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音乐>>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四大名旦之尚小云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0年02月02日


尚小云,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生于1900年,卒于1976年,原名德泉,字绮霞,祖籍河北南宫,汉军旗籍人,为清平南王后裔。祖父尚志铨曾任清远县令。父尚元照,在光绪年间充那王府总管。 

1905年其父病故,他与三弟尚富霞同投李春福门下学戏,入北京三乐科班习武生,后因伴相俊美,嗓音畅朗而改从孙怡云学习青衣,他最初青衣开蒙老师是吴顺林,后又师从陈德霖,并向李寿山学习昆曲,还曾向戴韵芳、张芷荃、吴菱仙等老辈青衣学过戏。1912年春他就在北京汾阳会馆和广德楼出台成为当时青衣行年轻的佼佼者。1914年孙菊仙主动提出与尚小云配戏四日,使其声名雀起,时被称为“第一童伶”。“三乐社”改名“正乐社”以后,尚小云和荀慧生、芙蓉草(赵桐珊)一起被称为“正乐三杰”。 1916年尚小云搭入俞振庭组织的春合社,后相继与杨小楼、王瑶卿、谭小培、余叔岩、王又宸、马连良合作。其间在1918年,北京第一舞台新排《楚汉争》,杨小楼扮演楚霸王,虞姬一角的人选费尽周折最终确定由尚小云出演。果然,叱咤风云的楚霸王和美貌多情的虞美人征服了所有的观众。 

此后,他又向王瑶卿学戏深造,王派艺术本身的爽朗明快,洒脱大方,以及王瑶卿对京剧的理解和悉心教授对尚小云进一步感悟京剧艺术的实质和萌发创新意愿直到形成传世的“尚派”艺术起了关键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此时,他意识到了自己在学习青衣唱腔中的痼疾之所在:恪守传统青衣“口紧字松”,重腔不重吐字的绳墨,不免古朴有余,时尚不足。就此,他不仅着力唱腔的钻研和创新,还向王瑶卿学习各种舞台身段、水袖舞蹈动作,充实表演风格。至1927年秋,他组成了自己的协庆社,建班后排演的新剧目很多,期间,他坚持把传统和创新有机结合,大受欢迎,截止到三十年代末,尚小云新编、改编的剧目就有三十余部之多,其中主要有《雷峰塔》、《汉明妃》、《詹淑娟》、《林四娘》、《珍珠扇》、《卓文君》、《峨嵋剑》、《花蕊夫人》、《千里驹》、《鞭打芦花》。尤其是在当时编排了三部取材于外国及少数民族生活的新剧目,即《摩登伽女》、《相思寨》、《北国佳人》,这样的眼界和胆识在二三十年代是十分难得的。后来他又创编的新剧目还有《梅玉配》、《兰陵女儿》、《龙女牧羊》等等。 

尚小云的演唱高亢圆亮、刚劲婀娜,有穿云裂石之胜,怡神醉心之气。念白韵白醇厚、京白妩媚。做工端庄优美,勇健挺拔,美不胜收。他的动作幅度夸张性强,节奏鲜明,十分火爆,刚烈中富于娇媚,柔情中蕴涵坚贞。有人用“歌舞兼长,刚劲挺拔,清新英爽,洒脱大方”这十六个字来概括尚派艺术的特点,是十分恰当的。尚小云曾将表演归纳为:“媚、美、柔、脆”四个字,并且说“柔是关键,美是要求”。尚派的表演特别突出节奏感,舞蹈性强,蹁跹矫健,婀娜多姿。 

尚小云还是一位为戏曲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教育家。1937年创办荣春社,培养“春、荣、长、喜”辈弟子200余人。如徐荣奎、李甫春、马长礼、尚长春、孙瑞春、杨荣环、孙荣蕙、尚长麟、景荣庆、赵荣欣、李荣威、尚长荣、贾寿春、方荣慈、钮荣亮、汪荣汉等。 

尚小云为人义胆侠肠,对于培养后一辈人才不遗余力。他经常在后台看台上的戏,每当发现好苗子,就在散戏后对演员说“上家去吧”,然后就回家连夜给人说戏。张君秋刚出道时,尚小云对他非常欣赏,看了他的《女起解》后便把自己的行头和配戏的班子全部让给了他。后张君秋每每回亿起此事时,总是感慨万分。在竞争极其激烈甚至残酷的演艺界中,尚小云能如此无私地提携后辈是非常难得的。他对弟子的要求也极为严格,尤其注重培养艺德。有一次,他的儿子尚长春演赵云,当时因天忽降大雨,观众都纷纷退场,尚长春上场时已经没有什么观众了,乐队成员也催着终场,于是戏便草草收场。结果一下台,尚小云就对尚长春严加责罚,并令他做五十个“大下场”。之后,他严厉地告诫尚长春说哪怕底下只有一个观众,戏也丝毫不可马虎。 

尚小云曾历任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委员,中国戏曲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学校艺术顾问等职。 

“尚派”弟子不少,如早年的赵啸兰,其后的李世芳、张君秋、吴素秋、毛世来、童葆苓、董玉苓、刘秀荣、谢锐青等,但他们相继根据自己的不同条件有所发挥和变革,真正较全面地继承者并不多,大概算起来,不过孙荣薰、尚长麟、杨荣环、梁秀娟、李翔、孙明珠、鲍绮瑜以及后来的李莉、鞠小苏等人,河北省京剧院的肖月珠和张艳玲同时兼学梅尚两派也有一些成绩,当今的李国静,条件极好,不知有没有成材的机遇和胆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