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泉州七中时政热点《践行“两山”理念 走绿色发展之路》
录入者:sophiawei1989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2日
时政专题 践行“两山”理念 走绿色发展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5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县余村考察时,提出这一科学论断。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十五年来,“两山论”深入人心,各地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效。浙江安吉,风吹竹林声又起;山西右玉,黄沙减退,绿意复现;贵州黔西,林子多了,地又肥了,老农民放下锄头开起了民宿……越来越多的地方不再为短期利益而牺牲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更加协调统一,一处处绿水青山正变成一座座金山银山。15年的绿色发展实践,生动诠释这一论断的深刻内涵。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一幅新时代的绿色画卷正在美丽中国恢弘铺展。
一、经济生活角度
1.保护环境,绿色消费。要高度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这有利于人们树立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消费观念。近年来,我国贯彻“两山论”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巴黎协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坚持不懈的努力。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必须以“两山论”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提高消费的科学性,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3.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在“两山论”的指导下,面对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要形成践行节约、绿色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互作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4.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贯彻落实“两山论”,要求企业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践行节能减排,加快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5.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两山论”有利于发展绿色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6.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经济的发展有为自然资源的利用提供了资金的保障。既要利用自然又不破坏自然。这就需要落实“两山论”,政府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制定相应的政策,促进结构调整。
7.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当前环境中的温室气体含量以及在协议达成前的预估排放量来推算,全球气温恐难免再上升2摄氏度,达到全球广泛认同的气候变暖上限。这启示我们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8.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新发展理念。近年来,我国在“两山论”的指导下,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确保行动目标落到实处,有效地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状态。
二、政治生活角度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坚持“两山论”,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发展道路,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
2.公民应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从法律上说,环境保护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落实好“两山论”,要求把政府、企业的环境管理活动和法律的执行建立在人民群众广泛支持、参与和监督的基础上。每一个公民都要积极履行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3.公民应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环境保护法》规定:“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这说明公民应该享有环境权。公民积极落实“两山论”,既能维护自身的利益,也能维护国家的长远利益。
4.我国政府的职能。近年来,在“两山论”指导下,我国开展了绿色GDP核算试点,发布了全国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企业名单,积极推进环保费改税等。保护环境,发展绿色经济,既是政府履行经济职能,促进经济发展的表现,也是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职能的表现。
5.对人民负责是政府的责任。调动各行各业和广大群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共同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环境保护是一项公益性的全民事业。挖掘群众中蕴藏着的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巨大潜力,是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条件,也是坚持对人民负责的体现。
6.我国政府的性质和宗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的政府。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政府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就体现了政府的性质、宗旨。
三、文化生活角度
1.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落实好“两山论”,就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公民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真正做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2.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氛围,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落实“两山论”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
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在“蓝天保卫战”中,要积极利用公益广告、漫画图片、社区墙报等文化形式和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环境宣传活动,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共同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4.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和谐思想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文化渊源,天人相统一,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而是大自然的朋友。落实“两山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
5.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政策措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措施是一致的。在“蓝天保卫战”中,要努力形成节能减排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四、生活与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放眼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失衡越发严重。中国明确了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努力尽早达峰等一系列目标,并将行动目标纳入国家整体发展议程。这符合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实际和生态实际。
2.意识具有目的计划性和主动创造性。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贯彻“两山论”必须树立新思维,实现目标导向从以管控污染物总量为主向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主转变,工作重点从主要控制污染物增量向优先削减存量、有序引导增量协同转变。
3.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人文环境和自然遗产遭到破坏。一些短视的做法在经济上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所付出的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因此,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4.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要防止因水资源不恰当利用造成的水源污染和破坏,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水和谐”。
5.要树立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环境保护涉及多方面、多领域,需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环境保护部门要联合旅游、建设、林业、文物以及国土资源、水利、农业等部门,争取计划、财政等综合部门的支持,共同打好“蓝天保卫战”。
6.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尽管近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明显的进展,但我们也要看到,治理环境污染需要一个过程。这启示贯彻“两山论”工作中,既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前途充满信心,又要善于走曲折之路。
1.从人均水资源量来看,我国是个贫水国家。各流域由于面积不同,加之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水资源禀赋差别很大,基本状况是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这种状况使我们有了水资源的危机感和节约水资源的紧迫感。这启示我们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发挥意识能动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树立创新意识
④通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有关专家指出,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从人口增长看,2030年左右,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将减少1/5,降至1700立方米左右。这启示我们
①正确对待量的积累,促成事物向好的方面发生质变
②要果断抓住时机,促进事物质变
③坚持适度的原则,科学利用资源
④要有充分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中的困难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3.“节约每一滴水,回收每一滴水,让每一滴水多循环一次”。下列警句与该口号体现的哲理相同或相近的是
①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②泾溪石险未覆舟,平流无石却沉沦
③其为政也,善因祸而得福,转败而为功
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多次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以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突出,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党中央、国务院对治理大气污染高度重视。据此回答4-5题:
4.从经济生活角度看,解决大气污染这一问题必须
①把经济发展速度放在首位
②以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
③增强居民环保意识,提升城市生活幸福感
④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党中央、国务院对水污染防治高度重视,表明
①我国政府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捍卫者
②中国共产党认真履行经济建设的职能
③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④党和政府努力争取更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6.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各相关部门要搞好生态环境保护,使各部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分工协作、共同发力,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材料主要说明
①政府依法履行职责
②政府的服务意识在增强
③调动了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
④扩大了政府社会管理的范围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我国在湿地生态文明建设中,很多科技成果得到了实际应用。特别是资源开发利用、生态恢复治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大部分直接转化到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工程中。这表明
①文化是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
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运用文化
③先进文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④文化作为一种物质力量,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近年来,我国开展了绿色GDP核算试点,发布了全国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企业名单,积极推进环保费改税等,保护环境,发展绿色经济。上述做法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普遍性是特殊性的前提
B.矛盾普遍性是特殊性的表现
C.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D.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9.环境保护是一项公益性的全民事业。挖掘群众中蕴藏着的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巨大潜力,是政府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条件。这启示政府工作人员
①密切联系群众,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
②回应社会关切,创新服务方式
③强化管理职能,提高行政效率
④坚持求真务实,自觉接受社会与公民的监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近年来,我国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之一的国家,将应对气候变化努力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投入巨额财政资金,加大减排行动,发展低碳减排的新兴产业,为共建人类美好家园而不懈努力。上述做法表明
①只要发展新兴产业就能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②发展新兴产业就能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③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④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1.放眼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失衡越发严重。据此,中国明确了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努力尽早达峰等一系列目标。中国做法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③生态平衡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④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2.近年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益探索和具体实践,为其他国家应对类似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挑战提供了经验借鉴。这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受制于主客观条件
③只有在实践中获取的认识才具有真理性
④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3.随着从湿地获取的物质不断积累,人们开始精神享受,发现湿地充满了诗情画意,开始欣赏湿地的美,从湿地获得灵感创作诗歌,从与湿地的相互作用实践中积累了湿地保护和利用的经验,获得了知识的启迪,懂得了要善待自然、善待湿地。这说明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人们在实践中既可以创造文化,又可以享受文化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目前,我国湿地分布地区以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特色产业为特点的绿色发展模式已初步建立,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①推动了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②有利于保护人的健康和减少环境污染
③说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已经过时
④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5.在蓝天保卫战中,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对那些损害生态环境的领导干部,要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做到终身追责。要做到这一点,必须
①加强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
②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确保权力按法律行使,合理运行
③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④努力引导政府及其公职人民提高自身素质,做到依法执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科学研究的发展有助于提高民众文化素养、增强环保意识,进而提升民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参与度。当居民普遍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就会自觉地保护湿地资源。上述观点说明
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塑造着人
②文化是可以通过人的社会行为体现出来的
③文化是通过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培养出来的
④文化是在个人成长中自发形成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7.近年来,我国在“两山论”的指导下,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确保行动目标落到实处,有效地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状态。这表明
①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②缩小区域之间、地区之间的GDP总量、增长速度的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③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④优化全球产业结构,促进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近年来,我国在“两山论”指导下,开展了绿色GDP核算试点,发布了全国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企业名单,积极推进环保费改税等。此举旨在
①规范政府行为,确保政府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宏观调控的效果和能力
③激发全社会环保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④规范政府管理与市场竞争的边界,促使政府依法行使公共权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人文环境和自然遗产遭到破坏。一些短视的做法在经济上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这警示我们
①要顺应自然,并生产自然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
②要保护自然,花大力气解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③要深化改革,解决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问题
④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努力探索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可行路径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20.环境保护涉及多方面、多领域,需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环境保护部门要联合旅游、建设、林业、文物以及国土资源、水利、农业等部门,争取计划、财政等综合部门的支持。这启示我们
①做事情需要坚持系统优化的原则
②要坚持部分功能大于整体功能,发挥关键部分的作用
③整体与部分相互转化,要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关系
④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1.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山”理念的要义,是科学把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实现二者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在实践中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从挖山“卖石矿”到护绿“筑金窝”,从关停“小散乱”到迈向“高精尖”,各地的发展实践,印证着一个朴实而深刻的道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就能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造福广大人民,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谋划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的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被写入党章;生态文明写入宪法……深化生态文明领域改革,改革干部考核制度、开展中央环保督察。一系列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重要的执政理念之一,愈发深入人心。“绿水青山”造就了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府知识谈谈践行“两山”理念的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哲学知识分析如何造就一个“美丽中国”。
【参考答案及解析】
1.A【解析】本题考查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是个贫水国家,这个实际要求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创新、现象与本质,排除③④。故本题答案为A。
2.B【解析】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2030年左右,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将减少1/5,降至1700立方米左右,要求我们正确对待量的积累,坚持适度的原则,促成事物向好的方面发生质变,科学利用资源,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抓时机和克服困难,排除②④。故本题答案为B。
3.C【解析】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节约每一滴水,回收每一滴水,让每一滴水多循环一次,表明了要处理好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重视量的积累,①④符合题意。②③讲的是矛盾的同一性,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
4.C【解析】本题考查新发展理念。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突出,要求我们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增强环保意识,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努力解决大气污染,②③符合题意。①把速度放在首位,不符合新发展理念,排除。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排除④。故本题答案为C。
5.A【解析】本题考查政府的工作原则以及坚持党的领导。党中央、国务院对水污染防治高度重视,表明我国政府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并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①③符合题意。经济建设的职能履行主体是政府,排除②。材料没有涉及国际环境,排除④。故本题答案为A。
6.A【解析】本题考查政府职能。各相关部门要搞好生态环境保护,使各部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分工协作、共同发力,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要求政府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依法履行职责,①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民主管理,排除③。④中“扩大了”观点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
7.C【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作用。我国在湿地生态文明建设中,很多科技成果得到了实际应用,体现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运用文化,②符合题意。资源开发利用、生态恢复治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大部分直接转化到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工程中,表明先进文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经济决定文化,排除①。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排除④。故本题答案为C。
8.C【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开展绿色GDP核算试点,是从矛盾的特殊性入手,总结具有普遍意义的绿色GDP核算规律,说明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C符合题意。ABD观点均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
9.B【解析】本题考查政府职能和民主监督。环境保护是一项公益性的全民事业,做好这项事业要求政府坚持求真务实,自觉接受社会与公民的监督,④符合题意。挖掘群众中蕴藏着的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巨大潜力,是政府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条件,要求我们密切联系群众,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①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创新与管理,排除②③。故本题答案为B。
10.D【解析】本题考查政府职能。投入巨额财政资金,加大减排行动,发展低碳减排的新兴产业,有利于落实新发展理念,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③④符合题意。①②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故本题答案为D。
11.B【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价值观标准。放眼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失衡越发严重,中国明确了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努力尽早达峰等一系列目标,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符合题意。中国明确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努力尽早达峰等一系列目标,有利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客观条件,排除②。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排除③。故本题答案为B。
12.A【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关系。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益探索和具体实践,表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符合题意。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为其他国家应对类似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挑战提供了经验借鉴,表明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制约意识的条件,排除②。在实践中获取的认识并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才具有真理性,排除③。故本题答案为A。
13.B【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特点。随着从湿地获取的物质不断积累,人们开始精神享受,发现湿地充满了诗情画意,表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①符合题意。从湿地获得灵感创作诗歌,从与湿地的相互作用实践中积累了湿地保护和利用的经验,表明人们在实践中既可以创造文化,又可以享受文化,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潜移默化,排除②。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排除③。故本题答案为B。
14.D【解析】本题考查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对于保护人的健康和减少环境污染,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②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直接涉及消费结构升级,排除①。③观点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为D。
15.B【解析】本题考查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要求加强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排除②。依法执政的主体政党,排除④。故本题答案为B。
16.A【解析】本题考查人与文化的关系。科学研究的发展有助于提高民众文化素养、增强环保意识,表明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塑造着人,①符合题意。当居民普遍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就会自觉地保护湿地资源,表明文化是可以通过人的社会行为体现出来的,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文化知识教育,排除③。文化是自觉形成的,排除④。故本题答案为A。
17.B【解析】本题考查新发展理念。在“两山论”的指导下,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表明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①符合题意。确保行动目标落到实处,有效地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居民的生活状态,表明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区域协调和全球产业结构,排除②④。故本题答案为B。
18.C【解析】本题考查政府职能。开展绿色GDP核算试点,发布全国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企业名单,积极推进环保费改税,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宏观调控的效果和能力,激发全社会环保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②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公正司法和规范政府管理与市场竞争的边界,排除①④。故本题答案为C。
19.D【解析】本题考查新发展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人文环境和自然遗产遭到破坏,要求我们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②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生产自然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也没有涉及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排除①③。故本题答案为D。
20.A【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环境保护涉及多方面、多领域,需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表明做事情需要坚持系统优化的原则,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①④。材料没有强调关键部分,也没有涉及整体与部分相互转化,排除②③。故本题答案为A。
21.(1)①我国政府的性质和宗旨。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践行“两山”理念,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这体现了政府的性质、宗旨。②坚持依法行政。要践行“两山”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与我国环保法的执行结合起来,赋予环保部门足够的管理权力,这有利于提高政府的依法行政水平。③对人民负责是政府的责任。践行“两山”理念,挖掘群众中蕴藏着的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巨大潜力,是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条件,也是坚持对人民负责的体现。④我国政府的职能。践行“两山”理念,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既是政府履行经济职能,促进经济发展的表现;也是政府履行组织生态文明建设职能的表现。
(2)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造就“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中国从自身国情出发,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出发。②树立全局意识。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设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中国。③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造就“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既要有一般的顶层设计,又要做好具体的制度安排。④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重要的执政理念,开展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的工作,造就“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
【解析】本题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以“两山论”和建设“美丽中国”为素材,从政治生活和哲学角度切入,主要考查依法行政、政府工作原则、从实际出发、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其中,第(1)问主要考查依法行政、政府工作原则等,属于依据型政治主观题。解答时,应着重从我国政府的性质和宗旨、坚持依法行政、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责任、我国政府的职能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主要考查从实际出发、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属于如何型哲学主观题。解答时,应着重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全局意识、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