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语文>> 高一>>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案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1日

《游褒禅山记》教案  

【执教者】林秀玲

   

【执教年级】高二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及文言句型,如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判断句等。

2.掌握文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文说明】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王安石并不是借游记来表现山川的雄美壮阔,而主要是通过记游来抒发感慨,即事明理,其精辟独到的思想令人叹服。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由题目入手,先向学生讲解“记”的文体特征,以及介绍作者王安石的相关资料。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

二、逐段研读课文。

1.       掌握第一段的字词句,并概括该段的主要内容。

: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址”:山脚。

“庐冢”:偏义复词,墓旁庐舍。

“阳”:山南水北为阳。

“文”:碑文。

介宾后置:“始舍于其址

判断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因谬也。”

第一段主要记述了褒禅山和华山洞名称的由来,并且描述了华山洞前的仆碑。

   

2.掌握第二段的字词句,并概括该段的主要内容。

活用:“侧”,从旁边,名词活用作状语。

     “深”,深度,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穷”,穷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见”,见到的景观,动词活用作名词。

     “至”,到的人,动词活用作名词。

     “明”,照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古今异义:“以上”,“不能”,“十一”。

第二段主要记述了作者游华山洞的事情:力、物足而随怠者出。

   

3.掌握第三段的字词及其主要内容。

由作者自己游华山洞的经历引申出成功需要具备“志”、“力”、“物”三个条件,而“志”是其中的关键:“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体会“其孰能讥之乎?”的作用:反问句使语气更强烈,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4.掌握第四段的字词、主要内容及该文章前后照应的手法。

由“仆碑”得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的观点。

由“仆碑”让学生回顾文章的第一段,引导其发现作者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并总结全文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

“悲夫古书之不存”——“ 其文漫灭”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因谬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险以远,则至者少”——“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5.讲解最后一段的内容:介绍同游之人。

注意:父为甫

   

【板书设计】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第一段(记叙):得名由来(褒禅山、华山洞),仆碑

第二段(记叙):前洞、后洞、记游(力、物足而随怠者出)

第三段(议论):游山所得(“志”、“力”、“物”三者是成功的条件,且“志”是关键。)

第四段(议论):于仆碑所得(“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