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政治>> 高二>> 实践反思

实践反思

2020-2021学年高二政治教学反思《核心素养视域下思政课高扬人文性的思考》

录入者:sophiawei1989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7日

核心素养视域下思政课高扬人文性的思考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六大核心素养,其中处于首位的就是人文底蕴。要切实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高扬人文性。核心素养视域下,思政课高扬“人文性”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任务就是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其要求就是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关键词:核心素养;人文底蕴;人文性;目的;任务;要求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六大核心素养,其中处于首位的就是人文底蕴。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要切实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高扬人文性。下面就核心素养视域下思政课的“人文性”进行一些不成熟的探讨。

一、高扬人文性的目的

(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它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它表现为一种人格,一种精神,一种气质,或一种修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课程性质——人文性,是这样表述的:“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按照这一表述,思想品德课完全有责任高扬“人文性”,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品德课通过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就可以使学生把优秀的人类文化内化为自己内在的品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丰富,智慧得以提高,人文精神得以培育,人文素养得以提升,人文底蕴得以丰厚,真正成为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人,从而达到高扬人文性的根本目的。

(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还把责任担当作为核心素养之一。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高扬人文性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引导学生做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追求崇高的社会理想,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增强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养成负责任的习惯,努力成为负责任的公民。

二、高扬人文性的任务

(一)用优秀的人类文化陶冶学生心灵

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最重要的使命之一。[3]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世界各民族都创造了自己的优秀文化,这些优秀文化共同构成了优秀的人类文化,它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思想品德课要充分利用之,使其充分发挥陶冶学生心灵的作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引入外国的名人名言、名人的故事、事迹等,对学生进行心灵的陶冶。例如,教学鲁教版七年级第一课“生命最宝贵”,可以引入法国作家雨果的名言:“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像这样的名言,可以说比比皆是,思想品德课完全可以信手拈来。教学过程中也要适时引入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诸如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等。例如,教学鲁教版七年级第五课“播种友情”,可以引入孔子的交友之道:“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众所周知,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用这些传统文化陶冶学生心灵,思想品德课教学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二)用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撑。用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就要引导学生做有爱国之心的人,做渴望团结统一的人,做爱好和平的人,做勤劳勇敢的人,做自强不息的人,促使学生高擎民族精神的火炬,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鲁教版九年级第九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来陶冶学生心灵,也可以借助其他教学内容来陶冶学生心灵。诸如,七年级第八课的第二框“描绘自强人生”,就可以进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教育;八年级第二课“我们共有一个家”,就可以进行爱国主义以及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教育;九年级第十课“共同描绘美好未来”,就可以进行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教育;九年级第十一课“走向世界的中国”,就可以进行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教育。

三、高扬人文性的要求

(一)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

规律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尊重规律有助于事情的成功,违背规律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有明显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动机明显增强,学习责任感进一步提高;有意注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有较大发展;有意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抽象记忆有所发展,但是形象记忆仍然非常明显;抽象思维能力有所发展,但是具体形象思维仍然占有很大的成分;想象能力进一步提高,创造性想象的成分日益增多;情感进一步发展,调控自己情感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也有一定发展;自我意识、道德观念、集体意识也逐渐发展起来。这些特点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有规律可寻的。这些规律可以概括为:第一,记忆遗忘规律。这一规律表明,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很快,后来逐渐缓慢,要防止和减少遗忘,就必须及时复习所学知识。第二,序进累积规律。这一规律表明,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知识经验不断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系统有序地学习。第三,学思结合规律。这一规律表明,要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既要掌握新知识,又要深入思考,深刻理解和升华所学知识。第四,知行统一规律。这一规律表明,要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既要强化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又要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见诸行动,指导实践,做到知行合一。第五,环境制约规律。这一规律表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受环境的制约,既受到课堂环境、学校环境的制约,也受到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见,思想品德课要想获得教学的成功,就应该反映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规律。

(二)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

青少年文化具有流行性、时代性、开放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这些文化特点,做到:第一,关注文化的流行性,对学生迷恋流行文化进行有效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既要接受有益的流行文化,也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第二,关注文化的时代性,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化现象,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合理使用互联网,做信息化时代的合格公民。第三,关注文化的开放性,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思想解放的程度,对新生事物的热情程度和对多元文化的接纳程度,避免因开放过度所造成的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从负面来看,青少年文化存在一些令人忧虑的文化特点,诸如人文素养的缺失和人文精神的衰减,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的降低,国家意识的弱化,盲目追求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的疏离和否定,理想信仰缺乏,道德虚无,纪律松弛,法制观念淡薄,过分关注自我,是非观念模糊,行为方式异化,等等。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充分发挥教育和引导作用,纠正学生所存在的一些文化偏差,促使青少年文化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

精神成长表现为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思想品德课的人文性,要求努力改变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忽视、无视、漠视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的状况。要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入感人的事例,讲述动人的故事,来滋润学生的情感,浇灌学生的心灵;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引导,循循善诱的说理,确定无疑的事实,来帮助学生激发人生的动力,确定人生的奋斗目标,确立人生的理想和信仰;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锻炼学生的勇气和毅力,砥砺学生的意志和品格,升华学生的情感和信念,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精神成长的需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四)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思想品德课高扬人文性,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有哪些?一是教师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营造温馨和谐的课堂气氛,二是借助图片、图表、漫画、有趣的故事、生动的事例等,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三是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互动交流,探究体验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四是开展小游戏,小辩论,小竞赛,诗歌朗诵,小品表演,模拟活动,参观访问等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思考,在活动中感受和感悟,在活动中参与和体验。例如,教学鲁教版九年级“共同理想,共同使命”,我精心创编了一个小品《生活水平四代人》:

贫穷:同学们,你们生活得好吗?我叫贫穷,是改革开放以前的人,那时候吃不饱穿不暖,苦啊!知道为什么贫穷吗?因为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再加上政策失误,能不穷吗?

温饱、小康、富裕:您受苦了!(握手)

贫穷:谢谢!

温饱:你们好!我叫温饱。什么是温饱?就是穿暖吃饱。我可比贫穷幸运多了,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一步战略目标的结果,不容易呀!

贫穷:祝贺你!(握手)这都是因为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啊!

小康:大家认识我吗?我叫小康。什么是小康?就是生活水平高于温饱但还不富裕。我是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结果,值得祝贺吧?

温饱、富裕:可喜可贺!(握手)

小康:不过,我遗憾地告诉大家,我这个小康只是总体小康,还不是全面小康。所以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后还有十七大、十八大,又提出了新的更为具体的目标。

富裕:嗨,大家好!我叫富裕。是现代化建设第三步要达到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个战略目标,要到21世纪中叶。那时候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能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们的生活就比较富裕了。到那时,共同理想实现了,中国梦也就实现了。大家鼓掌祝贺吧!

贫穷、温饱、小康、富裕:实现中国梦,我们盼望着!谢谢!

该小品把改革开放以来,百姓生活发生的巨大变迁,我国人民实现从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上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三步走”的战略目标,通过“贫穷”、“温饱”、“小康”、“富裕”这四个拟人化的人物形象,借助表演的方式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这就使教学非常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是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的生动事例。

总之,核心素养视域下思政课高扬“人文性”,就要牢牢把握高扬人文性的根本目的,积极完成高扬人文性的任务,努力按照高扬人文性的要求去做。

参考文献:

[1]王湛.连接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桥梁[N].中国教育报,2016-09-14(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