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音乐>>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新疆民间乐器(四)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7年01月23日

 

卡龙琴

 

   由卡龙琴演奏的这曲忽而悠扬、婉转、忽而欢快、奔放的“恰尔嘎木卡姆、太孜间奏曲”,随着音乐的流动,仿佛带你穿越大漠戈壁、漫游在神奇美丽的天山南北..........

  它弹奏出来的音乐有时象潺潺流水,汩汩而流;有时象春风中四处漫溢的沙枣香,清新柔顺,沁人肺腑;有时又象洁白的鸽子在碧蓝的天空悠悠的地翱翔,轻巧地翻飞;有时你又会突然听到一声鹰的呜叫,悠悠颤颤,划过长空,令人心旷神怡……

  它就是表现力丰富,音色优美、轻细悠扬,委婉动听的卡龙琴。

  卡龙琴是维吾尔乐器里弦最多的古老民间弹拨乐器,代史籍中称七十二弦琵琶、“喀尔奈”,形状酷似扬琴,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近似古筝,但比古筝的音色更明亮,是演奏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中不可缺少的乐器。它盛行于新疆的麦盖提、喀什、和田、莎车一带和哈密等地。

    据史籍记载,卡龙琴是伟大的维吾尔族学者和音乐家艾布·纳斯尔·法拉比(约公元870950)发明的,法拉比出生在阿尔泰地区(据《乐师史》)中记载,相传法拉比将一段粗大的杨木掏空,用兽骨做琴轴,用羊肠做琴弦,创造了第一个卡龙。后来用共鸣箱代替胡杨木壳,钢弦代替羊肠,铁轴代替兽骨,经过改进的卡龙琴,声音更加优美悦耳,深得人们喜爱。他用卡龙琴演奏过《十二木卡姆》中最古老的《拉克》、《乌夏克》等大曲和间奏曲。大约在20世纪初,民间的卡龙才使用一些金属弦。演奏时使用的揉弦器,传说是麦盖提毛拉曼的侄子乌拉依木·泼万受到鸟鸣的启发后,创造发明了揉弦器“阔西塔甫”(为“鸟儿鸣叫”之意),最初是用一段羊的腿骨,后来才改用金属制作。

    现代维吾尔族民间流行的卡龙琴,琴身用桑木制成,共鸣箱呈中空的扁梯形,左曲右直,状似左半张扬琴。它由琴框、面板、底板、山口、琴马、拴弦钉、弦钮和琴弦等部分组成。琴框是共鸣箱的四周边框,用长短、厚度不同,宽度一致的四块桑木板制作,其中左侧框板应先行浸入水中,再烘烤出所需弯度。琴框上、下两面分别粘以用桑木薄板制成的面板和底板。面板上开有若干个圆形小音孔并组成各种图案,面板左侧边缘粘有曲形山口。琴马有活动马和条马两种,它们的位置不固定,都可以移动。面板左侧置若干活动马,马峰稍尖,排列呈曲线;面板右侧置一个长形条马,马峰较尖,其上多置一段粗钢丝。右框板上置有拴弦钉,左框板上设有弦钮,数量与琴弦相同,均为木制,旋转弦钮可调节音高。在琴箱的前框板上,多雕刻有维吾尔族风格的图案花纹。卡龙张有16组或18组琴弦,每组为两条同音弦。琴弦使用金属弦,以前多为铜丝弦,如今常用钢丝弦。铜弦发音柔美,钢弦音色清脆。较常见的卡龙,前15组用钢丝弦,最后一组低音弦用一条铜丝弦。琴弦均用裸体弦,因缠弦、直径、长度不同,发出的乐声也是高低有别的。低音弦(近演奏者)粗而长,高音弦细且短。过去民间流行的卡龙,多为间艺人自制自用。

  演奏时,将卡龙置于木架或桌上,前边略高,近奏者的后边略低,琴面微向演奏者倾斜。右手拇指和食指执木制或竹制拨片或食指戴指套拨弹琴弦发音、演奏旋律,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持握铁制揉弦器(又称“推抹”)上下按抑或左右移动,产生各种装饰音。右手技巧有弹、拨、扫、划、双弹、多弹和快弹等,左手技巧有实音、滑音、颤音和压弦颤音等。卡龙的最低音定弦为Gc,按七声音阶排列,音域Ga2。改革的22组弦卡龙的音域为ce3, 达三个多八度。卡龙还常以所奏乐曲的调式音阶定弦,如一个降号的乐曲,就把b定为bb ,一个升号的乐曲,则把f定为#f。卡龙的音色清脆明亮、铮铮悦耳,尤其是左手演奏的吟音和滑音装饰旋律,具有独特的风格,适宜演奏速度较慢的乐曲。改革卡龙的演奏技法有所创新,已发展为双手各执一拨,均可演奏旋律,左手中指、无名指兼执揉弦器配合奏出吟音、滑音,它既能演奏速度较快的乐曲,又能自如地奏出各种音程的双音。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具有较为丰富的表现力。

  在南疆和东疆的维吾尔族群众中,每逢佳节、婚礼、盛夏之夜或丰收之后,人们常常聚集在一起,举行载歌载舞的“麦昔莱甫”,表达内心的欢乐,男女青年则用它来传递爱慕之情。卡龙是 “麦昔若普”中演奏“十二木卡姆”离不开的乐器,更是演唱“多朗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的主要伴奏乐器,特别是演奏“多朗木卡姆”的散板部分,最能发挥它风格浓郁的特色。

                          

 

                                

                                                   卡龙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