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语文>> 高二>>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诗歌表现手法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09日

要读懂诗歌,还要掌握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下面结合具体例子重点分析以下一些表现手法。
    
赋、比、兴
    
“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就用了这种手法。
    
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含蓄
    
把作者的深意隐含于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之中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含蓄的主要特点是意在言外。但应该看到,这种言外之意,仍得之于作品语言文字的触发。如杜甫《春望》中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破”而“山河在”使人想到遍地创痍,临“春”而“草木深”,使人想到人烟稀少。花鸟在平时是供人欣赏娱乐之物,此时看到花开而泣,闻到鸟鸣而悲,可知诗人的哀伤和时世的颓败。这首诗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正是通过具体的形象以启发读者想象和体会,从而表达了作者沉痛至深的感情。
    
再如:司马光《客中初夏》: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诗中描写的,是诗人在洛阳所见到的初夏景色。倘若以为这是一首纯粹的写景诗,就未免于诗意隔了一层。究其实,此乃是一首即景之作,真谛蕴涵在后两句之中。这就需要了解写作此诗的背景。熙宁二年王安石实行变法,诗人和他政见不同,竭力反对,然而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因而当神宗欲任诗人为枢密副使时,他坚辞不就,并于三年出知永兴军,又于四年退居洛阳,直到元丰八年哲宗即位,方归京任职,其间居洛阳共十五年。这后两句所表白的便是诗人自己的情志。他说的是:我不是那随风飞扬的柳絮(因此自然不会人云亦云,随便附和王安石),我的一片忠贞之心,即便是在穷居洛阳之时,亦犹如一株向日的葵花。这才是诗人的真意之所在。这首诗好就好在诗人的心迹是巧借当前景色,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来的,这就比直接表白更耐人寻味。运用含蓄的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回味的余地,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来理解、补充和丰富作品中的意境以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虚写和实写
    
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写,恰好与之相反。
如齐已《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万木冻欲折”就是虚写,是想象中的景象。“万木冻欲折”与“孤根暖独回”恰好构成对比,反衬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
再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就是虚写,写的是想象中的景象: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试想,若不用虚写,怎能展现如此阔大的景象?这种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为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实写,不言而自明,这里就不细分析了。

  

  

 

   


  

   

2  

〔百家之言〕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例析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地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这是很难描绘的。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你自己想她怎么美,她就怎么美。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如1995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答案是D项: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作者是通过问答、责问慨叹绿肥红瘦,将怜花伤春之情,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是间接抒情,而不是直抒胸臆。
    
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比如上文司马光的《客中初夏》,看似写景,实乃抒情。再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托物言志  托物寓意
托,寄托,借助;物,客观外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寓,寄托,隐含;意,心愿,愿望。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如上文司马光的《客中初夏》一诗。托物寓意,就是将思想隐含在具体的外物之中。实际上,“志”和“意”往往是一回事,都可理解为思想感情、理想愿望、见解主张等等。诗歌鉴赏方面的文章,使用“托物言志”说法的多。我的体会是,托物寓意,“意”更隐含些。
如苏轼《待月台》:
    
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娥眉。只从昨夜十分明,渐觉冰轮出海迟。
后两句诗写出了因满招损的自然规律。满月给人间曾带来无限美景和喜悦之情,然而满即缺之始。诗人久久伫立,眺望远海,等待着迟迟升起的一轮冰月,心中不免泛起淡淡的愁绪。称月为“冰轮”,表现了月的光洁、纯净,同时也略带清寒之意。此时诗人那官场失势的往事,大概正随着海上徐徐升起的明月而浮现在犹如海波一样动荡不宁的思绪之中了。读这样的托物寓意的诗,是需要对诗人的身世、经历乃至创作风格有相当的了解的,否则很难把握其隐含之意。
    
象征
    
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
如黄巢《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写的是秋风萧杀,百花凋零,唯有傲霜挺立的菊花却精神百倍,方兴未艾,长安城里遍地黄金璀璨,清香弥漫;实际上,诗人是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
    
用典
    
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这就叫作用典。使用典故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    1996年高考诗歌鉴赏所选的一首元曲阿鲁威的《[双调]折桂令•咏史》: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作者: 逐个空名  

                                           

  document.write("

");          

2006-3-21 23:36   回复此发言     

   


  

   

3  

〔百家之言〕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例析   

   

这首诗主要使用的手法就是“用典”。对用典的诗,需要理解典故的含义才能读懂诗。
    
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
    
设问
    
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诚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比喻
    
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对于比喻,我们尤其要弄清本体和喻体体之间的相似点。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是一种相似联想。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是根据立意的需要,所以,我们对比喻的理解,必须考虑到诗歌的主题。
    
比拟
    
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拟人和拟物。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同时,还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可以使可爱者更活泼可爱,使可憎者更可恶。[比拟与比喻不同:(1)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比喻是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2)比喻中喻体(作比的事物)都要出现,比拟中(模拟的事物)是不出现的。
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
如李贺的《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这里代指精良的武器。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再如辛笛《风景》中的“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在对称的两句中运用色彩的不同,表现出自然与人的对比,而后一句的“新”与“旧”则显露出同一对象本身的反差,恰当地形容了被迫当壮丁的士兵命运何其悲惨。
     
对偶
    
对偶也叫对仗(古代持兵器保卫贵人,都是左右成对,名仗,后来成为仪仗),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
    
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
    
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者是五言律诗中的第五、六句,后者是七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律诗中的第二联(三、四句)和第三联(五、六句)都必须是对偶句。这两例完全符合严对的要求,形式整齐,韵律和谐,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讲究平仄相对和词语的对仗,所以多用严对。

  

  

   

   

   

作者: 逐个空名  

         

  document.write("

");          

2006-3-21 23:36   回复此发言     

   


  

   

4  

〔百家之言〕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例析   

   

    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宽对不用在律诗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骈文中。
    
从上下句在意义上的联系看,对偶基本上有三种:正对、反对和串对。
    
正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补相衬。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对偶,意思互相补充,描绘了从室内向外观察到的草堂景色。
    
反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须输梅一段香”。
    
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关相连(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前者由假设关系相连,后者是承接关系。
    
排比
    
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以表达相关的内容。排比的句式匀称,音韵铿锵,一气贯下,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排比用于叙事,可使语意畅达,层次清楚;用于抒情,能收到节奏和谐、感情奔放的效果。如臧克家《三代》:
     
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
    
这首诗由三个排比句组成,好象电影中的一组蒙太奇,连缀了三个特写镜头,是旧时代中国农民悲苦一生的生动写照。
     
夸张
    
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
    
夸张可以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
    
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如连学龄前儿童都会背诵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饱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
    
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
    
举个欲抑先扬的例子。
如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能靠解题培养出来吗?我看未必。许多学生临近中学毕业却不能完整地背诵几首古诗,常常是在没读懂原诗的情况下靠所谓解题技巧答题,准确率可想而知。不少学生做了不少习题后仍然不见明显效果。只有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踏踏实实的阅读实践,才能使他们在解题时居高临下,而不是盲人摸象,从而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古代诗歌鉴赏要点: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
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2  

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今夜 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再看看诗歌中的""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
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诗歌的表达技巧很多,通常包括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结构特点、表现手法和艺术手法等。诗歌鉴赏题考查表达技巧的方式主要有判断技巧名称、分析技巧用法、比较技巧异同、评价技巧效果等。
  一、判断表达技巧的名称
  【试题回放】(2007年重庆卷13题)
  1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 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苏轼《海棠》诗的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参考答案:
  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是以花拟人。
  【应考策略
  任何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答此类题,要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剖析作者表现主旨时最明显的技巧。
  【规范答题
  答此类题的步骤是:(1)呈现表达技巧的名称;(2)解说表达技巧在诗词中的使用情况。
  二、分析表达技巧的用法
  【试题回放】(2007年安徽卷12题)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
   
·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中,诗人借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了鹰的形象。
  【应考策略
  由于同一作品的表达技巧可能有多种,因此题干通常会明确答题范围。如果没有明确,只要能自圆其说,有理有据即可。
  【规范答题
  答此类题的步骤是:(1)呈现表达技巧的名称;(2)形象生动地描述运用这种技巧表现的意境;(3)评价这种表达技巧在表现主旨和艺术表达方面的效果。  

三、比较表达技巧的异同
  【试题回放】(2007年湖北卷14题)
  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对照、映衬)的手法。(2)第一首诗是宫内宫外(空间)对比:宫外是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是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是今昔(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应考策略
  答此类题时,要准确领会题干要求,如求同还是求异。此外,还要在此基础上列出比较结果和要点。
  【规范答题
  答此类题的步骤是:(1)分别表述各自表达技巧的名称,及其在诗歌中的使用情况;(2)评价该表达技巧在表现主旨和艺术表达方面的表达效果;(3)有条理有层次地罗列比较结果和要点;(4)使用连贯流畅的语言答题。
  四、评价表达技巧的效果
  【试题回放】(2006年湖南卷20题)
  20.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更是新颖别致:”“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表现了白海棠的情韵与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参考答案: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的鲜丽洁净;后句则借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其中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应考策略
  多篇同赏,其实就是隐性的对比赏析。答此类题分头表述时,要严格按照题目要求,层次明确、条理清晰地呈现比较要点。
  【规范答题
  答此类题的步骤是:(1)分别表述各自表达技巧的名称,及其在诗词中的使用情况;(2)评价该表达技巧在表达主旨和艺术表达方面的表达效果;(3)有条理地罗列比较结果和要点;(4)使用连贯流畅的语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