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语文>> 高一>>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拿来主义》及中国古代戏曲补充资料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7年05月12日

人教版必修四补充资料一          整理:卢燕

一、《拿来主义》预习思考题

1、  理清文章思路,全文内容可划分为几个层次,表达什么主题思想?第五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完成下列三个表格,并写下个人自习过程中的疑问。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特点

 

 

 

实质

 

 

 

利弊

 

 

 

 

z         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先写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抛来抛给有何区别?6段的送来拿来有何区别?

种类

表现

实质

孱头

 

 

昏蛋

 

 

废物

 

 

喻体

本体

 

鱼翅

 

 

鸦片

 

 

烟枪和烟灯

 

 

姨太太

 

 

二、拓展阅读:请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概括段意并归纳出中心论点。

姨太太、烟枪与中国足球的拿来主义

中国足球队又输了,先输日本,再输韩国,输给了同属东亚文明,而在现代化过程中成绩远远好于我们的两个邻居。我时常在想,中国足球的多舛命运与我们160余年的现代化进程是何等相似,为学巴西还是学欧洲拉丁派争论,直到今天惊呼日本队为我们找到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不正与当年的X为师的争执直到最后大举留学东洋相仿佛?

  这种相似是否也意味着什么,是否意味着我们民族百余年来的苦难与我们的知识活动,尤其是与学习或拿来有关?我的一个朋友曾经不无愤慨地说:中华民族确实不是优秀民族,一个搞现代化搞了150年还没有成功的民族怎么能算得上优秀民族?话虽愤激,但相比东邻,能无愧乎?

  正如在足球上我们喜欢争论哪种风格适合国情一样,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也热衷于哪种道路适合的问题,可我们似乎从来没有仔细研究过东邻是如何学习或拿来的,以及这是否可能正是两国,在包括足球在内的现代事物的学习上存在差距的原因。

在有关外来事物的态度上,大家其实都在某种程度上赞同拿来主义,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希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如何拿来取去,无疑仍有分歧的存在。鲁迅有言,鼓励大家运用眼光,自己来拿,但似乎他忽略了一个问题,即眼光是否存在或眼光的正确性如何保证的问题,毕竟,对外来知识的认识和判断,不象烟枪和姨太太那样可以一目了然。

  事实上,在关于西方现代知识进入中国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拿来主义思路,一种思路是用事先就存在的眼光有目的地拿来,这应是鲁迅和毛泽东式拿来主义的本义,姑且名为先选择后引入;另一种思路则不妨称之为先引入后选择,即对于外来知识不加事先选择,先引入再说,这大概更近于日本的路数,因为早在上个世纪,他们就号称凡在西方有所建树或有新意的书,三月后必有日文译本。这里不是讨论两种思路谁对谁错的地方,尽管我无疑是倾向于后一种思路。

也许哈耶克这段话有助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历史学家通过某种建构或解释的行动……在某些方面,诸如语言学、经济体制和法律团体等问题,当我们处理它们时,这些事物的结构非常复杂,如果没有精细技术的帮助,就不再可能在没有错误和造成矛盾的危险下将它们重建起来。”“历史学家……在关系不太复杂的领域,他的本能可能引导他走向正确。当他转向诸如语言、法律或经济学等比较复杂的现象,并仍然不屑于利用理论家为他制造的模型时,他几乎注定会失败。”(《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哈耶克或许仅仅是在说历史学家,但在我的理解,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这一长串可以一直排到今天也包括你我的整个名单,在面对西方复杂的工商、金融、学术甚至仅仅是足球时的窘迫,其实不正表示了仅仅依靠常识和本能的窘迫,并且也近乎宣告了鲁迅式拿来主义的某种局限?

我以为,对于中国这样的后发现代化国家而言,主要来自于西方的现代性知识是不能被事先划分为糟粕精华的,因为很难设想一个有待现代化的前现代社会中人,能够事先获得对于现代性知识的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标准,相反,我们只有在尽最大可能地引入西方现代性知识的基础上,才可能开始形成自己对于西方现代性知识的判断和选择标准。

  然而,可以肯定地说,鲁迅式拿来主义是本世纪后半部分我们对待西方现代性知识进入的主流态度,并支配着我们的实践行为,而另一路径的拿来主义却从未被认真地看待过。大名鼎鼎的商务版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但凡是或者自居是知识分子的,大概没有不读上两本的,从中获益,应该不在话下。然而,这套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的丛书,以每年刊行五十种的速度,是否可能以及如果可能又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学术的原貌,所谓定评的标准何在,在我看来,是检验鲁迅式拿来主义成果的一个标志。但很遗憾的是,我不认为这套享有大名的丛书的成果值得欢呼。

由于兴趣所在,我对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丛书的绿色部分(政治)更感兴趣,可以说几乎全部披阅一过,而越是读到后来,关于上述两种拿来主义之对错的困惑就越是强烈,而对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至少在绿色部分是否名实相符就越是怀疑:首先,是其远远未能反映西方学术之原貌,随便举一例,以泰戈尔的《民族主义》入此丛书,即属不伦不类,盖泰氏既非西方,也非学术。而既然民族主义为近世主要社会思想之一,断不应该以此薄本抵充就足够。

  其次,是所谓定评云云,难晓其义。一般理解,对政治思想有承启作用者,方称得上定评,比如霍布斯的《利维坦》,而如《温斯坦莱选集》、《雪莱政治论文选》等,却难以称得上政治学和政治哲学史上有定评的著作。

相反,不少可以入选的作品,却未曾入选或姗姗来迟得让人难以理解,比如我久购未得的洛克《政府论》下篇,又比如杰弗逊。这一困惑伴我良久,并且我相信,商务印书馆如此编选,应该不是学力和眼界的原因。

   不过,我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或许可以对此有所解释:即似乎存在着一个比例,在社会主义-个人主义、理性主义-经验主义、社会民主-自由主义民主……之间,前一知识谱系的出版物远远多于后一知识谱系的出版物(为怕记忆有误,我特意到商务印书馆的网站检索了一下19812000年的出版目录,结果是进一步强化了我的感觉,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前往)

   在我的理解,这应该与沿笛卡儿(甚至可以上溯柏拉图)——卢梭——黑格尔的这一知识谱系与马克思主义的亲和性,和沿休谟——洛克——康德(包括其后继如韦伯)这一知识谱系与马克思主义的抵触有关。而如果这一解释确实成立的话,则它依然表明我们在西方现代性知识的进入上的既定思路——先选择后进入的鲁迅式拿来主义,只不过在这里,某种意识形态取代了常识成为了选择的标准。(来源于2001010411:31 新浪体育沙龙网友)

 

三、中 国 古 典 戏 剧 概 述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元曲常识:“元曲”,一般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戏曲,散曲属诗歌,它们都以曲辞为主,因而总称为曲。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是独立的只曲,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主要是从民间的小曲和词调变化来的。如我们熟悉的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同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各套曲子的联缀多有一定的顺序,末曲多以尾声结束。

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

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内容上,杂剧的每一折均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又叫宾白,即剧中人物的台词、道白。因杂剧以唱为主,故把道白称为“宾”。元杂剧的宾白,除一般的独白、对白外,还有定场白、冲场白、背白和带白。定场白是角色第一次上场时作的自我介绍,一般用韵语。冲场白是角色再次上场的说白。背白是角色背着同台其他角色向观众的独白。带白是插在曲词中的道白。又叫科范,指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音响效果等的舞台指示。如“笑科”、“把盏科”。

元杂剧角色大致可分为末、旦、净、杂四类。是男角,男主角叫正末,还有副末、冲末、大末、二末等。是女角,女主角叫正旦,还有贴旦、花旦、老旦、小旦等。多扮刚勇人物或喜剧角色,有净、副净、二净之别。是杂角,如孤(官员)、祗从(侍从)、孛老(老头)、卜儿(老妇)、徕儿(小孩)、细酸(书生)、邦老(盗贼流氓)等。

中国古代十大悲剧:

《窦娥冤》──元朝关汉卿;《赵氏孤儿》──元朝纪君祥;《精忠旗》──明朝冯梦龙

《清忠谱》──清朝李玉;《桃花扇》──清朝孔尚任;《汉宫秋》──元朝马致远

《琵琶记》──明朝高则诚;《娇红记》──明朝孟称舜;《长生殿》──清朝洪升

《雷峰塔》──清朝方成培

中国古代十大喜剧:

《救风尘》──元朝关汉卿;《西厢记》──元朝王实甫;《看钱奴》──元朝郑延玉

《中山狼》──明朝康海;《墙头马上》──元朝白朴;《李逵负荆》──元朝康进云

《幽闺记》──元朝施君美;《绿牡丹》──明朝吴炳;《玉簪记》──明朝高濂

《风筝误》──清朝李渔

中国古代十大才子书:《三国演义》 《水浒传》 《好逑传》 《平山冷燕》 《玉娇梨》 《西厢记》 《琵琶记》 《花笺记》 《斩鬼记》《三合剑》 《窦娥冤》

一、《长亭送别》预习补充资料

1、预习思考:本文根据剧情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2、拓展阅读:

 

《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词写旅次乡愁与儿女之情、相思之恨。上片写景。开篇碧云天,黄叶地上下辉映,写出了秋日的天高气爽,渲染了澄碧的秋色。以如此广袤无垠的天地作为秋思乡愁的背景在宋词中比较少见,宽大深远的境界中所烘托出来的情感也显得格外深沉浑厚。秋色的渲染,已经融入了悲秋的情绪。秋色渗透了天地之间,那浩浩淼淼的秋水,带着无休无尽的秋意悠悠远去;秋江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这是秋日特有的景象。词人由上而下、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写出一派俊爽空灵的境界。歇拍宕开一笔:登高视野所及,都是凄凄连绵的无情芳草,这芳草阻碍了行人的视线、阻挡了游子的归程,铺天盖地,蔓延无边。这句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中化出,抒情更加含蓄化。下片言情。过片两句承上启下,言相思愁苦都是因为离乡背井所导致的。以下句句用映衬手法:好梦留人睡,则除酣梦之外,整日为相思别情所困扰;明月楼高,则以美好景色反衬眼下的孤寂,所以自我劝告休独倚;结尾推进一层,暗用举杯消愁愁更愁诗意。词人从联想到,并通过愁肠将二者做巧妙转化,构思新颖别致。这种相思泪中,一位佳人的倩影呼之欲出。该词格调绵丽细密,通篇即景生情,融情入景,并以丰富的联想烘托离愁别况,有时化用前人诗句却不露痕迹,是宋人写别情的名篇。

 

满庭芳 ·苏东坡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这首《满庭芳》以议论为主,夹以抒情。上片由讽世到愤世,下片从自叹到自适。它真实地展现了一个失败者复杂的内心世界,也生动地刻画了词人愤世宿和飘逸旷达的两个性格层次,在封建社会中很有典型意义。
  词人以议论发端,用形象的艺术概括对世俗热衷的名利作了无情的嘲讽。功名利禄曾占据过多少世人的心灵,主宰了多少世人喜怒哀乐的情感世界,它构成了世俗观念的核心。而经历了人世浮沉的苏轼却以蔑视的眼光,称之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进而以算来著甚干忙揭示了追名逐利的虚幻。这不仅是对世俗观念的奚落,也是对蝇营狗苟尘俗人生的否定。词人由世俗对名利的追求,联想到党争中由此而带来的倾轧以及被伤害后的自身处境,叹道: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指名利得失之事,谓此事自有因缘,不可与争;但得者岂必强,而失者岂必弱,因此页无须过分介意。这个思想来自老子。《老子》说: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第七十八章)这就是谁弱又谁强一句的本意。一方面,木强则折(第七十六章);一方面,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忧(第八章),苏轼领会此意,故得罪以来,深自闭塞,···不敢作文字(黄州所作《答李端叔书》)。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是他这个时期自处的信条。所以,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意图在醉中不问世事,以全身远祸。一字抒发了以沉醉替换痛苦的悲愤。一个愤世嫉俗而以无言抗争的词人形象呼之欲出。
  下片于自叙中夹以议论。思量,能几许,承上百年里说来,谓人生能几;而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即李白为欢几何之意。风雨自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所者是人生乐事。陆游《假日书事》诗所云但嫌尤畏(尤才畏讥)妨人乐,即是此意。苏轼一踏上仕途便卷入朝廷政治斗争的漩涡,此后命途多难,先后排挤出朝,继又陷身大狱,幸免一死,带罪贬逐,昔时朋友相聚,文酒之欢,此时则唯有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不惜青春忽忽过,但恐欢意年年谢(《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当此时,词人几于万念皆灰。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是因忧愁风雨而彻悟之语。他的《答李端叔书》中有一段话可作为这两句词的极好注解: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地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进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已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哓哓至今,坐此得罪既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真可笑也。然世人逐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妄论利害,才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已,何足为损益。可见抵死(老是)说短论长之要不得。词人自嘲自解,其中实又包含满肚子不平之气。下面笔锋一转,以字领起,以解脱的心情即景抒怀。造物者无尽藏的清风皓月、无际的苔茵、高张的云幕,这个浩大无穷的现象世界使词人的心量变得无限之大。那令人鄙夷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狭小世界在眼前消失了,词人忘怀了世俗一切烦恼,再也无意向外驰求满足,而愿与造化同乐,最后在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的高唱中,情绪变得豁达开朗,超脱功利世界的闲静之情终于成为其人生的至乐之情,在新的精神平衡中洋溢着超乎俗世的圣洁理想,词人那飘逸旷达的风采跃然纸上。

 

《长相思·吴山青》 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林逋是北宋初年著名的隐士。他独居杭州西湖边的孤山,二十年不入城市,种梅养鹤,终身未娶,人称梅妻鹤子。其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写出他孤高自许的情怀,最为世所称道。

[鉴赏]钱塘江北青翠的吴山,钱塘江南清秀的越山,成天价俯看着征帆归舟,似在殷勤送迎,好生有情。可此际,一对有情人儿正依依江岸,难分难舍,那山却依旧招呼着行人归客,全不管他俩的离情别绪,真个是无情透了。钱塘江水似乎也是无情,这对有情人,同心结子还未打成、定情之期还未说妥,它却涨起大潮,催着行舟早发。可是,当他俩泪水盈眶之时,它也把潮头悄悄涨到与岸齐平;似乎只等着泪珠夺眶而出,它也要让潮水漫向四野一般。这首词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反复咏叹,情深韵美,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词采用了《诗经》以来民歌中常用的复沓形式,在节奏上产生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感皇恩·别情》赵企

骑马踏红尘,长安重到。 人面依然似花好。旧欢才展,又被新愁分了。未成云雨梦,巫山晓。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杳。满怀离恨,付与落花啼鸟。故人何处也?青春老。                 
 
    [鉴赏]此词写男女别情,但似另有所寄托。词之上片写乍逢又别的惆怅,下片写已别还思的眷恋。上片“骑马踏红尘”三句,写旧地重游、故人无恙的喜悦心情。“红尘”,指繁华的巷陌。“长安”借指宋都汴京,即今天的开封。这里词人巧妙地把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诗,加以翻用与浓缩,不但恰切地表达了主人公重逢故人的欣愉之情,而且使词更富于翰藻,更富于韵味。这三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写主人公重游京都,骑马访旧,未知故人何如,故愁思难解。心头的疑团,一直是一个没有解开的疙瘩。二是写久别重逢,故人依旧,喜出望外的欢快情绪。词中主人公满怀希望、又担心失望而终如所望的内心活动,全“依然。两个字中表现出来。不言欢悦,而欢悦之情自见。”旧欢才展“二句,是感情的一个大的转折,是”柳暗花明“之后,忽然出现的”惨绿愁红“的景象。一个”才“字,一个”又“字,不但写出了他们乍相逢、又相别的怅惘情绪,而且写出了难相逢、易相别的凄凉心境,为下片的”满怀离恨“作了很好的铺垫。”未成云雨梦“两句,运用楚怀王梦遇巫山神女的故事,来形容其乍见轻别的”新愁“,易得既典雅,又含蓄;既庄重,又风韵。
 
   下片分三个层次来表达他的离恨。“千里断肠”三句,是写初别时的留恋之恨,是第一层。这里写了三重恨:一别“千里”,是一恨;独行“古道”,是二恨:“回首”不见,是三恨。总此三恨,说明此别是长期的,后会是无期的,从而把主人公的羁旅凄苦之情,临歧留恋之意,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回首高城”,用唐欧阳詹诗“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落实到所思城中之人。“满怀离恨”二句,写别后的种种离愁,是第二层。这是主人公想到从此以后,即使碰上了鸟语花香的良辰美景,也会看到落花而感到年华易老,听到啼鸟而想到无枝可依。感时恨别,花鸟移情,这是羁旅异乡的人所最容易产生的“移情”作用。正是这种“移情”作用,使这两句词化静为动,化单一为丰富,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画面的美学价值,增加了读者的审美情趣。末二句,进一步深化“满怀离恨”的感情,是第三层。这“故人何处”的呼问,“青春易老”的感叹,使主人公那种强烈的离愁别恨,产生了极大的艺术感染力。通过以上三层的细腻的描写,词中主人公“满怀离恨”的心理活动,就十分真实而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借一己之愁苦,写尽人间的悲欢离合,道尽人世无常的个中滋味,是这首词动人心弦的关键。所以不必追究这首词是继写,还是另有寄托。

 

《满庭芳·山抹微云》 秦观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鉴赏]这首词主要内容是写词人同一位歌妓的话别,并抒发了浓厚的离别之情。上片主要写景。山上涂抹了一缕缕轻淡的白云,那满坡的枯草好象同黄昏的天空粘接在一起,城楼上号角声已经断音,天色已经晚了。但词人不愿马上离开情人,他在饯别宴上频频举杯向对方劝酒。一刹间同情人多少往事一齐涌上心头,由于世路坎坷,至今人已过三十,依然是白衣一身,又不得不同情人告别,远游天涯。心情十分沉重。斜阳即将下沉,在暗淡的日光下,只看见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看到这番凄凉的景象,益发使即将离别的词人心中不能承受。
  下片重点写离别时依恋不舍的深情。相别之时怎能不让人愁苦万分呢?此时词人暗解下香囊作为信物交给歌女,而歌女也轻轻解开罗带打成的同心结。我在此同你相好日久,可是今日抛开你而离去,只是枉然赢得个薄情郎的名声。这次分手不知何时才能够重见,看我的襟袖上啼痕斑斑,谁知是不是白白地流滴的呢?最令人伤情的时刻是在行舟渐远,高城望而不清,只剩下个黑影的轮廓,立在城头上的那位心上人自然是望而不见,所见的只是满城灯光闪烁。此时能不叫人无法说出内心的感伤啊!

《雨霖铃》柳咏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