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资讯>> 书香校园

书香校园

泉州七中卓吾班“走近李贽”征文(高中部)三等奖作品

录入者:zhangyp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14日

泉州七中江南高二卓吾班苏一休指导老师:陈小艳

 

李贽:于时代浪尖的思想家

回溯那日走进李贽故居,感慨万千。

在那之前,我对李贽这一人并不熟悉,只在上课时听过几次,这一次邂逅可谓收获颇多。李贽故居距天后宫和德济门遗址100米左右,偏居万寿路街道一隅,简单,朴素。穿过红木古门,即是长廊,几幅书法作品立于长廊两边,布局极为舒适。很快,走着走着映入眼帘的是李贽像,其相貌庄严,令人肃然起敬,亦使我进一步探索……

他交友凭真意,为官不苛刻。

李蛰二十六岁考中举人,闲暇时便结交良友,致力于讲学,并不懂阿谀奉承之道。为官20多年间,李贽结交众多朋友,但同时也得罪了不少官僚。李贽清楚地道出其处处与顶头上司不和、以致官途并不顺利的经历,可见他自己并非没有意识到,只是吃尽苦头的李贽,依然固执己见、刚直不阿,不愿苟合于传统的封建士大夫之流。五十四岁辞掉官,住在湖北麻城龙潭芝佛院院,过着孩居讲学、著作的生活。他的主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他告老不还乡,落发不奉教。

李贽的人生轨迹似乎与传统的士大夫也是不相契合的。他辞官后并没有返还故乡泉州养老,而是携妻小去往湖北黄安,投靠在朋友耿定理门下。耿定理去世后,李贽迁往麻城,期间经历了从维摩庵到芝佛院的辗转,后又漂泊各地治学。李贽一生居无定所,与他一生际遇有关,但又不得不说,与他不甘受缚的个性息息相关,这也正是他的人生态度与自身选择。

李贽长期寄居佛院,也有剃头之行,但他并不严守戒律,不奉从佛教礼仪,不参加诵经等佛教活动。他自称“落发”仅为避俗后来,李贽对于佛教的态度有所变化,在思想上受到佛学的影响。关于李贽对佛教的真正态度,后人各有评说而无确切定论。但在信仰选择上,李贽绝非盲从,而是经过慎重的考虑,其思想更不可能受任何所谓的定律所束缚。

他思想求自由,立于时代浪尖。

李赞非常讨厌口是心非的伪君子,他在答耿司寇的信中把耿定向的虛伪面貌,揭露得真是淋漓尽致。而且反对思想禁锢僵化,他对在封建思想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发起挑战,将传统的儒家经典称为“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李贽也为妇女发声,提倡男女平等。

他常异于先人,独抒己见。

小小的故居藏着李贽非同寻常的人生,令人震撼、令人唏嘘,也是从那刻起,在我的情感世界里,对于李贽思想的传承与研究顿然升起某种特殊情愫,而这也给为理想奋斗的我,给我们这些后继者,增添了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