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示范性高中建设专栏>> 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

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

卢燕劳动单元教学设计

录入者:zhengjiaochu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13日

“劳动光荣”单元教学设计

泉州七中   卢燕

【设计理念】

2017版新研制的语文课程标准有很大突破,关注信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着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力求解决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核心素养的理念与学习任务群的提出,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教材创新体系设计,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组织单元,力求以“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要求为立足点和根本点,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语言文字运用实践,力图让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融入和提升其他三个方面的素养。为此,须围绕语文核心素养以及课程标准设置的若干任务群教材,以学习任务为中心,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灵活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在个性化的参与和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会阅读通讯、新闻评论等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辨析和把握报道的立场,提升媒介素养;

2、阅读方面:掌握人物通讯文本阅读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1)理解掌握新闻作品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的方法。

2)学会品味文本中着力刻画的细节,体会由此产生的表达效果。

3)理解新闻作品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把握作者表达观点的方法。

3、写作方面:学会较高阶记叙文写作:采访对象-整理筛选素材-通讯写作。

 

【课时安排】

1、人物通讯群文阅读(2课时,学案设计)

2、精读新闻评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1课时)

在精读评论的同时,辐射前三篇人物通讯,理解新闻写作中观点与事实的联系,并进行“夹叙夹议”微写作训练及其评价。(1课时)

2、古诗两首的阅读,了解作为文学创作母题之一的“劳动”题材,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手法和古诗朴实自然的风格。(1课时)

3、单元写作任务:通过对身边劳动者的采访,收集材料,取舍构思,完成一篇微型人物通讯(800字以上)。(1课时)

 

【单元学习任务】

1、微写作

请你选择本单元三篇人物通讯的内容,写一个夹叙夹议的作文片断,来诠释《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中的“工匠精神”。

(设计说明:《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在论证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如“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技近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等因其境界崇高,让学生们感到玄虚,而文本中并没有结合典型的正面事例来进行论证。如何对“形而上”的概念内涵进行理解,我们运用“群文阅读、借文解文”的方法,借用真实而鲜活的人物事迹,来理解文中概念。同时为高中阶段的议论文写作做准备。

2、人物通讯的写作

     通过对身边劳动者的采访,收集材料,取舍构思,完成一篇微型人物通讯(800字以上)。

(设计说明:人物通讯的写作,相较于初中“写人记事的记叙文”,避免了闭门造车,也是更高阶的写作形式。本单元课文学习中所总结的“听其言、观其行、察其德”的采访方式,可以借此让学生亲身体验,还可以灵活运用从侧面获取有用信息,来补充表现人物的方式。这是联系生活实际的写作活动,也能促进学生对“劳动”主题的深入认识。)

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学案

整理:卢燕    2020-9-16

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群文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并借鉴学习其写作技法。
2、掌握人物通读塑造人物的方法,能够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3、学习时代楷模的精神,能将三个名人事例运用于议论文写作中。

 

二、研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一)《喜看稻菽千重浪》

人物活动

形象特点

人物塑造手法

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的观察起来。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加了下划线的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            、             ,

对科学的          态度。


① 2001年春节后第二天,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②1960年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③1964年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④1992年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⑤1993年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二)《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人物活动

形象特点

人物塑造手法

用糖哄哭闹的小孩



给要赶火车的顾客提前称糖并悉心指路


接待气呼呼的女顾客


女儿生病,却依旧没有影响服务态度


光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而质问后受到触动



忆往昔想而今感慨不已


通过多种渠道提升自己


 

 

 

(三)《探界者钟扬》

小标题

事件

形象特点

“英雄”少年

①考入中科大  ②进入中科院工作


种子达人

①不讲究住房  ②致力于采集种子


科学队长

接受“自博馆”邀请,进行“科普”工作 。


“接盘”导师

敢于接收转导师学生,为“流落”学生兜底。


生命延续

① 赴藏工作  ②生命延续


 

三、学习时代楷模的精神

(一)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你认为袁隆平、张秉贵、钟扬是“中国的脊梁”吗?请说说理由。

 

 

 

(二)学习了解了三位杰出人物的优秀事迹,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你的收获。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导学案

预习目标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新闻评论的相关知识; 
2.理清本文的脉络结构。 
知识储备
(一)题目解说 
    题目明确点出了文章的观点,“工匠精神”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没事“雕琢时代品质”的凭借;“雕琢”突出了工匠精神的特点,生动形象;“雕琢时代品质”则写出了工匠精神对于国家、社会、时代的意义。 
(二)写作背景 
    2016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李斌受此启发,写了这篇新闻评论,刊发在了2016年4月30日的《人民日报》上。 
(三)新闻评论 
1.定义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2.特点 
(一)与其他评论一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二)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 
(三)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四)主要面向广大群众。 
3.作用 
(一)引导的作用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和重要问题作出分析,可以旗帜鲜明地表彰先进,针砭时弊,帮助群众明辨是非,区分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为群众解疑释惑;使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指明方向。 
(二) 监督作用 
    以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评论在舆论监督中处于一种显要的地位,在弘扬先进思想和精神的同时,还要不断揭露和抨击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不良之风和现象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朱镕基总理在1998年10月和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工作人员座谈会时曾强调,舆论监督非常重要,他还赠给编辑、记者们四句话:“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这是对新闻工作者的鼓励和支持。 
(三)表态作用 
    代表一定的机构、组织对当前重要问题和事件的态度、观点、看法。可以指导受众的意见走向、行为走向。形成社会性的舆论压力,发挥引导和监督的作用。 
(四)深化作用 
    通过新闻评论的方式对新闻事件发表看法、表明态度、指出症结、提出希望和看法,引导社会认识。 通过对事实的分析,从思想、政策、理论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应局限于就事论事。启发和帮助群众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 
●打工的状态并不可怕,打工的心态很可怕。(付守永《工匠精神》) 
●工匠平静、安适、充实、愉悦、幸福,活在当下,强在内心;打工者焦躁、忧郁、惶恐,永远为看不清的明天奔忙,外表强悍,内心空虚。(付守永《工匠精神》) 
●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获奥斯卡奖日本影片《入殓师》)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欧阳修《卖油翁》)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 
●心无旁骛,制心一处。(《庄子·达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对于好产品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它来自于对每个细节的打磨和探究,它是基于一种将细节做到极致的欲望,是对以往的颠覆和创新。(苹果产品设计的核心人物乔纳森·艾夫) 
●手工时代的中国工匠相信愿力无边,不管是做佛像,还是打家具。即使只是打造一个金丝楠木柜子,可能都不是一个工匠一生就能做完的。往往是爷爷做出粗坯,父亲做完粗工,孙子再精雕细琢,穷尽三代才打造出一件精湛的柜子。陆续建造了一千六百年的莫高窟,那是多少代无名工匠,用尽了自己的体温去焐热了菩萨的慈悲。(于丹《人间有味是清欢》) 
●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很多时候最需要的素质应该是能够耐得住寂寞,在别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你是不是愿意相信这个事情,是不是真的愿意投入做这个事情。(百度创始人李彦宏)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课堂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论证思路。  
  2.品读文中的重要语句。  
    3.深入理解工匠精神,探究工匠精神对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 
探究导航   

1.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2.请简要概括第二段的论述思路。  
  3.试理解“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这句话的含义。 

4.现如今,对于“工匠精神”,人大代表在呼吁,国人在关注。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回归。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工匠精神回归?    
关于工匠精神作文素材归纳 
1.工匠精神”其实就是一种一丝不苟的责任,一种爱岗敬业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执着,“工匠精神”也是一种“傻子”精神,一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坚韧。 
中国历来不缺“工匠精神”,像赵州桥、京杭大运河、故宫这些闻名于世的建造物,也不缺“工匠”,像鲁班、梁思成等。在我们生活中也不乏“工匠精神”,木匠、篾匠做生活、生产工具,那时手工做出来的木椅子里,没有一颗钉,用的都是榫,且坚固耐用。篾制用品没有一点毛刺,不用担心手被篾刺戳破。 
2.“工匠精神”本来只是一个行业、一家企业、一种职业应该树立的标杆,应该遵循的准则,可如今,一个国家全民呼吁“工匠精神”,可见,这种精神已经匮乏到了何种程度!当今一些企业与个人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而忽略产品的品质灵魂。事实上,不仅企业需发扬“工匠精神”才能成为行业的领头军,全社会都需要发扬“工匠精神”。愿全社会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让这种热爱胜过对金钱的喜爱,把自己所做的事做好做细做精,让“工匠精神”撑起“中国制造”的脊梁。由此可见“工匠精神”这一话题,彰显出极强的现实意义以及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照,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3.大国工匠》讲述了8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节目播出之后,工匠的故事很快引起社会热议。这些大国工匠之中,绝大多数既没有过硬的学历,也没有超人的天赋,但他们用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在本职岗位上将职业技能发挥到极致和完美。哪怕再小的细节,他们都会全心专注,全力以赴;就是再苦再累,付出再多,他们也没有任何怨言。他们善于从细微处入手,用“螺丝钉”精神,努力在技工、技能上寻发展,求突破。他们正是以这种执着、坚守、奉献和精益求精的品质,铸就了中国的“工匠精神”,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鲜活素材解读 
1、章丘铁锅捍卫工匠之魂 
    2018年2月,因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3》而红遍全国的章丘铁锅成为热搜中的“神器”。天猫平台上,章丘铁锅的销量同比增长了近6 000倍,“洛阳纸贵,章丘无锅”成为时下的流行语。 
    历经12道工序,过18遍火候,经受36 000次锻打,方得一口好的章丘铁锅。手工锻打的“同盛永”铁锅因工艺精湛、深浅合适、翻炒顺手,享有“锻打三万六千锤,勺底铮明颜色白”的美誉。与机器冲压的铁锅不同,手工铁锅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通过密集锤打铁锅表面,让其密度更高,更不易粘锅,能使各种调味更好进入食物,将万千食材烧制成美味佳肴。 
    有记者采访到纪录片中章丘铁锅“臻三环”“同盛永”传承人之一的刘紫木时,他说,由于他们的手工铁锅产量每年只有几千口,无法满足瞬时出现的数十万口铁锅订单。手工的东西不可能走量,为了维护品牌的纯真性,已暂时下架电商平台的铁锅商品并关闭网店,呼吁市场回归理性,尊重传统技艺和匠人精神。 
    解读:章丘铁锅艺人的举动,告诫人们要用冷静的心态对待传统手工艺品,这样才能让匠人师傅更专注地做好手工铁锅,传统手工艺也才会越走越远。 
    在精神财富日益匮乏且弥足珍贵的后成长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并坚守这种工匠精神,是个人以及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正加快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步伐,由此可见,弘扬工匠精神势在必行,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2、“大国工匠”徐立平:航天科技火药“整形师” 
    在一触即燃的炸药堆里,在硬得像橡胶还带点儿弹性的固体燃料推动剂上,下刀、使力、推刀铲到头、收力,还要保证所切尺寸分毫不差,切面平滑齐整,以满足导弹飞行对燃料药面各种特殊形状及药量的苛刻要求,这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药面整形组组长徐立平30年来的日常工作。 
    徐立平出身航天世家,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航天发动机固体动力燃料药面做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而火药整形目前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由机器操作。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 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 
    徐立平的事迹被广泛传播后,种种荣誉接踵而至。对此,他却略感不安:“我只是在我的岗位上做了我该做的事,除了我,还有更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工友们。但我也感到十分幸运,因为我可以将从我的工友、我的父母、我的领导他们身上学习传承下来的勇于担当、脚踏实地的坚毅品格和奉献精神传递出去,感染更多的人。” 

解读:工匠精神不只是一个概念、一个口号,它是具体的、可触的、可见的,它就存在于每一项工作任务中,是人们工作时所应秉持的态度,是一干数十年、精益求精、把传说中的“完美”变成现实的“初心”。 
3、梓庆削木为鐻,匠心独运 
    说到匠人精神,很多人就会说起德国、日本的匠人精神。实际上,《庄子》一书中就有对2 300多年前中国匠人梓庆的精妙阐述。 
    梓庆是鲁国的一位木匠,只要是他用木头雕刻的鐻(古代的一种乐器),见过的人都觉得精巧到只有鬼神之工才能做得出。鲁王很惊叹,就召见梓庆问:“先生能做出来这么精妙的东西,有什么秘诀?”梓庆谦逊地说:“我只是一个木匠,哪有什么秘诀。只不过在做工前,我不敢耗费精神,静养聚气,让心沉静。斋戒三天,我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斋戒五天,我不再心存非议、赞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斋戒七天,我已不为外物所动,似乎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然后我便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选择质地、外形与鐻最相合的,此时的形象已经呈现于我的眼前。然后我将全部心血凝聚于此,专心致志,精雕细刻,用自己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去制作,器物精妙似鬼神之工,也许因为这些吧。” 
    《庄子》中写梓庆的原文仅100多字,却朴实无华地述说了2 300多年前一位中国匠人的精神境界与风骨。

解读:匠人精神不是舶来品,从古至今,中国从不缺少匠人精神。传承匠人精神固然要借鉴他人的经验,但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盲目崇拜。我们应该从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寻找根和魂,坚守民族情怀,传承中华匠心!

 

 

《芣苢》《插秧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理解杨万里的主要文学成就;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两首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诗歌传承下来的劳动之美。 
教学重点  

把握思想情感,赏析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与诗人相遇
1.导入新课
齐读下面的诗句,看看它们共同描绘的是什么内容。
⑴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⑶晨星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它们共同描绘的是劳动情形。劳动是最美的,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绽放了嫣然的花朵,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结出了累累的硕果。劳动是最美的,更是因为那辛勤劳作中的痴痴执着,更是因为那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坚持,更是因为它所带来的催人奋进的希冀。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杨万里的《插秧歌》,和古人一起亲历劳作的情景。
2.走近《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内容上包括:①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②爱情诗,歌颂美好的爱情;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④反映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
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邶风• 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爱情誓言表达出来。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 硕鼠》通篇用比。
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3.走近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2)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金。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
    杨万里学问渊博,才思健举,不仅能文,对理学亦颇注意。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代表作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新柳》等。
二、读,与诗人相通
1.《芣苢》诵读感知
⑴播放童声朗读,注意读音,把握基本意思。
⑵读准字音。
(fú)苢(yǐ ):野生植物名,可食;一说即车前子。
(duō):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luō):顺着茎滑动成把地采取。
(jié):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xié):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裹。
⑶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翻译诗歌。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⑷朗诵这首诗歌要注意哪些要领?
①把握好节奏: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②注意轻重音:助词适当轻读,动词适当重读。③读出劳动的欢欣,内心的热情。
2.《插秧歌》诵读感知
⑴解题: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⑵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dōu)鍪(móu)  蓑(suō)  胛(jiǎ)  朝(zhāo)餐
半霎(shà)  莳(shì)  未匝(zā)
⑶把握节奏,再次朗读。
朗读指导:七律阅读节拍有两种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朗读时要注意节奏,读起来要有抑扬顿挫之感。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⑷指名翻译诗歌。
    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⑸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全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前四句,纯用描写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
3.诵读比拼
女生诵读《芣苢》,男生诵读《插秧歌》。
三、品,与诗人同行 
1.分组探究
A组探究《芣苢》,主要问题:
⑴你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第一小组)
⑵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第二小组)
B组探究《插秧歌》,主要问题:
⑴全诗围绕一个什么字来描绘的?如果要你给诗歌加一个“诗眼”,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第三小组)
⑵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有人认为“游离诗外”了,你怎么看?(第四小组)
⑶结合本诗说说“诚斋体”的语言特点。(第五小组)
2.成果展示
A组探究成果展示
⑴你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⑵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B组展示探究成果
⑴全诗围绕一个什么字来描绘的?如果要你给诗歌加一个“诗眼”,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围绕一个“忙”字来描绘。首联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极为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颔联通过环境描写衬托插秧之“忙”:诗人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而“雨从头上湿到胛”,写出来雨势之猛,上下两句表现出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忙碌精神。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来用早餐并小憩片刻,可农夫却依然低头弯腰劳作不辍;这一“唤”与“不答”,给紧张忙碌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尾联是农夫岔开农妇呼唤的答话:“抢插还未结束,种下秧苗也尚未挺拔,管好家里的鹅与鸭,免得它们糟蹋庄稼。”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忙碌的农人形象。
⑵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有人认为“游离诗外”了,你怎么看?
    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有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所以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
⑶结合本诗说说“诚斋体”的语言特点。
    诚斋体的特点之一是语言新、奇、活、快,即语言生动、自然、新鲜、活泼,富于幽默诙谐的风趣。该诗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因而从中也可看出诚斋体的这一特点。较之当时故作艰深、讲究“无一字无来历”的江西派末流,这样的作品自然是别具一格。该诗所表现的便是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撷取来的劳动场景,所以逼真而又自然。《唐宋诗》:“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
四、比,与诗人同思
问题:尽管《芣苢》《插秧歌》这两首诗都是有关劳动的颂歌,但是它们在描绘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差异。
    (1)表现手法上:①《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直接把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②《插秧歌》一诗运用白描、环境烘托、比喻等手法,描写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
    (2)思想主旨上:①《芣苢》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远古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精神状态,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代人的生活理念:没有战争、暴政、苛捐杂税,内心安宁平静,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②《插秧歌》这首诗是诗人没有像晚唐诗人李绅那样抱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同情去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也不像范成大那样具体深刻地揭露残酷剥削,同情农民疾苦,而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表现劳动场面,其间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五、悟,与诗人同感
问题:中华民族有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读了这两首诗歌,谈谈你对劳动有怎样的认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又该树立怎样的劳动观呢?
    提示:无论是欢愉的劳动场面,还是劳动者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都表明,劳动从来都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如果只关注生活的质量,不关注生活质量的来源,就会脱离生活实际,走进空虚和腐朽没落。关注生活中的劳动者,才能真正认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正是一位位普通而伟大的劳动者,创造了生活的物质条件,开拓了生活的智慧空间,让我们能够幸福生活。
    在新的时代,劳动的领域愈发宽广。袁隆平辛勤育种,张秉贵热心服务群众,钟扬探求生命的边界,这些都是劳动者杰出的代表。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有无数的大国工匠在精磨手艺,有无数的科研工作者在深度探索,有无数的小人物在敬业奉献。所有这些劳动者,支撑起了我们这个时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