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政治>> 高一>>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2020-2021学年泉州七中高一知识汇总《政治与法治》

录入者:sophiawei1989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04日

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一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是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2、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人民大众与封建势力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特别提示】中国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4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的三种建国方案:

1)先后以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维护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被中国人民抛弃,其代表者的统治也被推翻了。

2)以某些中间派和中间人士为代表,幻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得到人民群众认可,它的多数代表者后来也承认这个方案在中国无法实现。

3)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最终赢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4)结论:中国共产党的方案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

5、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国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国人民在斗争中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

6、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

1)中国工人阶级人数不多,但集中分布在大城市,有利于组织成为阶级力量。(团结性)

2)他们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之下,富有斗争精神,具有革命性。

3)他们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先进性。

7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8、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各阶层两个根本性的弱点:

1)没有认清革命的目的和对象,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打击真正的敌人;

2)没有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未能形成有组织的、持久的群众运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对象和最终目标:

9、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对象和最终目标

1)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对“为什么革命、怎样革命”的根本问题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2)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94910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第二框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1)三年恢复期:19491952,在着重完成包括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在内的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致力于恢复被长期战争破坏了的国民经济。

2)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12,党中央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195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这是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新成就。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标志: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5)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主要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我国逐步走向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3、艰难探索期:

1)成就: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中,中国基本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教育、科学、文化、国防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2)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的物质成就和历史经验,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知识小结】第一代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历史成就:

1)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

2)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事业,提高国际地位。

4、改革开放

1)改革开放的时间:19781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2)改革开放的地位: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改革开放的实质(目的):实行改革开放,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4)改革开放的成就(意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5、进入新时代

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

2)进入新时代的意义:“三个意味着”

①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②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③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3)“党的领导”与“新时代”的关系

①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中国人民踏上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知识总结】我们为什么会选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而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建国方案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理想、宗旨和指导思想,代表的是中国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体现的是中国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先进性以及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也决定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

(3)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第一,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第三,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前进,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核心力量。

第二课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第一框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

3、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使命: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使命。

4、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5、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以人民为中心);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任何时候,党都应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同甘共苦,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更不允许任何党员凌驾于群众之上。

6、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1)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内涵:

立党为公: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要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

执政为民:就是党的全部工作必须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与幸福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党治国理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为什么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①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检验标准)

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③由党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

④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3)如何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①就是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牢记执政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坚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②就是要坚持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切实做到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③必须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7、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知识归纳】

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什么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1)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根本立场、根本宗旨、执政理念、奋斗目标、根本使命要求的。(答题时要具体表述)

(2)“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3)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2、中国共产党怎么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性质。

(2)坚持人民立场的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使命。

(3)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

(4)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5)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坚持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6)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第二框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1.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同时,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原因一)就在于它以接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作为行动指南。 

成果

回答的问题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

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实践证明,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原因二)

3、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原因三)

1)含义: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指共产党员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通过自己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影响和带动身边群众共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

2)原因:

①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直接而具体的体现。

②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是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源泉,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强保证。

3)内容:

①时代性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②新时代要求:在新征程上更加珍惜工人阶级先锋队战士的光荣称号,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做学习的模范,做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做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模范,做服从组织、严守纪律的模范,做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的模范,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模范,做密切联系群众的模范,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

【知识总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1)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在于它以接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作为行动指南。

(2)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走在时代前列,就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实践证明,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

4、共产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1)共产党员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含义角度)

(2)不图名利、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树立了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从不同时期不同表现角度)

(3)将模范作用体现在学习、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奉献、严守纪律、坚持真理、密切联系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方面面。(八个模范)

第三课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第一框 坚持党的领导

1、为什么坚持党的的领导:

1)党的理论依据: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3)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具有重要意义。

2、党的领导方式: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主要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等。

1)政治领导

①含义:就是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政治原则方面的领导。

②体现:主要体现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

③要求:要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最重要的是,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2)思想领导

①含义:就是党在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上的领导。

②体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

③要求:要统一思想、集中智慧、凝聚力量,最重要的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者,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组织领导

①含义:就是党在组织体系和组织工作方面的领导。

②体现:主要体现为党的各级组织、党的干部、广大党员组织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任务和主张而奋斗。

③要求:贯彻执行: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工作部署得到贯彻执行。集聚人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4)总要求: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从而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难点突破】正确区分党的领导方式的异同

1)区别:

政治领导侧重在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

思想领导侧重统一思想,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

组织领导侧重党组织内部对干部的选拔和任用,以及推荐党的优秀人才担任国家机关的领导工作等。

2)联系:

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是有机统一、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政治领导是根本、思想领导是灵魂、组织领导是保证,三者统一而不可分割。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三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特别提示】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方式,并不是全部的领导方式,党对国家的领导还存在其他方式的领导,如军事领导等。

3、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1)内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确保党始终处于领导

核心地位,始终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2)表现:

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支持人大、政府、政协、监察委员会、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还具体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特别提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但中国共产党并不是国家重大事务的决定者,国家重大事务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共产党不是国家机关,不履行国家职能,不负责国家具体事务的管理,管理国家具体事务的职能由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等行使。

3)意义:

①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正确认识和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

②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可靠保障。

第二框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1、为什么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1)必要性:

在新形势下,党面临的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

2)重要性: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的一贯方针和要求,关系到党的纯洁性先进性,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④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保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把党建设的更坚强有力。

2、怎么样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1)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人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2)加强党的建没,必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3)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执政方式。

3、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科学执政

含义: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长期执政能力,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民主执政

①含义:就是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执政。民主执政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②要求: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保证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坚持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巩固和扩大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

3)依法执政

①地位: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②要求: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③重要体现: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④含义: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国理政。

4)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有机统一的,其中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

5)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目的:

在于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执政地位,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实现党的 执政使命,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比较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1.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侧重于管理的内容、领域

2.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侧重于:领导管理的手段、要求

3.两者相互渗透,不是截然分开的。领导方式是目的,执政方式是手段和要求。完善双方都是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执政地位,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知识归纳】全面掌握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知识

初心和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实现共产主义

根本立场

人民立场

根本使命

为人民谋幸福

性质

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领导方式

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等

执政理念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治国方略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自身建设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党的建设的一贯方针和要求

第四课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一框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1、我国的国体: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2、我国的国体的意义: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它明确规定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庄严宣示了我国国家政权的人民性质。

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1)我国的国家政权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①工人阶级为什么是领导阶级?

特点: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地位:是领导阶级,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

②广大农民为什么是同盟军?

农民阶级:广大农民与工人阶级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天然的联系,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工农联盟的作用:不仅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2)我国的国家政权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3)坚持民主与专政的统一,是新型民主与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换言之,就是人民民主)

4、民主的含义:统治阶级范围内,按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5、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是一种新型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1)最广泛的民主

①表现: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②要求: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丰富社会主义民主形式,将人民的民主权利推行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逐步实现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和社会生活的民主化。

2)最真实的民主

①从政治保证上看,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在国家生活中实现人民民主的根本政治保证。

②从制度保障上看,我国已建立一套切实体现和有效维护人民民主的制度安排,制定了从多方面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法律。这些制度和法律的建立及其不断完善,在实践中保障了人民民主的有效落实。

③从实现方式上看,我国不仅在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政府的组织等方面实行民主选举,还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民主协商。

3)最管用的民主

①原因:我国建立了一整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②表现:这套制度体系体现了人民意志,保障了人民权益,激发了人民的创造活力。

6、人民民主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显现的旺盛活力,就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人民民主的生动写照。

第二框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在国家生活中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

1)根本原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现实意义: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只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保持蓬勃的生机。

3、对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1)原因:人民民主专政包含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和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两个方面。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被消灭,阶级矛盾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

2)专政职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担负着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维护国内正常社会秩序,抵御国外敌对势力侵略和颠覆活动的历史任务。

4、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民主

专政

区别

含义

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适用范围

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

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势力

特征

以政治权利平等实现和少数服从多数为基本特征

以国家力量的强制实施为基本特征

功能

是为了实现统治阶级与人民的意志和要求,更加有效地管理国家

是为了巩固特定的国家政权,以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

联系

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5、国家职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靠保障

1)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国家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职能。我国的国家职能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2)国家职能的表现:

①对内职能

A.维护国家稳定:依法打击危害社会主又制度的各种破坏活动,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和统一的各种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打击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犯罪活动,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

B.促进社会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落美丽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对外职能: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坚定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坚定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坚定维护国家的各项安全和发展利益,坚定维护国家的尊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框 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1、在我国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

在我国,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的意志,根据人民的利益行使权力。

2、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关组织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国家行政机关、 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监督与被监督)

3)职权(权力):国家最高的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特别提醒】①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才能加最高两字。②人大审议相关国家机关的工作报告是监督权,审议并通过相关国家机关的工作报告是决定权,通过预算报告是决定权,通过决算报告是监督权,通过法律是立法权。③有立法权不一定就是立法机关。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唯一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立法权。

4)组成:作为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和特别行政区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5)常设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①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部分。

②产生: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③职权: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行使宪法规定的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6)各专门委员会:

为了更好地开展经常性工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各专门委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各专门委员会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

3、肩负人民重托的人大代表

1)产生: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2)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3)权利: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人大代表的职权包括:审议权、表决权和提案权、质询权等。

4)义务:①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各级人大代表应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采取多种方式经常听取意见和要求,回答询问,帮助所在地方的人民政府推进工作。

②人大代表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他们来自人民,肩负人民的重托,应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③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履职意识和履职能力。

第二框 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含义: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定期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人民民主专政历史任务的政权组织形式。

【民主集中制】即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决定因素——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项基本功能,就是把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依照法律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并使之成为全体公民共同遵守的法律规范。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

(1)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原因:

①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突出强调权为民所赋,最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

②另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国家的其他制度,包括行政制度、监察制度、司法制度等,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立法创制出来的,都要受其统领和制约。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的表现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7、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知识总结】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根本原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内容。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突出的制度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休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第六课 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第一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我国政党制度

(1)鲜明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2)形成与发展:这一制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过程中确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得到发展。

2、我国民主党派性质:现已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3、我国政党制度的地位和内容

(1)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知识拓展】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①政治上: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

②组织上:相互独立的关系,不存在隶属关系。

③法律上:法律地位是平等的,都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④事业上: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不是在野党、不是反对党的关系。

⑤监督上:互相监督的关系,更加强调各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监督,不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4、新型的政党关系与政党制度形式

(1)政党关系

①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既亲密合作又互相监督,而不是互相反对。

②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各民主党派依法参政,而不是轮流执政。

(2)优越性:这一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适应,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特别提醒】

①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它不是国家机关。它不直接对国家事务进行决策,它不直接处理行政事务。

②人民政协不等于民主党派,不能将二者混淆。

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民族格局的特点

(1)特点: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

(2)表现:一方面,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另一方面,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历史: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疆域,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1)民主: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包括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地方比一般行政地方拥有更多处理本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事务的自治权。

(2)集中: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辖。

4、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1)内涵: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族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为建设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3)措施:我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特别提醒】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内容:

①自治地方: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②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3)原因:(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③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4)要求:(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①一方面,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②另一方面,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坚决反对和有力回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

③必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6、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②四个自由: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①权义统一: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②遵守法律: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③依法管理: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和司法。我国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我国的宗教事务管理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

3)坚持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①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②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③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严格禁止境外宗教的渗透和发展,坚决打击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严密防范宗教极端行为的发生。

4)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宗教,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宗教,不断推进我国宗教的中国化。

【特别提醒】关于宗教工作的认识误区

(1)不能认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鼓励公民信教(不鼓励、不支持、不提倡、不发展)

(2)不能认为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就是限制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并不是要阻止宗教界开展对外交往,而是强调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4)不能认为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宗教在本质上仍然是唯心的。

(5)共产党员不能信教,是由其唯物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的。这不是对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限定。

【知识总结】如何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①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②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④每个公民要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同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言行作斗争。

第三框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含义: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是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在居住地范围内。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

2、组织形式:

1)农村:①性质: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群众性的自治组织。

 ②职能:其主要职能是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

③产生: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选举产生,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④自治内容:在农村基层治理实践中,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是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来管理本村的日常事务,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难题自己解的有效途径。

2)城市:①性质:按照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②任务:其任务是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

③产生: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选举产生,向居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④意义:居委会成员居民选,社区大事居民定,日常事务居民管。这大大调动了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也有效提高了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素质和能力。

【特别提醒】

①村委会是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政权基层组织,不是基层国家机关,不是基层政府。

②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是一种指导关系,村委会在乡镇政府指导下工作,非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③村支部是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委会的工作,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3.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

1)民主选举。

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农村的村民委员会和城市的居民委员会,按法律规定均由本居住地的村民或居民选举产生。在农村,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产生采取村民直接选举的办法,实行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选举结果当场公布。在城市,社区居委会正从过去的居民代表选举,向更高比例的居民直接选举发展,选举程序更加规范,给城市基层治理带来显著变化。

2)民主协商。

①原因:城乡基层的公共事务千头万绪,应该也必须由众人商量着办。只有本着有序参与的原则,让居民或村民合理表达意见和建议,求同存异,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好方案,促成基层社会的和谐。

②范围:我国城乡的基层民主协商、在街道或乡镇社区或行政村以及企事业单位等不同的层次展开,也贯穿基层治理的全过程。

3)民主决策

①原因:城乡基层的公共决策与每家每户的利益直接相关。

②要求:按民主决策要求,在农村,凡关系村民公共利益的事项都要由村民以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方式集体做出决定。在城市,社区公共事务的民主决策通过召开居民会议进行。

4)民主管理。

①要求:在法律上,基层公共事务的管理属于本村的全体村民或本区的全体居民;在现实运作中,一般要通过一定的程序,授权给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来进行。

②原因:依法制定自治章程和议事规则,推动日常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做好基层民主管理工作的关键。

5)民主监督。

①原因:负责城乡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的居委会和村委会,事实上都掌握一定的权力。要防止以权谋私,尽可能避免管理工作的失误,必须实行民主监督。

②要求:凡是与基层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和需要让基层群众知晓的事项都应公开,让每个居民或村民了解,还应对基层自治组织的实际管理工作进行评议。

【知识归纳】区分基层民主实践的形式与内容

形 式

内 容

民主选举

直接选举产生村委会、居委会成员

民主协商

有序参与,合理表达,在城市或乡镇、社区或行政村以及企事业单位等不同的层次展开

民主决策

凡关系到公共利益、公共事务的事项,集体做出决定

民主管理

依法制定自治章程和议事规则,推动日常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民主监督

防止以权谋私,尽可能避免管理工作的失误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

1)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应该将其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加以推进。

2)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民主权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知识总结】为什么发展基层民主?

 ①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②发展基层民主大大调动了广大居民(村民)参与社区(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也有效提高了居民(村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素质和能力。

③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一、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1、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法律的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法律的本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法律的作用: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3)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1)法的产生: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2)法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所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3)决定因素: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4)法的历史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5)法的特征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6)法的职能: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执行政治职能,又执行社会职能。

7)我国当代法的性质: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3、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原因: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③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④中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1、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具体内容(要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实施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城一场广泛面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特别提示】法治和法制的区别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强调法律的制定(立法)了;“法治”强调法律的实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

3、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①原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②要求: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①原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要求: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①原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②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①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②要求: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①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②要求: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知识拓展】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如何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场深刻革命”?)

1)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P77)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P77

3)通过实施法治,保证公民人权,维护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P74

4)中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P79

5)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P79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一、法治国家(法治建设的目标)

1、法治国家的内涵(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

1)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即宪法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法律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的,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遵从。

2)坚持良法之治。内容合理,制定过程广泛听取意见,符合需要,符合理念;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涵盖各方面。

3)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

4)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国家的各项权力,都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2、如何建设法治国家

1)法治国家意味着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总要求)

2)推进宪法实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

3)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

4)完善法律实施机制。已经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有效实施。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3、建设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

1)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2)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二、法治政府(法治建设的主体)

1、法治政府的内涵:职能科学、 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政府。

1)职能科学的政府

①政府部门之间、上下级政府之间关系的配置必须科学合理。

②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都是法治政府必须承担的基本职能。

2)权责法定的政府

①如果政府权力没有严格的法律界定,就会出现权力行使的错位、缺位和越位等现象。

②需要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

3)执法严明的政府

①执法严明重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求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从事执法活动。

②只有执法严明,才能保证政府有效履行职能,服务社会公众,确保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4)公开公正的政府

①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公正执法要求将公平正义作为政务诚信的基本准则,将其贯彻于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

②通过公开公正执法,能够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5)廉洁高效的政府

①政府必须清廉,不得利用公权力谋求私人或团体利益。

②政府必须高效运行,通过优化流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水平。

6)守法诚信的政府

①政府要带头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做到诚实守信。

②要建立健全守信践诺机制,准确记录并客观评价各级人民政府和公务员对职权范围内行政事项以及行政服务质量承诺、期限承诺和保障承诺的履行情况。

2、如何建设法治政府

1)要求: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让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2)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3.意义

1)能够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权力,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实现善政。

(2)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沟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

三、法治社会(法治建设的基础)

1、法治社会的内涵

1)内涵: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2)具体表现: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2、建设法治社会要求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①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②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①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

②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①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

②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3、建设法治社会意义

1)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

2)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第九课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必须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一、科学立法

1、科学立法的内涵:就是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

2、科学立法的标准(要求):

1)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立法要符合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要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相适应,制定出适合中国的良法。

2)科学立法符合国情和实际。

3)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

3、如何推进科学立法?

1)要依法立法。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所有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都应当按照法定职权、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

2)要充分发扬民主。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3)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客观地认识、确认和保护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相对应。科学合理地配置权力与责任,明确权力行使不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严格执法

1、严格执法的内涵: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

2、严格执法的主体:在法律实施体系中,行政机关是执法的最重要主体。行政机关要带头严格执法,依法全面履行职能。

3、严格执法的意义/作用

1)有助于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如果有了法而不严格执法,法律就成了“纸老虎”和“稻草人”。政府必须带头严格执法,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全社会尊崇和敬畏法律。

2)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政府只有坚持严格执法,惩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群众正当权益,才能彰显公平,伸张正义。

3)有助于推进建设法治政府。各级政府能否切实物到严格执法,体现国家法治文明程度,关系法治中国建设成效。只有不断推进各级政府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才能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任务和目标。

4、如何推进严格执法?

1)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要求。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段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 ,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2)坚持规范执法。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具体操作流程,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执法行为。

3)坚持公正执法。行政执法要坚持公正、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是别对待。要恰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得违背法律的精神和原则。要有效杜绝执法不公、随意执法,不断提升执法机关的公信力。

4)坚持文明执法。执法部门要改进执法方式,做到语言、行为规范,融法、理、情于一体、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力求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

三、公正司法

1、公正司法的内涵: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具体就法院的审判而言,公正司法既要求法院的审判过程做到平等和正当,也要求法院的审判结果体现公平和正义。

2、公正司法的内容

1)司法的程序要公正

要求: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司法过程严格依据诉讼法进行。

意义:通过程序公正,可以最大化实现结果公正,有效保护公民的程序权利,从而使得审判结果可以更好地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

2)司法的结果要公正

含义:结果的公正,意味着法律适用准确,案件事实清楚,裁判结果合法合理。

意义:只有结果公正,才能有效解决案件纠纷。惩罚违法者,救济受害者。

3、如何推进公正司法

1)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

2)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公正、办案程序公正。

3)必须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依法及时公开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杜绝暗箱操作。

4)必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等的制度保障。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

四、全民守法

1、全民守法内涵: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2、原因: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3、全民守法的要求(公民如何做到全民守法)

1)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

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义务。

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也负有各种义务。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

3)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进行维权。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

4、如何推进全民守法?

1)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

要求:深人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2)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3)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