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资讯>> 校园动态

校园动态

【泉州晚报专题报道】泉州七中:创新教育模式 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录入者:yishuijing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21日

今日,泉州晚报专题报道《泉州七中:创新教育模式  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现全文转发,以飨读者!

泉州七中:创新教育模式 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23-06-21 09:29浏览量:3k+

作者:陈森森 谢仰进

科学教育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近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支撑服务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这对教育界深度融合推动科学教育工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特别是青少年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早在2003年,泉州七中便勇攀前沿,高度重视科学教育。近年来,学校不断创新育人模式,构建出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育人机制,实现了优质发展和特色发展。近期,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全国名校,以及中央财经大学等北京十一所全国知名高校密集与泉州七中签约并授予“优质生源基地校”。

如今,踏进泉州七中的校门,眼观雅致的校园环境,耳闻琅琅的读书声,让人不由心生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泉州七中成为一所富有魅力又兼具科创实力的优质学校?让我们一起开启探秘泉州七中之旅。

图片

泉州七中书香校园·经典诵读展演

激发科学思维 萌发“梦想之芽”

科学教育倡导开展跨学科学习。学校将各学科内容进行统整,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为学生提供立体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体育老师结合运动生物力学的知识,分析如何科学调动肌肉力量,帮助学生完成弹跳动作;化学老师以“清洗沾了污渍的餐布”切入,分析人体胆汁消化油脂的生物学原理,解释化学中的乳化作用,帮助学生构建乳化的微观模型;物理老师在“能源开发与利用”知识模块中,利用化学知识找到能源转换过程中的反应原理,利用生物知识构建碳循环模型……在泉州七中,跨学科教学已融入学生们的学习生活。

置身科学知识海洋里,一颗颗科学的种子深深“种”进了同学们的内心深处,一株又一株的“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梦想之芽”正悄然萌发。而每一位学科教师也勇于直面问题与挑战,独创“问题驱动、教师引动、多元互动、学生主动”的“四动教学法”,不仅拉近了科学与生活的距离,而且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

作为福建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泉州七中的科技创新教育在全省甚至全国的名气都响当当。历经20年的积累和沉淀,泉州七中管理层仍持续向前,不断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需要,从课程设置、实验教学、师资培养、实践活动、条件保障等方面强化顶层设计、系统管理,充分整合知名高校专家、杰出校友等校内外资源,推进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高校的有机衔接。比如,学校拟在江南校区设立“院士工作站”“航空航天馆”“人工智能实验室”“创客中心”“天文社”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科学教育;在城南、金山校区,巧借古城深厚的人文底蕴,设立了“卓吾班”,开设“李贽家门口哲学”以及城南海洋文化探究,校园社会科学研学风气盎然。

“每一棵树都有它的春天”是全体七中人始终秉持的育人理念。学校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每个学生在时间、程度、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每年9月,高一新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门学科,参加选拔考试。学校教练根据入选学生的特点,精心策划并做个案分析,采用整体辅导与个体辅导、校内与校外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近年来,学校学科奥赛成绩斐然,获省一等奖400人,获全国奖牌74人。此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长,结合实际学情,参加“强基计划”,每年均有一百多名同学入围。

搭建科学载体 培育“创新之花”

“没有选择就没有学习的内在动力;没有相应的课程,科学教育就少了载体。” 近三年来,泉州七中已开发、开设了近200门体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健康生活、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的校本选修课程,建立起独特多元的“金鸡百花课程体系”。此课程体系按照学科进行新科技内容的嵌入,大量增加课内实验及跨学科的项目学习、主题学习,广泛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释放学生潜能,滋养科学精神。

漫步泉州七中,校园教学、文艺、体育、科技等活动场所布局合理、整洁有序。教学设备、各类馆室有制度、有记录、有专人管理。经过多年探索,在“不落下一个学生”服务意识的指导下,学校形成了“课堂为本、活动延伸、兴趣指导、分层递进”的科创特色教育方法。除了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泉州七中还成立了机器人社、中草药社、微生态社、天文社等42个社团,举办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全方位地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赋能,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多元成才。

多元融合的课程体系,让每一个七中学子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我对科创知识一直很感兴趣,进入七中后,科创课堂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很丰富,让我收获很多。”学校高一年级的龚兆潼同学说,学校的创新创造氛围很好,很多同学参加了国家及省、市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也有利于提高大家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而今,泉州七中的学子正用奇思妙想的发明创造、新颖酷炫的科学实验、意气风发的精彩演讲展现他们的无穷智慧以及对于科学的无限热忱。

图片

泉州七中社团嘉年华之天文社操场观星活动


提升科学素养 喜结“人才硕果”

创新人才培养,师资是保障。近年来,学校不断提升教师科学素养,让教师在科创教育中“引领学”“及时学”和“跟着学”,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学科领域影响力大的师资队伍,着力推动科创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根基。泉州七中学子在“知乎”平台发文对教师教学的肯定,更是学校雄厚师资的有力见证。该生表示:“进入大学后,我惊喜地发现自己离素质教育如此之近。七中有真正点燃同学思想火花的老师,真正了解学生的老师,真正能培养学科素养的老师。”

在泉州七中,老师除了要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外,还肩负着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使命。他们以“培养身心健康的现代中国人,锻造各行各业领军人物”为己任,在做好科普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参加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机器人竞赛、各种科普实践活动和素质活动。今年5月,学校又有吴晓宁、陈金财两位老师晋升为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目前,该校拥有16个市、区名师工作室,20余位学科奥赛和科技创新金牌教练,有5位教师被聘为市教科所兼职教研员。与此同时,该校科技创新发展中心有三名老师被评聘为全国机器人竞赛裁判员,多名老师曾先后获得“全国机器人竞赛优秀教练员”“福建省十佳科技辅导员”“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突出贡献奖优秀辅导员”“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优秀辅导员”“泉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在泉州七中科创荣誉展室里,各类荣誉比比皆是,“共青团中央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全国科技教育创新十佳学校”与“创新之星学校”“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基层赛事优秀组织单位”等“国字号”奖牌摆满了荣誉室。不仅如此,荣誉室里还有一面“专利墙”,全部是同学们获得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据悉,2005年以来,学校在市级以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机器人竞赛等科技赛事中,累计获得奖项425个,项目涵盖物理学、工程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地理、历史等学科门类。其中获得世界机器人奥赛金牌2项、铜牌1项,国际专项奖2项;全国金牌22项,银牌14项,铜牌14项;福建省金牌56项,银牌52项;学生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国家授权有近百项之多。

泉州七中长期以来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成为泉州“美好教育”和“高质量教育”的一张名片。该校校长吴鹏飞表示:“作为福建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泉州市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多样化发展实验学校和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学校特色化办学还任重道远,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五育并举’,围绕特色办学多样化发展目标,不断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和多样化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文字来源:泉州晚报 2023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