    该案例可用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内容的教学。

 2.艾菊出嫁
    艾菊的娘家在欧洲,开起花来不仅漂亮,而且有很大的药用价值,于是它被引进到美国。
    艾菊出嫁美国后的确风光了一段时间,但后来却成了美国人的心头大患。在美国西部,艾菊不仅侵吞了大量土地,而且在那里取代了当地的饲料草,毒杀了当地的不少牲畜,因为艾菊含有吡咯烷生物碱,这也是它可以作药用的原因之一。1976年的空中拍摄发现,艾菊覆盖了美国西部1.2万平方公里。如果不控制艾菊,当地的其他植物可能就会没命了。于是,专家把艾菊的天敌红蛾(来自法国)和甲壳虫(来自意大利),一同引进到美国西部。红蛾和甲壳虫都以艾菊的花和种子为生,它们与艾菊是与生俱来相互制约的冤家。1988年艾菊在美国西部的覆盖量就减少了60%—90%,而且许多适应当地需要的植物,如饲料草,也恢复了生长。(摘自《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年第11期)
    评析: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着的统一整体。引进物种必须考虑生态安全。艾菊生长在欧洲时,与它周围的天敌物种之间能够相生相克,维持了生态平衡。但它被移植到美国后,由于失去了天敌,打破了原有物种之间的生态链条,艾菊在美国成为了入侵植物。
该案例可以用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内容的教学。
3.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映,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摘编自《无卷》)
    评析:蝴蝶煽动翅膀产生的能量是微弱的,但在多种条件的作用下,经过错综复杂的联系,可能产生巨大的能量。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该案例可以用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等内容的教学。

4.印度洋海啸带来的思考
    2004年12月26日东南亚及南亚地区发生的特大地震引发海啸,剧烈震动后,巨浪呼啸,以催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涛巨浪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事后,海滩上一片狼藉,到处是残木破板和人畜尸体。在印尼、孟加拉国、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大自然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科学家指出,这次海啸的危害之所以如此之大,除了地震的原因外,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许多做法是加重海啸损失的重要原因,比如当地为发展旅游业,近海修建密集的居住区,破坏能减弱海浪的红树林和珊瑚礁,使海边失去一些天然屏障,加大了海啸的破坏程度。灾难过后,人们不得不再次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目前,人类对地震、火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预测、观察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但还不能控制它们的发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情况会大大改变。(摘编自2004年12月28日《参考消息》)
    评析: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们虽然还不能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但人们可以降低灾害的破坏,此次地震引发海啸,由于人类对红树林和珊瑚礁的破坏而加重了海啸的破坏力度。人与自然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自然界内部、人类与自然存在着普遍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种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类对地震海啸的认识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说明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该案例可用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内容的教学。

5.“拉你一把”
    在沿海一带,渔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有趣的现象:几只螃蟹从海里来到岸边,其中一只也许是想到岸上看看新奇,体验一下水族以外世界的生活滋味吧。只见它认真、努力地往堤岸上爬,可不论它怎样执著、坚毅,却始终爬不到岸上去。这倒不是因为它如何的笨拙,不会选择可以顺利爬上去的路线,而是它的伙伴们不容许它爬上去。你看——每当它爬离水面、就要爬上堤岸的时候,别的螃蟹就会争相地去拉它一把,而这一把恰好把它拉了下来。那么能爬到岸上,藏于岩石缝隙中的,一定是单独行动才上来的。
    与此相反,在南美洲的草原上人们还看到发生在另一种动物身上的现象:秋日的一天,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草枯易燃,呼呼直窜的火焰形成一个火圈,向草丛中央的小丘陵包围过来。丘陵上的无数蚂蚁被熊熊火势逼得节节后退,包围圈越来越小。此时的蚂蚁似乎无路可逃,只有承受这灭顶之灾了。然而,就在这时出人意料的事出现了——蚂蚁们迅速聚拢起来。它们你拉着我、我拉着你,紧紧地抱成一团,很快就滚成一个黑乎乎的大蚁球。蚁球越滚越快、冲向火海、冲下丘陵、冲进获得新生的小河。尽管蚁球很快就被烧成了“火球”,在噼噼啪啪的响声中,那些居于“火球”外围的蚂蚁被烧死了,但更多的蚂蚁还是靠这相互“拉一把”而冲杀出的“惟一的血路”绝处逢生了。(摘编自《今天》2003年第5期)
    评析:这两则关于动物的故事相映成趣。“拉一把”的方式和目的不同,其结果也不同。螃蟹的“拉一把”,使得我不行,你也不行;我得不到,你也得不到。然而,蚂蚁的“拉一把”却大相径庭。这“一拉”,是命运的抗争,力量的凝聚,是以团结协作的手段,为共渡难关、获求新生所做出的必要保证。两种行为虽然是动物的本能,但蕴涵的哲理足以震撼人们心灵的警醒。临危之际,小蚂蚁从整体的大局出发,牺牲“小我”,顾全“大我”,确实令人敬佩。启示人们,做事应从整体着眼,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寻求最优目标。
    该案例可用于“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内容的教学。
 10.危机就是转机
    在美国的亚拉巴马州恩特曾颖镇的公共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纪念碑。在碑身的正面有这样一行金色的大字:深深感谢象鼻虫在繁荣经济方面所做的贡献。象鼻虫是何物?它是北美地区棉花田地里的一种害虫。为什么亚拉巴马人要为害虫立纪念碑呢?这要从一场灾难说起。
    1910年,一场特大象鼻虫灾害狂潮般地席卷了亚拉巴马州的棉花田,虫子所到之处,棉花毁于一旦。那是一幅无比惊心动魄的惨相,棉农们欲哭无泪。灾后当然要重建。亚拉巴马州是美国主要的产棉区,那里的人们世世代代都种棉花,可现在,象鼻虫灾害使人们认识到仅仅种棉花是不行了。如果仅仅种棉花,爆发了象鼻虫灾害,一年的收成就没了。于是,人们开始在棉花田里套种玉米、大豆、烟叶等农作物。尽管棉花田里还有象鼻虫,但根本不足为患,少量的农药就可以消灭它们。棉花和其他农作物的长势都很好,结果,种多种农作物的经济效益比单纯种棉花要高4倍。从此亚拉巴马州的人们再也不单单在田地里种棉花,而是在种植棉花的同时,大量种植一些其他的农作物。亚拉巴马州的经济从此走上了繁荣之路,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亚拉巴马州的人们认为经济的繁荣应该归功于那场象鼻虫灾害,是象鼻虫使他们学会了在棉花田里套种别的农作物。为此,亚拉巴马州政府决定,在当初象鼻虫灾害的始发地恩特曾颖镇建立一座纪念碑,以感谢象鼻虫在繁荣经济方面所做的贡献。(摘编自《读者》2005年第6期)
   评析: 没有人愿意遭遇危机,但是危机常常不邀而至。我们可曾想过,危机中也包含着转机,就象当年亚拉巴马州的人们因遭遇象鼻虫而走上了经济繁荣之路一样。其实,“危机”一直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危险”和“机遇”。只是我们习惯性地只看到“危险”而看不到“机遇”。危机已经发生,不要叹息、不要沮丧,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用心去捕捉危机中的转机,从而走向一个新的开始,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此案例可用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内容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