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语文>> 高一>>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赤壁赋》教案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15日

《赤壁赋》教案  

泉州七中  谷小艳  2009.1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
.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
.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多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系,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是理解鉴赏上的难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讲解:这是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分析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后,得出的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的结论。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绝唱的独特魅力。(齐读)  

二.苏东坡的故事
   1
、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武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对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武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详见下文.),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2
、乌台诗案
(苏轼)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舒 、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孽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十月)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宋史》本传)
指《湖州谢上表》不能追陪新进等语。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舜无术”“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等指谪新法诗句。即御史台监狱。因周遭遍植柏树,上栖乌雅数千,俗称乌台、柏台。
   
等到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变化,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了。
 
纵观苏轼一生,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尤其当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3、其他有关趣闻  

个人成就:散文、诗歌、词、书画     

唐宋八大家、三苏、苏门四学士、  

苏轼和欧阳修的故事  

一个朋友因为爱读苏轼文而休妻  

很多年轻人追星,模仿苏轼的装扮,子詹帽
三、关于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三. 教师配乐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  

四.学生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五.课文结构及鉴赏
      1
、学习第一段:
  
思考:(l)这是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
       
2)本段展示了怎样的境界?感情色彩如何?
   
明确:l)可分三层:
         ①
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       诗前的小序。
         ②
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
         ③
第四、五、六、七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情况。
2)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吟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2
、学习第二段
思考:(1)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本段的从何体现,与上段的有何不同?
3)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4)本段的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5)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1)可分两层:写作者的歌声写客人的萧声,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萧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2)本段的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间歌之看出。本段的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形成更大的反差
    
3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4)本段从客人悲凉的萧存。体现 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5)转折过渡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思考:(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2是如何闻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明确:1)本段写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2之所以,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还有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
一般的人,在忧患于人生短促和虚空时,他会怎么做?
   
喝酒,及时行乐。像曹操《短歌行》中说的:何以解忧?(众生齐念)唯有杜康!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以后,不是接着说: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庄也说过: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但苏轼不用此法。他认为举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虽然他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二、学习第四段
思考:(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3)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明确:l)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2)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笑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3)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防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
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以水和月为喻的一段议论,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了上来。
三、学习第五段
思考:(l)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3)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
明确:1)本段感情色彩为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c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2)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3”“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四、朗读全文《赤壁赋》  

五、小结
    
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荒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的感情变化。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文章合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不变的哲理。
2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韵和对锅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科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仍不同,它的书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成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将末,虽都押韵,但换的较快,而且换的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立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3
.形象优美、善于取智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好声的幽咽哀婉:其声鸣鸣然,如想如幕,如泣如诉,余音禁袅,不绝如缕。舞的区之游故,泣抓舟之合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六、参照阅读黄州诗文理解课文: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
   
吾兄弟老矣,当以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乐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品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苏轼《与子明兄书》)
注:儒家推已及人的的思想,佛家众生平等的观念,道家热爱生命的意识,使初到黄州的苏轼于艰苦生活中获得精神救赎。〈前赤壁赋〉表现的胸襟气度,于上列诗文可见端倪。
七、课文知识点归纳:
一词多义:
长 抱明月而长终 副词,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 动词,增长  

属 神情与苏黄不属 关联
   
属予作文以记之 嘱托
   
举酒属客 劝酒
于 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   介词,在
   
困于周郎者乎   介词,表被动  

活用:
1,
乌雀南飞()
2.
西望夏口(西)
3,
东望武昌()
以上三个词都是名词做状语,可译成:向南(西,)
4,
顺流而东也.
;名词活用做动词,可译成:向东进军.
5,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形容词做动词,大破,攻下;:名次做动词,攻下.
6,
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的意动用法  

句子:
1,
何为其然也?(介词的宾语前置)
2,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乎?(""引导的"被动句")
3,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附内容结构表:
第一段:夜游之乐---
              
美事:
              
美景:
              
美感:
第二段:主客异现---
               
主人:乐甚、歌之、美梦
               
客人:呜然、舞蛟、泣妇
第三段:乐极生悲---
              
生活空虚
              
生命短暂
              
欢乐难久
第四段:因悲生悟---
              
变换角度
              
摒弃贪欲
              
及时行乐
第五段:随遇而安----
             
嬉笑、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