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语文>> 高一>> 练习测试

练习测试

“停课不停学”语文学科练习资源《必修3单元三文言文专项选择题》

录入者:zhbr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07日

必修3单元三文言文专项选择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  下列各项中,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⑧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A.  ①⑧/②/③/④⑥/⑤⑦ B.  ①⑧/②⑦/③/④/⑤⑥
C.  ①⑥⑧/②⑦/③⑤/④ D.  ①⑥⑧/②/③⑦/④/⑤

【答案】C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及用法,例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作答。
【解答】
①⑥⑧介后;②⑦判断句;④被动句;③⑤宾语前置句。故C正确。
ABD错误。
故选C。

2. 下列加下划线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师 不必贤于弟子     不必:没必要
B.   纵一苇之所如       纵:任凭
C.  金石可 镂                 镂:凿通                  
D.   穷 山之高而止      穷:阻塞不通   

【答案】B

【解析】A.不必:不一定。C.镂:雕刻。D.穷:走到尽头。

3. 下列各组句子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连词、助词等。要积累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然后结合语境判定法(联系上下文)和结构分析法(在句中的结构作用)推测其意义。
【解答】
A.前一“于”介词,对;后一“于”介词,从。故A错误。
B.两个“于”都是介词,在。故B正确。
C.前一“于”,介词,与;后一“于”介词,对。故C错误。
D.前一“于”,介词,比;后一“于”介词,对。故D错误。
故选B。

4.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A.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  夫晋,何厌之有
C.  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D.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答案】B

【解析】这两个句子都是宾语前置句式。

5.  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邻国之民不 加少  牺牲玉帛,弗敢 加也
B.   直不百步耳  系向牛头充炭 直
C.  弃甲曳 兵而走  斩木为 兵,揭竿为旗
D.  不违农时,谷不可 胜食也  日出江花红 胜火

【答案】C

【解析】A加:①更,②夸大;B直:①只,不过,②通“值”,价钱;C兵:兵器;D胜:①尽,②超过,胜过。

6.  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

⑧移其粟于河内

A.  ⑤⑦⑧       B.  ①③⑤
C.  ③⑥⑧ D.  ②④⑤

【答案】A

【解析】①鼓,名词动用;②王,称王;③树:种植;④衣,穿;⑥丧,埋葬。

7.  下列加下划线字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金 就砺则利                                三窟已 就
B.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 属于魏            吾 属今为之虏矣
C.  沛公旦日 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乘犊车, 从吏卒
D.  冀 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 幸

【答案】C

【解析】本题也是考查课内实词。A项第一句“就”译为“靠近”;第二句“就”译为“完成”。 B项第一句“属”译为“连接”;第二句“属”译为“一类人”。D项第一句的“幸”译为“希望”;第二句的“幸”译为“宠幸”。C项两句的“从”都是使动用法,译为“使跟从”。

8. 对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字的词类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②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③四望如一                                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⑤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⑥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⑦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⑧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⑨择其可用者手抄之                  ⑩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  ①④/②⑤⑦/③/⑥⑨⑩/⑧ B.  ①④⑩/②⑤⑦/③⑧/⑥⑨
C.  ①④/②⑤⑦/③⑨/⑥⑧⑩ D.  ①④⑩/②⑤/③/⑥⑨/⑦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选项对应的原文。作答本题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理解实词的意义,或者是用代入法将加下划线的实词带入句中去理解,或者以字形推断字的词性和意思。A.①④(名词用作动词)/②⑤⑦(意动用法)/③(数量词做形容词)/⑥⑨⑩(名词做状语)/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9.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A.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D.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答案】D

【解析】例句为被动句, A.为判断句,B.定语后置句,C.状语后置,D“不拘于时”表被动

10.  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D.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答案】C

【解析】C为宾语前置句,其它三句皆有定语后置的情况。

11.  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君何以知燕王?

A.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  甚矣,汝之不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每一种句式都有其特点和翻译的方式。要熟记常见的特殊句式。例句是疑问句中介词做宾语前置。A项被动句,“见”表被动; B项宾语前置句,“之”是提宾标志;C项定语后置句;D项主谓倒装句,正常顺序是“汝之不惠甚矣”。

12.  下列加下划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虽然) B.  非能水也,而 绝江河(停止)
C.   或师焉,或不焉     (或者) D.  今其智 乃反不能及   (竟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能力。题目中句子都出自课内,这也考察了学生平时学习的认真程度,首先浏览选项,A.虽是即使B.绝是“横跨”C.或是“有的人”。对于“绝”要引导学生从一词多义角度来识记。①<动>断;断绝。《荆轲刺秦王》:“秦王惊,自引而起,~袖。”②<动>隔绝;隔断。《三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又】<形>隔绝的;封闭的《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境。”【又】<形>极远的。《班超告老归国》:“班超久在~域,年老思土。”③<动>绝交;断绝往来。《屈原列传》:“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齐。”④<动>停止;止歇。《与朱元思书》:“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口技》:“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⑤<动>绝命;死。《孔雀东南飞》:“我命~今日,魂去尸长留。”⑥<动>横渡。《劝学》:“非能水也,而~江河。”⑦<名>旧诗体裁之一。王实甫《西厢记》:“我且高吟一~,看他则甚。”⑧<形>到极点的;不能超越的。《与朱元思书》:“奇山异水,天下独~。”⑨<副>。《核舟记》:“佛印~类弥勒。”《游黄山记》:“众壑纵横,真黄山~胜处。”⑩<副>绝对;完全。《促织》:“而心目力俱穷,~无踪响。”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3.  下列加下划线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①蒙(承继)故业                          ②信(可靠)臣精卒 
③因河(河流)为池(护城河)      ④试使山东(崤山以东)之国    
⑤收天下之兵(军队),聚之咸阳   ⑥履至尊而制六合(天地四方)

A.  ①②③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②④⑥ D.  ②③④⑤

14. 下列各句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席卷天下……之意              ②天下云集响应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却匈奴七百余里      
⑤赢粮而景从                          ⑥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⑦以愚黔首                               ⑧履至尊而制六合

A.  ①②⑤/③⑧/④/⑥⑦ B.  ①②/⑤⑥/③④⑦/⑧
C.  ①②⑤/⑥/③⑧/④⑦ D.  ①②⑤/④⑦/③/⑥⑧

15.  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例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A.  铸以为金人十二 B.  委命下吏
C.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D.  不拘于时,学于余

【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解析】(1) 

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①蒙(承继);②信(可靠);④山东(崤山以东);⑥六合(天地四方)。所以选C。

(2)此题考查文言词语活用的能力。名词用作状语①②⑤;形容词用作动词⑥;名词用作动词③⑧;形容词使动用法④⑦。所以选C。

(3)此题考查文言句式的能力。例句“为”属于被动句,选项D“不拘于时,学于余”中“于”解释为被,故该句为被动句。所以选D

16. 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B.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C.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以
D.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答案】D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平时学生中要注意积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解答】
D项转折关系,其余为顺承关系。故D符合题意。
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7. 下列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于是从散约败 B. 百有余年矣
C. 赢粮而景从 D.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通假字的能力。解答时注意平日要积累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掌握通假字的本字,并掌握词的意义。
【解答】
A.“从”通“纵”。故A不符合题意。
B.“有”通“又”。故B不符合题意。
C.“景”通“影”。故C不符合题意。
D没有通假字。故D符合题意。故选D。

18. 下列词语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 师 B. 今王 鼓乐于此
C. 置人所 罾鱼腹中 D. 将军身披 坚执 锐

【答案】D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掌握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只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主要是名词动用、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动词,使动、意动等,注意语法分析和平时积累相结合。
【解答】
A、B、C三项是名词用做动词;D.“坚”“锐”都是形容词用做名词。故D符合题意。
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9.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爱 其子,择师而教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B. ①蒙故业, 因遗策② 因利乘便
C.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 焉 ②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D. ① 以五十步笑百步②尝 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答案】D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平时学生中要注意积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解答】
D.以均表凭借。故D符合题意。
A.其:他们的;加强反问语气。故A不符合题意。
B.因:沿袭;趁着。故被不符合题意。
C.焉:兼词,“于之”;疑问代词,哪里。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0. 下列各句与例句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C.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可结合着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等)分析判断。
【解答】
D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A.定语后置句。
B.被动句。
C.介词结构后置句。
故选D。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21. 以下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两项是()()

A. 赢粮而景从 B.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C. 振长策而御宇内 D. 余威震于殊俗
E.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F. 孝公既没

【答案】CD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
【解答】
A项中的“景”通“影”。故A不合题意。
B项中的“从”通“纵”。故B不合题意。
E项中的“有”通“又”。故E不合题意。
F项中的“没”通“殁”。故F不合题意。
CD符合题意。
故选CD。

三、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22. 《师说》有许多精辟的议论启人思考,请根据课文内容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5)《师说》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__________”;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_______”,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_____ ,______”。 

(8)“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一致。

【答案】(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2)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3)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
 (4)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6)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7)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圣益圣    愚益愚 
(8)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这类试题考查题型有:一般型(衔接型)和理解型。一般型默写要熟练背诵相关名篇,特别要注意给下句补写上句的题,容易出现思维短路。理解型默写要建立在对诗文理解的基础之上。本题注意下列字的写法:(1)(2)不要忘记“是故”;(4)受;(5)盛、谀;(6)庸;(8)孰。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0分)

 

2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 B. 北收要害之郡
C. 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D.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 且 夫天下非小弱也           一 夫作难而七庙隳
B. 致万乘之势                以 致天下之士
C. 序八州而 朝同列            弱国入 朝
D. 然秦以区区之地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3)选出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1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及后代统治者施行仁政以安民。
C. 本段是在前文铺垫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 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领导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

【答案】【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解析】1.【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词的用法要多积累。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
A代词,其余均为结构助词的。故A符合题意。
BCD不合题意。
故选A。

2.【分析】
此题考查把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解答】
A那/人。故A不合题意。
B达到/招纳。故B不合题意。
C使动,使……朝拜/名词,朝廷。故C不合题意。
D然而。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主旨、作者观点态度、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解答】
B六国之过不在不仁。故B错误。
ACD正确。
故选B。

24.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徒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戌之众,非亢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奋六世之余烈(功业)                                始皇既没(死)

B.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锋利)                         才能不及中人(普通人)

C.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认为)     自以为关中之固(认为)

D. 收天下之兵(兵器)                                   崤函之固,自若也(险要的地势)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因”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A. ……蒙故业,因遗策

B.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C.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D. 廉颇……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下列各句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自然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及后代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 最后一自然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 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义。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答案】【小题1】

C

【小题2】

B

【小题3】

B

【小题4】

于是(秦始皇)又派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以防守边境,使匈奴退却八百多里。(关键词:乃、藩篱、却,全句大意)

【解析】(1)解答此题,即可结合课文理解,也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查其是否同语境相符。题中,C项错误在于,其中的“以为桂林象郡”中的“以为”是两个词,“以”作介词,相当于“把”;“为”作动词,“当作”之意。 

(2)B项的“因”同例句中的“因”都是介词,相当于“趁机”。A项的“因”作介词,相当于“沿袭”。C项的“因”作介词,相当于“凭着”。D项的“因”作介词,相当于“经由、通过”。

(3)B项错误在于,作者写作此文是劝说汉文帝的,因此“后代”的说法不妥。

(4)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乃”作副词,表承接,相当于“就”;“藩篱”用借喻手法,借指边防;“却”作动词,使动用法,“使(匈奴)退却”之意。

2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彼与彼年相若(相似)也 B. 君子不齿(不屑与之同列)
C. 吾未见其明(明智)也 D. 官盛则近(靠近)谀

下面句中加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 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惑矣          则:却。
B. 小学 而大遗                        而:而且。
C. 今其智 乃反不能及                  乃:竟然。
D. 或师焉,或不焉                    或:有的。

【答案】【小题1】D

【小题2】B

【解析】1.【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词汇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解答】
D近:近乎。故D错误。
ABC正确。
故选D。
2.【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词汇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解答】
B表转折,却。故B错误。
ACD正确。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