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语文>> 高一>> 实践反思

实践反思

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实践与反思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7年03月22日

           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实践与反思

我区自2002年秋实施新课改以来,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几年来,我们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深入中小学进行调查研究,深深感受到了新课程给学校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但同时,也看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和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准确。许多教师只了解课标的框架,对课标具体的内涵缺乏系统而深入的思考,在实施教学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语文课程标准中一再提到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现在有些教师过分强调情感态度,而忽视了双基,丢掉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对教材的把握不够到位。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反思,透彻地把握、理解教材。但部分教师对教材把握不到位,认为新教材改变了过去以知识为本位的呈现方式,知识是不成系统的、零散的。这种认识导致在教学中的一些偏差,如:教师对基本的识字、写字教学不予重视,学生写的字越来越不像样,教师也不再给学生板书字的写法,用字卡和幻灯片代替了教师的示范,这是不可取的。

——对质性评价的利用不够充分。现在,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使用了成长记录袋。但一些学校、教师在没有完全弄明白成长记录袋怎样操作的情况下便开始使用了,袋子里面不分学科,什么都装,而且装的是学生的终结性作品,没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分析,缺乏教师对学生发展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致使成长记录袋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价值。

——对教学研究的理性思考不够深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许多教师开始自主地进行教学研究,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不少教师通过撰写教育故事、课程故事进行体验和反思,讲述生活中情真意切、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及不足。但一些教师撰写的教育故事和课程故事在情景性、探究性、反思性上深度不够,没有让这些故事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对课堂教学的改革不够全面。当前,语文课堂逐渐“活”了起来,形式丰富多彩。然而,形式与内容如何统一,不少教师理解不够全面,主要表现是重外在形式,轻双基训练,导致语文课活而不实,扎扎实实的语文基本功训练丢掉了。重个性阅读,轻教师引导,不少老师往往曲解“个性化”,使阅读教学走入误区。重“表层言语”,轻“内在言语”,课堂有温度却无深度。

二、问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思考

对于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对新理念理解一知半解,导致教学中不能很好地落实新理念;第二,旧的教学观依然占据着教师的思想,羁绊教师的教学改革;第三,急功近利导致浮躁教学,影响教学质量;第四,一些教师素质仍停留在原水平上,虽然进行了新课程培训,但因培训时间短,理论与实践相对脱节,理论灌输远远多于教学指导,教师因忙于教学,无暇深入研究,故在教学中形成盲从现象,教学能力并未得到大的提高。面临新的问题,我们就应该重新思考师资培训问题,思考如何更好地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进而推进新课程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 改革培训内容,凸显培训重点

反思几年来的实践,在培训内容上,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抓好学科培训工作:一是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虽然教师在上岗前已经进行了更新理念的培训,但是那是属于轰炸性的洗脑培训,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有了一定认识,但是只是停留在表面,对深层次的内容,许多教师并未真正理解,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培训,让教师真正明白什么是新课程。二是课标解读具体化、系统化。培训不能只对课标进行框架式的分析,更应关注教学中的实施问题,对教师进行具体、系统化的培训。如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话、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评价的操作等,应根据新理念进行专项解读和研究。三是培养、训练教师自觉解读教材、科学使用教材的能力,不能只进行教材分析,应以教材分析作为载体来培养、提高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四是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结合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多种专题研究,在专题研究中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五是重视教学设计能力的培训。要想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让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就必须让教师具备科学设计教学的能力,而不只是盲从别人,没有自己的内涵和特色。

(二) 改革培训模式,强化教学实践的指导

扎实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只靠单纯的理论讲授是不行的。新课程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改革教师培训模式,就是要强化实践指导和案例教学,凸显教师参与。要注重联系教学实际和教师现状,有针对性地收集各种教学案例,并加以归类、总结,作出原因分析,并初步设想解决办法。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参培教师对各种案例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在合作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要注意在培训中充分考虑参培教师的参与面和参与度,让教师充分思考,深入讨论。要形式多样,除了重视案例教学外,要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实践指导,如开展微格教学、听课评课、经验交流、教改沙龙等活动,以及对教师进行跟进式的专题培训,及时了解、解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三) 加强对校本研修的过程督导与理论指导

校本研修立足教学实践,是提高教师实施新课改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部分学校的校本研修流于形式,效果不佳。笔者认为对校本研修应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登记,不要放手不管,放任自流。教师培训机构应该重视对这项工作的过程督导和理论指导。要建立完善的督导机构,实行校本研修审批制度。先由培训机构制定出研修要求,然后由学校根据各校的实际定出自己的校本研修计划,并报培训机构审批、登记,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展。实行教研员定点包干制度,及时了解教学的第一手材料,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充分发挥骨干教师辐射带动作用

骨干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不容忽视,但由于骨干教师培训中存在着缺乏过程督导,使骨干教师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并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必须改革骨干教师的培训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增添实践课程,构建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的一体化课程框架,在使用中培训,在培训中使用。同时,要实施好“百千万工程”,给骨干教师指路子,压担子,利用公开课、示范课等活动,让骨干教师充分展示,让其他教师全面学习,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五) 新课程培训工作要经常化系统化

新课程中所蕴涵的理念,不是短短几个月就可以完全弄明白,并且可以在实际中应用的。观念的转变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它不是一个可以一蹴而就的事物。没有教育理念的真正积淀、转变,可能会让新课程改革变成一个形式化的样板。随着新课程实施的进一步发展,新课程培训工作也应与时俱进,把它作为一项长久性工作来抓,对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培训,这样才能逐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