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学科资源>> 美术>>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2

录入者:netlab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26日

教学设计2

《新的实验》

模块:《美术鉴赏》

课题:《新的实验》

教材版本:湘版

课时:1课时

教学对象:高中

教学准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1)、二十世纪中期以后绘画领域创作观念与材料的变革。

2)、雕塑领域对空间占有方式的变化。

3)、伴随新材料、新媒体而出现的新的艺术形式。

二、学情分析:

   高中生具有较好的思维品质与辨析能力,在欣赏的同时必须渗透鉴赏,并引导学生从某一个角度去思维、去创新。为此从视觉创新入手,以此为突破口,可望达到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在教学的难度设计上不宜过大。关键不是急于使学生仅通过一节课获得多少美术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力求通过本课的教学更好地激起学生们学习美术的兴趣,为今后教学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使学生逐渐养成终身爱好美术的兴趣。

三、教学意图:

    本课教学切入点也将立足于艺术本身,努力做到内容简练、要点明确。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主义艺术有别于传统艺术的实验性、反叛性特点,及其因此呈现出来的丰富的艺术形式、手法、材料等,并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创新的快乐。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艺术发展的新动向,特别是艺术家对艺术的看法、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材料、技巧等方面的变化;能分析一些现代艺术作品的构思及其表达的内涵;会利用相关图片进行打散重构,表达学生想要表现的内容。

   2、过程和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通过相似联想、对比联想等方式做发射性思维训练,以开拓学生的创作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二十世纪实验性艺术不同的表现形式及艺术风格,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形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树立理性对待现当代实验艺术的态度。

五、重点难点:

1.二十世纪实验性艺术的艺术观念、探索角度与材料方法;

2.二十世纪实验性艺术的内涵及其价值。

六、教法学法:

   1、启发式、问题法、对比法、实验法等。

   2、体现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七、教学准备:

    1、教 具:视频 、多媒体课件、古典美术名作复印件、干枯的深色小树枝。

    2、学 具:画笔(彩色铅笔、油画棒、铅笔或黑色水笔)、橡皮等简单绘画工具。

八、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也许大家会说,这样滴洒颜料太简单了,我们也会。那么请同学们说说看,这是在画画吗?你见过这样画画的吗?这样的作品算不算艺术品?

  师:一个人能率先做出别人为所未为且有意义的事情是一种巨大突破,是需要过人胆识和勇气的;更重要的是“艺术贵在创新”;这种绘画形式完全打破了传统的绘画创作方法;拓展了绘画的发展空间;为绘画创造了更多可能。

   引出课题:《新的实验》

(二)、新课教学: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对新艺术的实验和对创新本身的追求推动了西方现代艺术的不断发展。 然而,“无止境的形式创新使艺术走到了危险的边缘”。正是因为西方现代艺术的极端化追求和不断创新的意识,使之不可避免地走到了自己的尽头。最终,人们在20世纪60年代发出了“艺术死亡”的惊呼,不得不重新思考艺术究竟怎么了?艺术该何去何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新的创作观念和材料不断被纳入到艺术创作中。艺术因此开始走向了一个新的方向——后现代艺术(一个更强调艺术综合性的历史阶段)。

   1、新的创作方式:

  作品鉴赏:委拉斯贵支《宫娥》

师:艺术是否只能客观地记录物象?

师:观察委拉斯贵支的《宫娥》中画家的形象,注意传统画家是怎样作画的?

师:艺术的创作方法可否有所变化?

比较鉴赏:委拉斯贵支的《宫娥》与毕加索的变体画《宫娥》之一

师: 以上两幅作品的异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如前者画得写实逼真、后者的人物很难分辨,好象被变形了等。

师:以上两幅风格迥异的作品之间的关系十分有趣,后者是依据前者创作出来的。这就注定了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同点:它们是具有相似构图形式的绘画作品;

不同点:由于它们采用的绘画语言不同,因而呈现出迥异的风格特征(前者写实具象,后者接近抽象);在创作方法上,前者是通过写生、整理,然后创作完成;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采取挪用、修改的手法得来;在作品内容上,前者真实地再现了宫廷贵族的悠闲生活;后者则以滑稽荒诞的语言颠覆了不可一世的传统贵族形象……

    [活动]  教师将准备好的传统经典美术作品复印件分发给学生小组,让学生们自由“改”画,尝试“变体”画的乐趣!

    提示:必须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进行改画,反映健康思想。

    要求:学生单独或小组合作完成作品。可表现滑稽幽默、天真浪漫等奇思妙想,或个人的独特感受和认识。

   情境创设:小声播放一曲轻音乐。教师可参与其中并为学生出谋划策,师生一起“玩”。

   评价:开展学生自评、互评或教师评价(教师作简单评价,并展示几幅较好的学生变体画,鼓励学生课后多作变体画或报纸杂志拼贴等轻松的尝试)。

2、新的空间探索:

   作品鉴赏:贾科梅蒂《行走的人》

展示:教师取出一根干枯的深色小树枝,稍作展示。请学生观察并说出感受:如干枯、瘦瘪、僵硬等。然后,教师轻易地将其折断。请学生再说说感受:如脆弱。展示: 教师将一些小树枝按小组分发给学生,请学生们将树枝对着阳光高举,观察它的变化。  

 师:请学生说说观察这种视觉现象的感受:如周围的亮光越来越强、树枝变细或形状不清晰了等。

教师概括:这一有趣的实验告诉我们,在周围大量亮光的慢慢吞噬下,树枝变得比原来更加细小脆弱了。

   再请学生们观察贾科梅蒂的《行走的人》,看看是否和观察小树枝有近似的感受?(如:消瘦、孤独、脆弱、轻飘)

    教师简要介绍作品内涵:瘦削人形的脆弱性开拓出了一种新的雕塑空间,显示出艺术家对新的空间的征服。作者说他无意识地表现的是一种轻的感觉。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与实验,使课堂气氛渐渐缓和下来 ,变动态活动为静态体验。有助于教师驾驭课堂,争取做到先放后收,收放自如。)

   3、新的艺术形式:

师:是否可以将摄影、印刷等现代技术作为艺术的创作手段?

     (可以,独特的复制手段也能够很好的体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作品鉴赏:霍克尼《我的母亲》

   教师引导学生闭目回忆某个印象深刻的人。

   师:请个别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个人的外表印象是怎样的?(如:只能想起这个人的某些部分特征、只有一些模糊的影子等等)。

    教师小结:我们对事物的记忆印象往往是由许多“碎片”组成的“合成形象”。日常生活中,人们观看一个人时,目光只是在其表面各部分流动,对其外貌逐一观察并获得一个完整的“合成形象”;想起一个人时,心中的形象也是对其表面各部分的组合、拼凑。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有可能会部分丢失,印象中的“合成形象”

   师:  现代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大众文化,比如明星、广告等题材,这些可不可以作为艺术创作的内容呢?你是怎样认为的?

师:艺术来源于生活,反映现代的大众文化也可以是艺术创作的内容。

(设计意图:教师有意引导学生回归内心感受,使课堂气氛更趋于平静,并将学生从神秘的艺术带回到熟悉的文化中来。至此,教学渐渐接近尾声。)

(三)、课堂小结:

在这个多元的时代里,艺术是一个不断扩张的概念,它与生活的界限正在不断的模糊。对于这些作品,我们既要认识到它们的创新之处,同时也要保留我们评价的权利,因为其中可能存在一些糟粕或不成熟的东西。

(四)、课后实践: