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语文>> 高一>> 实践反思

实践反思

咬文嚼字——《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片段实录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8年06月26日

导言】 
《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篇课文与其它版本在文字上稍有差异。于是我就在课堂上把这个问题摆出来,让学生自主合作,通过比较揣摩、咬文嚼字去加以探究,并以此带动全篇的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录】 
(一)多媒体展示: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课文);2、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其它版本) 
师:这两个诗句仅仅是文字上的差异吗?  
生1:不是。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师:能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很好。那么,换一个说法,其意味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生2:“穿”字写“乱石”直插天空,给人以“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感觉;但“崩”字则进一步写出了“穿”的程度,高耸入云,使云层发生了崩塌,显得更有气势。我们甚至能由此联想到倾盆的大雨以及“惊涛”和“千堆雪”。 
生3:同样的道理,“拍”只是动作本身,而“裂”字则进一步写出了“拍”所带来的结果,显得更有力度;这个结果似乎还能说明江中“乱石”乃是“惊涛拍岸”所致。 
师:很好!对上面的分析,大家能不能用精练的语言做个归纳。 
生4:用“崩”和“裂”比用“穿”和“拍”好,更能表现赤壁景色的雄奇壮丽。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很一致嘛。那么,描写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色有哪些作用呀? 
生5:烘托当年赤壁鏖战、火烧曹营的壮阔场面。 
生6:我觉得还可以烘托下片所写的周瑜的英雄形象。 
(二)多媒体展示:1、樯橹灰飞烟灭(课文);2、强虏灰飞烟灭(其它版本) 
师:“樯橹”和“强虏”相比,用哪个词语更好?为什么?(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7:我认为用“强虏”好。“强虏”说明曹军的强大。据史料记载,当时孙刘联军只有5万人马,而曹军号称80万众,力量悬殊,用“强虏”符合历史事实。 
生8:我补充一个理由。赤壁之战对孙刘联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得很,他打扮成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曹军给烧了。越是强调曹军的强大,越能突出周瑜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 
师:二位注意课外阅读,值得大家学习。有不同意见吗? 
生9:文学与历史毕竟不同,文学的真实不等于历史的真实。 
生10:我认为还是用“樯橹”好,它比“强虏”更形象,而形象化应该是文学作品的语言要求。 
生11:用“樯橹”才能突出曹操的水军,而水军是这场战争中关键性的角色。 
生12:我还补充一点。“樯橹”与“灰飞烟灭”的字面意思好象更一致。 
师:看来争论还很大呢,不过也都有些道理。 
生13:老师,你的意见呢?(众笑) 
师:我认为还是用“樯橹”好,当然也只是个人意见。至于理由嘛,大家都已经说完了。(众大笑)这样吧,下课之后,大家把自己的意见写成小论文交给老师,怎么样啊? 
生:(齐答)好! 
【后记】 
朱光潜先生说:“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强调“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上述观点和要求在教学片段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