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通用技术>>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构建智能世界的技术金字塔(三)

录入者:15959541500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24日

物联网:低耗互联技术

  有了感知,接下来就需要用这些感知数据去做互联。我们在很多场景下都会遇到能量的瓶颈,最常见的就是手机或电脑的电量耗尽。但在很多场景下,是没有条件频繁更换电池的。还有一些场景是不能加入电池的。一些医学检测需要让病人把一个东西吞下去,比如以色列此前研发的具备感知能力的“药丸”,但它不能由电池提供能量,因为电池中有很多对人体有毒有害的危险物质。

  在这类情况下,怎么解决电池供电的瓶颈?我们需要研发一些新的能量获取与网络模式,应用于传统方式解决不了的场景。比如在低功耗、无源通讯网络上,通过前文的RFID标签,在信息两端一方是没电池,一方有电的设定下,通过打过去反射回来,以此感知信息。这是目前美国和我们都在做的一项工作。

  那么是不是有可能让两个都没有电源的设备来进行通信呢?也许听起来难以实现,实际上这样的技术已经发展出来了,就是所谓的“反射通信方法”。比如设备Alice要发射一个信号给设备Bob。Alice发射信号给Bob的时候,如果真的完全没有能量,是违背物理规律的。但Alice可以反射周围如电视塔或者wireless AP的能量,这么反射一下,就相当于告诉Bob“我在给你发一个东西“。对Bob来讲,若要知道Alice在不在发信号,就必须知道她是不是反射东西给了自己。而判断是不是反射,则须根据统计规律:当对方不发射信号时,通常收到能量只能来源于电视塔,这可能是一个统计的规律。一旦有反射信号,统计规律会相应变化,就知道对方给自己发信号了。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反射和统计规律的发现,就可以传递信息。这就是双方在没有电池、没有电源时,通过捕获在世界里无处不在的能量来进行通信和计算的方法。

反射通信方法——利用周围无处不在的无线信号能量反射通信方法——利用周围无处不在的无线信号能量

  大数据

  数据采集完毕以后该如何处理利用呢?现在有很热的一个方向叫“大数据”。什么是大数据?第一,数据要多;第二,数据要快速的处理;第三,数据的种类很多;第四,数据实际上很多时候且大部分是没有用的,我们要在沙里淘金,甚至淘都不太够,要琢,要真的用放大镜才能发现有用的东西。

  理解大数据的概念,可以先看看人类科研的四大范式:

  (1)第一种是实验范式,比如伽利略爬上比萨斜塔做了个实验,去发现一些规律。

  (2)第二种是理论范式,比如牛顿和爱因斯坦不做实验,给出一些理论。

  (3)第三种是仿真范式,是近100年出现的第三种范式。可能理论上有些东西,但跟实际可能有一些误差,自从人类有了计算机以后,可做计算机的模拟。我在美国读博的时候,是做火箭的,但不能说做火箭的时候去试一下,因为每次发火箭的成本太高,因此只能做模拟,这叫仿真范式。

  (4)第四种是数据范式,出现在近二三十年。1998年图灵奖获得者吉姆·格雷在Microsoft提出数据范式。通过统计各种数据,从数据当中发现规律。

  大数据确实有大用,未来学家托夫勒就说过,能够改变世界有四样东西:第一是暴力,战争是改变人类走向的力量;第二是知识,我们经常讲知识改变命运;第三是金钱,它可以改变世界。第四,最重要的,他认为大数据是第四种改变世界的力量。可以说正是科研的进步才可以让我们应用第四种“数据范式“。

  大数据已经在很多方面有多方面的应用,例如:(1)在健康领域,尤其是个性化的健康医疗服务上;(2)个性化的教育上,由于疫情的影响,将来线上线下结合的教育可能会非常普及。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有很大的市场。(3)在社会科学上,像一些国家的竞选活动,都用了很多大数据来辅助他们的竞选。(4)现在也可以利用大数据做文学创作,大数据学习自动写稿子、写评论。(5)影视娱乐,比如《纸牌屋》电影,它就用了很好的大数据分析,分析选演员、写剧情、什么时间去放,效果最好。(6)城市交通,比如阿里在杭州做的指挥交通等,都是用大数据来做一些智能推断。(7)大数据用于个性化的广告上,比如蚂蚁金服就是个人的大数据精准画像,做个性化服务。再比如腾讯游戏,很多广告都是基于一个很大的领域,叫计算经济学,它的基础是大数据。

  但是大数据还有很多挑战与困局。随着日益普及的物联网设备,数据量呈指数增长,几年后可能要将近180 ZB,但其中非结构化数据,即音频、视频等等将超过80%。这些数据给隐私保护带来巨大挑战。如果数据安全隐私没做好,所有的“好处“都是空中楼阁,很容易出问题。但为什么安全隐私比较严重,是因为数据孤岛现象很厉害,很多个人和企业都拥有各自的数据,但数据不能流通。

  “数据隔离”之瓶颈

  那么怎么能让数据不可见,但数据价值可用呢?数据隔离已经成为智能技术发展的一大瓶颈。这需要一些交叉学科的研究,比如计算科学、经济学、数据科学、法律法规等,这样才能让数据真正能成为21世纪的“石油“,让数据价值真正地流通起来。

  漫画家彼得·施泰纳(Peter Steiner)于1993年7月5日在《纽约客》刊登的一则漫画:“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英语:On the Internet, nobody knows you‘re a dog)。后来这句话渐渐流行起来,这一漫画也成了《纽约客》中被重印最多的一则漫画。的确,网络刚刚兴起的时候只是在提供互联的服务,只是在连接机器,它并不关心机器后面的人是男人、女人、小孩子、老人还是一只狗。

《纽约客》彼得·施泰纳(Peter Steiner)来源:知乎《纽约客》彼得·施泰纳(Peter Steiner)来源:知乎

  但是现在随着搜索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做人物的精准画像,“狗”无处可藏。人家知道是一只狗,在后面敲键盘。但技术在发展,个体意识、隐私保护需求也在增长。人们希望数据可用,但不可见,需要更高的价值和服务。即,“虽然我是一只狗,但你不应该知道我是一只狗”。整个人类的技术发展也可以分为这三个不同的阶段:从刚开始的不知道,到后来可以精准地知道,再后来去明确哪些东西是不应当知道的。

  总地来说,大数据在未来必须和人工智能深度结合,即A(Algorithm)、B(Big data)、C(Computation)和人工智能深度结合起来。

来源: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